中国出台《民法典》 人民权利保护进入新时代

2020-08-19 12:53江红波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24期
关键词:肖像权底线民法典

2020年5月28日,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在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诞生。这部新中国首个带“典”字的法律,对于中国的意义非同一般。

自1980年起,中国陆续制定了《婚姻法》《收养法》《合同法》等多部民事单行法律,如今,中国在过去松散的民法体系的基础上,编纂一部统一的、和谐的、更加完备的民法典,其意义在于,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和“权利宝典”。《民法典》一共7编,1260条,对当今社会中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做出了规定,许多条款颇具特色。

比如,提出了“生命尊严”的概念,有了这一规定,每个人就可以维护自己生的尊严和死的尊严,包括立生前遗嘱,进行临终关怀,放弃不体面的、痛苦的治疗等等;再比如,将“私人生活安宁”写入隐私权保护中,使私人生活不受窥视、窃听乃至垃圾邮件等非法侵扰。

中国《民法典》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对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肖像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等都作了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举例来说,班级中开展校外活动,同学间拍照留存是常见的事情,但是趁同学不注意拍照制作表情包,发到班级群里,引发大家围观起哄,用以牟利或是损坏他人形象的行为,就属于一种违法行为。在这里,《民法典》特别强调对人格尊严的尊重和保护。

适用主题:民法典;权利保护;保护自己,尊重他人;交往的底线……

文本解读: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  江红波

角度一:尊重法律,敢于为自己发声,

《民法典》草案全部内容围绕着人的权利书写,每一款条文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它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产经营等等方面息息相关。之所以内容逐渐细致,就是希望任何人都可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欲知乎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律法是剔除社会中杂质的保障,它的制定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角度二:做事必须要考虑“规则和道德”

在今年的“两会”上,《民法典》的通过和实施,既是社会热点新闻,也是传递法律来规范人们的民事行为。里面强调的肖像权保护彰显了人文主义的立场和精神。任何人在做事时,要铭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必須要考虑到“规则和道德”“道德与律法”之间的关系。不然,原本同学多年、情深意切,很可能因一张照片而“毁所有”!

学生运用示例: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交流成为喜闻乐见的一种交往方式。很多年轻人在利用QQ、微信聊天时,利用各种表情包来斗图,因其内容搞笑、表情达意形象生动,深受大众青睐。

受科技时代影响,同学也喜欢抓拍他人的日常瞬间,用来自制表情包,在群里显摆自己的才情,或是捉弄同学,借以引发大家的关注。在当今,表情包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是增加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催化剂。但是,我们在把同学做成表情包想发群时,首先要考虑当事人的看法。如果对当事人带来不良影响, 一切就适得其反,没准会令同学反目。

相对于从活跃气氛出发,还有一些人制作的初衷就是不正确的。这些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抓拍不雅观的瞬间来丑化恶化别人的形象,这种做法就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触碰到了到法律的底线,最近“两会”通过的《民法典》,明确指出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目的来污名化他人形象,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处罚。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照片都可以制作成表情包随便发,这里也要坚持基本的底线不能触碰。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想法、观点也不尽相同,有些人可能会很在意自己的形象,而有些人则不然,所以当我们想发别人照片时,需征求他人的意见,以免造成不愉快。

在生活中,我们与他人的交往要设置人格底线,也要尊重和了解他人的底线。未触及底线的事,可以选择宽容和退让,同学情谊总要维护。我们在生活中做事需慎重,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别人事物多一些包容,但也要坚守自己的底线,触及法律的问题,坚决不能妥协。这样,才能做到既保护了自己,也懂得关心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终才能“卒相与欢”。

——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 仰奕  《做事需慎重,底线不能破》

(编辑:王莹)

猜你喜欢
肖像权底线民法典
朋友圈的自拍照被盗用违法吗?
无信不立 无诚不久——民法典中关于合同的那些规定
民法典诞生
民法典来了
中国民法典,诞生!
真相与底线
侵犯肖像权引纠纷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肖像权的法律保护
守住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