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现状与影响调查结果分析

2020-08-19 04:42张政
锦绣·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教育改革培养模式

张政

摘 要:学科大类招生,简称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细化招生而言的,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北京大学在调研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十六字改革方针”,并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之后全国各个高校也结合自己办学的实际情况,先后实施了大类招生的制度。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类招生还存在一些不足。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高校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现状与影响调查小组(以下简称“调查小组”)因此计划对当前改革后的本科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供高等教育改革参考。

关键词:培养模式;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教育改革;本科培养

一、调查简介

调查小组共得到1000份有效问卷,将从工科、理科以及社会科学与文学三个差异较大的不同学科分类入手,对不同年级的同学采取不同问卷提问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查。主要角度从对大类招生认识与专业分流的作用认知,到对专业招生方式改革的倾向性,以及招生方式改革的影响三方面入手对大类招生认识与专业分流的现状和影响进行研究。

二、现状简介

(一)招生模式现状

根据调查可知,当下高等学校大部分采取的是大类招生模式,只有极个别定向专业或者高校由于情况特殊采取的仍旧是小专业直接招生的方式,说明了当下大类招生已经成为绝大部分高校及专业的选择。而根据现有数据显示,理工科基本实现了100%的大类招生,而社会科学与文学类的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少部分还是采取小专业直接分流招生的模式。

(二)学生对于大类招生模式倾向性现状

从调查数据来看(对大类招生认识模式支持者占比约60%),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于大类招生的模式认识度不高甚至是持反对意见,说明了大类招生的效果还未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学生对于专业分流了解程度现状

大部分学生对于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的主要目的——减少盲目性、宽口径招生作用还是比较认同和支持的。但大部分学生自己即将进入的小专业了解程度还是比较片面甚至是不了解,并没有因为经过了大类招生和专业分流而达到很了解的程度,并且超过半数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小专业还是存在一定的不满。

(四)学生对于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对个人、高校教育、社会三方产生的效应看法

从学生角度来看,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的模式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还是最大的,而对于社会影响最小,再次说明了该模式目前在社会发展中尚未显示出有很明显的效果,而对于学生的人生选择上已经起了较大作用。若将招生模式改变在三者中起到的作用分开计算比例的话,分别是个人41.95%、高校35.4%、社会37.64%,在数据对比上基本符合上述三者协调与分配的关系比重,但是明显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该模式对于三者的发展影响不强,与高考完直接细分小专业的差异不明显。

二、原因分析

(一)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带来好处的原因

1.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同学认为在实行大类招生的政策之后专业学习成绩及专业学习氛围得到提升。大类招生相较于未实行大类招生来说,它更多地给学生在选择专业的前期做了铺垫。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大学通识培养后对细化专业选择盲目性减少,考虑更加周全。

2.对未来目标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调查中显示学生在经过大一介绍性的专业课程引导后,对于自己毕业后能干什么、要干什么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这样,更加利于细化专业的选择。

3.更加利于教师的授课计划

相关文献数据显示70%~80%的大学教師认为在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有所提高,一年的通识教育让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

(二)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在一些方面不被认可的原因

1.专业的“冷”与“热”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从数据分析上看,接近半数的学生并不是进入高考志愿填报时选报学校的第一专业志愿,这也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小专业不是很满意有明显的统计学上的关联。专业冷热会牵扯到工作竞争、行业压力等,导致学生在所感兴趣的方向上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导致两极分化,“冷”“热”加重。ⅰ

2.不利于学生生活上的管理

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会让学生产生深厚的感情,但是在第一年结束后,采取专业分流的做法,不可避免的需要打乱原本一年里已经建立好的感情架构以及学习秩序,学生必须花费更多精力去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建立新的班级秩序。这也导致了专业分流后班级凝聚力不强,集体认同感不高。如何促进学生快速融入一个新集体是学生专心学习的前提。

3.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约30%的学生认为分流后的课程数量变多,学习负担增加。由于在教学结构改革后,大一基本都在通识教育,专业课程从大二专业分流后才开始学习[1],原先是3~4年学完的专业课程,就必须压缩至2~3年学完,压力明显增加。

四、针对性建议

(一)优化课程结构

就目前情况来看,大一基本不触及专业课程,而将专业课程压缩至大二、大三学习。可以在大一根据大类专业特点开设一些共同专业课程以缓解各年级课程分布不均导致的学习压力。

(二)加大对学生的生活心理疏导

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专心学习的保证和前提,加大对于学生的心理疏导力度,确保将专业分流带来的心理压力减到最小,让学生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志愿和兴趣选择专业。[2]

(三)提高专业内涵的普及

应在通识教育的同时,积极地开展专业内涵普及工作,对专业进行解读,尽可能消除学生对于“冷”专业的认识误区,平衡选择,达到专业认同得效果,同时可以适当增加相近专业课程,扩展学生认知领域,进而避免热门专业“扎堆”填报现象发生。

大类招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感谢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师生的数据支持以及刘小杰、周立斌老师的指导意见。“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教育模式是当前与个人发展及社会需求相符的模式,培育了一大批创造型、高素质型人才。当然,不可否认,这种模式在全国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够成熟,这就需要高校结合自身现状合理地制定与调整计划,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熊庆年. 通识教育:大学招生的新名片?[N].中国教育报,2014-12-23.

[2]陶婷婷.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推进一流大学建设[N].上海科技报,2016-03-09.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教育改革培养模式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