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名梁虎山桥

2020-08-20 03:23李嘉球
寻根 2020年4期
关键词:虎山诗云

李嘉球

苏州水乡泽国,河道纵横交叉,横跨各种河流上的大小桥梁是人们出行的必由之路。自古苏州以桥梁众多著名,白居易诗云:“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杜荀鹤有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根据统计,现存于苏州文庙的南宋《平江图》碑上刻录的苏州古城区内桥梁有359座。

其实,在苏州古城外的桥梁数量亦非常可观,而且不乏名桥,枫桥、宝带桥、虎山桥等都是苏州桥文化乃至整个吴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虎山桥堪称佼佼者。

申时行捐资重修古津梁

虎山桥位于太湖之滨光福古镇区的北端,横跨虎山、龟山(亦称光福山、塔山)之间,界分东、西两崦湖。始建朝代不详,不过宋朝范成大《吴郡志》称它是吴中“古津梁”,足以说明其年代久远。

苏州的桥梁全都架设在河道两边的土岸上,而虎山桥则是唯一的“另类”,飞架在两山之间,桥下水流湍急。在古代,要在如此环境下建造桥梁,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清代史志专家顾震涛在《吴门表隐》“津梁”里,记载了一个自唐末就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铁拐李枣子核造虎山桥,其云:

虎山桥跨虎山、龟山之觜,截崦水之急,不能下桩。唐末,有人云得铁帽者能建。至宋嘉泰初将议建时,俄见一人覆锅于首,众悟而求之。其人乞枣数斤,罄食弃核于水,令下桩于核上,乃成桥,名底定。

民间相传,这位头戴铁锅者就是“八仙”中的铁拐李。这个神奇的故事,恰好生动而形象地折射出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决心与智慧。

根据文献记载,虎山桥最早的一次重修,在南宋嘉泰年间。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一说为三年),申时行五世祖徐氏出资重修,改用石料,桥洞改为三孔,并以年号命名“泰定桥”。至明朝中期,经过了100多年风雨侵蚀,桥梁出现了“坚者腐,隆者挠,欹者仆,圮者崩。时而,驶行担负,辄走沮洳中;雨集而盈,不褰裳不涉”(申用懋:《重修光福虎山桥记》,下同)的景象。人们虽有重修之念,但因当时经济困难,“比年地利不饶,亡论齐民编户,即公家无所芬华,可知矣。无已纤困之民,因之以时绌,逡巡却步”,久久不得重修。直至成化十一年(1475年)才得以重修。

虎山桥下水流湍急,船只往来繁忙,经常有载重船只撞击墩基,桥梁损坏严重。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从朝廷急流勇退回家不久的宰相申时行,由大儿子申用懋陪同游览光福,看到虎山桥坍塌严重,“途人引而进,怨嗟踔于其旁,窃心怜之”,顿足嗟吁,心痛无比,于是率先捐资倡议重建,“遍告居人,士咸乐为之”,得到众人的响应。工程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四月十六日动工,至当年十月二十日完工。新建桥梁将原来的三孔改为五孔,并在桥面中央建造了一座亭子。远望虎山长桥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桥亭翼然凌空,如如轩,既可观赏风景,又可躲避风雨,成为光福的一处新景观。

清朝顺治初,玄墓山圣恩寺和尚捐资募建。新的虎山桥湖面上为三孔,南北桥堍各设一旱孔。至乾隆后期,桥东有石块中间断裂掉入水中,整个桥势倾斜。为防止倒塌,用木头支撑,行人惴惴不安,于是里人徐坚、李肇修、徐洪山、汪芳贻、徐敏中等倡募重建。嘉庆二年(1797年)冬,徐坚追忆其始末,亲自撰写了《重修虎山桥记》。

1937年2月1日傍晚,虎山桥轰然坍塌,两岸百姓只得用小船摆渡。次年,由光福地方集资,用红松木建成三孔木头平桥。1956年,当地政府出资重修,因经济拮据仍旧是木桥。1963年,重建时改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水泥桥。1989年,重修改为大型拱桥。2006年,为解决两岸交通,移址西边,再建新的长105米、宽9米的公路桥。

诗里虎山桥有盛名

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姑苏城外的枫桥扬名四海。明初诗人高启曾不无感慨地歌咏道:“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其实,从现存古代诗词的量与质来评判,光福虎山桥并不亚于枫桥。

虎山桥及其周边环境优美,是整个光福景区的精华荟萃处。明朝文学家袁宏道《光福記》云:“虎山桥两峡一溪,画峦四匝,有湖在其中,名曰西崦,阔十余里。乱流而渡,至青芝山足,林壑尤美。”清初,诗人、书画家徐枋《虎山桥记》云:“凡游邓尉者必由虎山桥……其地四面皆山,中汇二崦,以受诸山之水,回环上下二十余里。有石梁在乱山中,雄跨二崦间,层峦映带,波光极目,如长虹夭矫,横亘碧落……予每至虎山桥,辄徘徊不能去也。”其次,虎山桥曾是邓尉探梅入山访胜的第一站,旧时设有船只停泊码头。元末以降,光福以邓尉梅花“香雪海”名闻天下,探梅者乘坐的船都在虎山桥停泊上岸,骚人墨客诗兴大发,留下了数百篇诗词文章。

在众多诗词文章中,明朝苏州状元吴宽的《泊虎山桥》诗,将停泊虎山桥时所见的景及内心的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其诗云:

南人相见诧杭州,

自料西湖让一筹。

天为渔家开下崦,

晚宜画舫驻中流。

新诗已判纵横写,

佳景从教次第游。

孺子歌声何处起,

落霞孤鹜水悠悠。

江南人相见每每谈起杭州西湖都会惊诧不已,然而当他们来到光福虎山桥上,则会发觉虎山桥及桥下的西崦湖更胜一筹。大学士王鏊《虎山桥》诗云:

湖上仙山翠重,

画阑面面对芙蓉。

人家斜日东西崦,

野寺浮岚远近钟。

我欲濯缨来此处,

谁能筑室傍前峰?

放舟又过溪桥去,

恐有桃源此际逢。

称赞这里是传说中的仙山胜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王鏊之弟王铨《虎山桥同兄赋》中亦有“福山虎溪桥,天故置幽僻……若品吴中山,此当名第一”的诗句。明朝诗人伍馀福《虎山桥》则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才转新桥又入堤,

夕阳楼上野云齐。

两溪欲斗千峰动,

一塔何凭万井低。

临水渔郎闲晚钓,

旁人鸠子欲春啼。

风情不让西湖老,

赋得梅花手自题。

其中“两溪欲斗千峰动,一塔何凭万井低”一联尤其神采飞扬。

站在虎山桥上,眺望东边玉屏山(俗称遮山)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或碧空万里,皓月当照,别有一种惬意。于是形成了虎山桥看月(或称踏月、玩月)的特殊习俗,自明朝末年起受到墨客骚人的热捧,申时行、葛一龙、李流芳、文肇祉、缪宗俨、彭汝谐、钱谦益、沈朝初、严熊、潘遵祁、沈钦韩等许多明清诗人都写有诗词。申时行《虎山桥看月》诗云:“两涯秋水卧长虹,一片冰轮湛碧空。泛斗直疑银汉上,聚星聊醉玉壶中。笙歌缥缈招鸾鹤,洲渚苍茫起雁鸿。十载胜游光福遍,此夜风流赤壁许谁同!”明末诗人、书画家李流芳的《虎山桥踏月示同游邹孟阳张鲁生》最为具体、生动,诗云:

虎山桥头山色暗,明月迟我犹徘徊。

凭桥东望遮山立,明月正向遮山出。

遮山遮月不遮光,陆离宝气初离室。

须臾山尖露半湾,突兀捧出黄金盘。

四山苍然一水白,玉刻桥梁金作栏。

吁嗟乎,张生昔年与汝桥上行,虎山十年月再明。

同游几人复谁在?乡月照我空多情。

吁嗟乎,邹子于今真见虎山矣,虎山烟月竟何似?

当年画出虎山时,桥上之人我与汝。

子兮子兮奈此良夜何?矶头夜深风露多。

游人欲归残醉醒,试听中流踏月歌。

李流芳此诗写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同游的还有好友邹孟阳。他首次游览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春,当时曾与徐孺谷、张君实、史荃之等同游虎山桥,他当时画了一幅《虎山桥》图。如今多位同游者已离世,物是人非,令他感慨不已。清初诗人缪宗俨《虎山桥玩月》诗云:“山白月当空,平波乍摩莹。入云淡欲无,荡水光难定。长松倚层崖,风吹韵笙磬。桥下渔舟归,棹歌入清听。夜深群动息,一啸众山应。”

站在桥上眺望西边太湖落日,也是别有风情。明朝文学家俞允文诗云:“向晚乘舟过虎溪,山山落日洞庭西。五湖新水垂烟钓,万顷平畴带雨犁。天外白鸥波上下,云中绿嶂树高低。自知疏懒多违俗,便欲移家就隐栖。”明代文学家王世懋《虎山桥》诗云:

吴地山河落镜中,

樽前风色向谁雄。

浮空突兀千盘转,

隔崦苍茫一线通。

日压飞涛惊宿鹭,

天回紫气抱长虹。

春来游览足胜事,

短棹轻西复东。

其中颈联更是气势不凡。清朝沈朝初《忆江南》写道:“苏州好,落照虎山桥。饮水残霞天半近,隔林疏磬万峰遥。一塔起层霄。”描绘了一幅璀璨艳丽的“虎山桥夕照图”。

画里虎山桥亦擅名

“吴中虎山桥,自昔擅胜境”(严熊:《虎山桥玩月》),“二崦太湖通,桥横玉镜中”(屈大均:《虎山桥》)。虎山桥边画峦四匝,风景优美,犹如一幅天开图画,自古受到画家钟爱。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五月,苏州状元吴宽应光福绅士徐衢(字用庄)的邀请,与吴江朋友史鉴(字明古)到光福游览了4天,“水行六十里,陆行四十里”,写下诗歌15首,还特地写下《游西山记》。“吴门画派”领袖沈周见到吴宽游览光福的诗文后,“特为补图卷首,意仿(黄)子久笔法为之”,欣然绘画《游西山图》。弘治十四年(1501年)六月,沈周再次来到光福,绘就《光福图》画卷,画里生动再现虎山桥畔水产晚市繁忙景象,题有“虎山桥畔晚市忙,打鼓渔郎卖鲜鲤”诗句。

“明四家”中的文徵明特别喜欢虎山桥,曾绘有多幅图画。《姑苏十景》画册中有《虎山夜月》,《吴中十二景》中有《虎山桥》图,《玄墓四游小幅》第一幅就是《虎山桥》,明“后七子”领袖王世贞题诗云:“虎山桥畔月如银,桃花梅花相代新。不须指点增惆怅,身是当年画里人。”华亭莫如忠《题文待诏玄墓四游小幅》亦云:“春光著处使人迷,柳暗花繁云水低。一路洄光福寺,太湖还在石桥西。”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暮春,81岁的文徵明与徐封等友人同游虎山桥,归后作《虎山桥图》长卷,青绿重彩,虽系纪游之图,但造景繁复,物象丰富,位置经营有序而规整,画得工细绝伦,近代沪上大家吴湖帆大为惊叹赞赏。此画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七月,89岁的文徵明重游虎山桥,写下《雨后虎山桥眺望》诗:

虎山桥下水争流,

正是桥南宿雨收。

光福烟开孤刹迥,

洞庭波动两峰浮。

已应浩荡开胸臆,

谁识空是胜游。

渺渺长风天万里,

眼中殊觉欠扁舟。

陕西宁州人武成特别欣赏此诗与另一首《宿碧照轩》(轩在玄墓山圣恩寺),万历年间,武成在山西任太平知县时,特地将两诗摹刻成诗碑,竖立于县衙,以供欣赏。两碑现收藏于山西襄汾县(古为太平县)县城汾城镇文庙碑林。文徵明侄子文伯仁亦画有《虎山橋》。明末嘉定画家李流芳的《虎山桥》,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徐枋曾经两绘《邓尉十景》画册,第一幅就是《虎山桥》,题识云:“(桥)正如长虹夭矫,横亘碧落。每一登眺,不复知此身之在尘世矣……每至虎山桥,辄徘徊不能去也。”他绘的《吴山最胜十二图》(亦称《吴山十二图》)画册,亦有《虎山桥》,题识云:

山不得水则不奇,山不踞水则不雄,然断流曲涧只增幽致,不可语于大观也……如虎山桥在二堰间,其地四面皆山,回环二十余里,峦翠浮空,波光极目。一石梁跨之,如长虹天娇,横亘碧落。而梵宇临于山巅,浮图矗于云际。每一登眺,不知此身之在尘世矣。

清朝著名画家张宗苍曾绘《虎山桥》图(《吴山十六景》之一),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南巡到光福探梅赏胜,张宗苍晋献此图,乾隆皇帝欣然题诗云:“邓尉光福相连延,白银界里青峰攒。虎山溪亦得名虎,石桥仿佛三啸传。水光山色淡容与,云帆月舫常留连。欲寄清吟摅逸兴,飞据高峰塔影边。”

在众多虎山桥画中,最为传奇的是《虎山寻梦图》。清乾隆年间,苏州有位女诗人金纤纤,明慧端丽,自幼读书能辨四声,爱作韵语。与同邑闺秀江珠等结诗社,唱和无虚日。诗人袁枚十分欣赏其诗才,将其与席佩兰、严蕊珠并称为“闺中三大知己”,推为吴门闺秀之“祭酒”,著有《瘦吟楼诗》。后嫁给长洲诸生、诗人陈基,夫妻琴鸣瑟应,伉俪情笃。曾结伴探梅邓尉,联吟虎山桥畔,合为《虎山唱和诗》。可惜结婚后不久(或说一年多),金纤纤突然病逝,陈基悲痛欲绝,哀思不已,准备绘一幅《虎山寻梦图》,以纪念两人相处的这段难忘的共同岁月。构思酝酿良久,一时无从着笔,正当此时竟然得到了一幅明朝画家刘渊(一说陆定子)所绘的《虎山寻梦图》。“欲绘丹青妙手无,难从梦境写模糊。何期三百年前客,豫谱伤心入画图”(骆绮兰诗),十分传奇,“翰墨因缘,非偶然也”(鲍之蕙语),令人感动。陈基请金纤纤昔日闺友一一题诗,其他诗人也纷纷题咏。常熟女诗人席佩兰《虎山寻梦图》诗云:“一片伤心画不真,空持破镜认前尘。百年先有人图在,潘岳诗情奉倩神。”吴江女诗人吴琼仙诗云:“冷风凄雨逼花朝,望断铜坑烟水遥。惆怅芳魂招不得,红梅一树虎山桥。”

虎山桥是吴中名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吴地桥梁及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吴文化艺苑里绽放着独特的光彩。2018年,当地政府在虎山桥旧址上建造了一座“虎山桥纪念亭”,以慰藉人们思古之幽情。

猜你喜欢
虎山诗云
人瘦和士俗
三山虎山血战辉映青史
田野行
村头散步
On Edith Wharton’s Feminin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mages in The Age of Innocence
《IV诗云》
“不合群”的班长
游动物园
浣花笺上月下柳
纯爷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