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2020-08-27 07:20薛秋勤
文理导航 2020年27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核心素养

薛秋勤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无论是理念引导,还是核心素养培养,生活化都是当前教育目标下的一种必要选择。将教材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生活的感知获得对理念的认同,通过具体的实践将理念落实到行为上,这样的核心素养培养,才是真正高效、有质的。本文结合教学案例,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下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要品格方面有重要的影响,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以实际生活为教学内容、形态来组织教学,能够较好地弥补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的问题,并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生成素养的体验性平台,对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影响是有效的、渐进的。

一、活用教材,注重学习体验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与法治教学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课程,因此,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教学中传播真善美的种子,从知识学习到生活建构,引导学生去选择有道德的生活方式,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去选择适合的教育对策,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生命最宝贵》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生命的重要意义,通过模拟怀孕时的妈妈,在体验中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通过家庭小调查、绘本分享感悟以及生活实例了解爸爸妈妈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倾注的心血,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对生命和父母的敬意。同样,在《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我们的衣食之源》、《低碳生活每一天》等内容的教学中,都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并将感恩化作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律,塑造良好品格。

小学生思想单纯,处于道德素养培养的关键期。教师要了解学生,联系生活,在整个执教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发学生内心的感动,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通过将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实践性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二、精选案例,丰富学习资源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选择具有触动性的典型案例,可以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为课堂教学带来全新感知。教师应在熟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做到深度挖掘,围绕教材筛选案例内容,切准教学应用视角,接轨学生的思想认知,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大的支撑力。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安全记心上》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有关小学生在暑假期间结伴去河里游泳淹死的新闻,以及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导致意外伤亡、玩火引发火灾的事件,学生看了视频后,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悲剧,心灵触动很大,都觉得很惋惜。我以此为契机展开教学调度,引导学生从常见的游泳安全、交通安全、生活安全、火灾隐患等方面去思考如何去预防和减免事故的发生,让学生运用已知的安全常识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学习气氛渐浓,在讨论中学生的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知道要防患于未然。再比如教学《同学相伴》时,我选择了“我是你的腿”的故事案例,学生在视频中看到一个因肌无力行动不便的同学在同班同学徐彬洋的帮助下完成学业,交作业、爬楼梯,上厕所,徐彬洋都会背着他去做,整整六年,帮助这位身残志坚的同学顺利完成了学业,从未叫过苦。真实的生活案例很好的渲染了学习气氛,学生也体会到了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不能冷落或排斥某些同学,要懂得关爱他人,在集体生活中应主动帮助他人,与他人平等地合作与交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选案例,优化生活化内容的设计,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细化与延伸,更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丰富其学习体验,提升課堂教学效果。

三、情理交融,提升学习品质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关注其学习和成长,也需要完善其人格,丰富其内心世界。道德与法治课程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儿童内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究氛围,提供更多主动思考的机会,在多元化的讨论互动中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看待周边行为的意识,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质。

《心中的“110”》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危险意识和规避风险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学中,我结合课本知识创设情境如下:如果你一个人走在大街上,这时有陌生人靠近你想让你为其带路时,该怎么办呢?利用问题展开教学互动,有的学生思考后回答:“我们不能把每个人都想象成是一个坏人,但也不能没有防备心理,所以我会告诉他找其他大人问话,或者找警察叔叔帮忙。”也有的学生说:“既然是在大街上,那街上肯定还有其他人,这个陌生人却选择小孩问话,所以我会警惕起来,我会告诉他如何走,但肯定不会为其带路。”这时,我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大家说得都很好,不管对方是什么人,防人之心不可无,关键时候找警察是会得到热心帮助的,这是最为妥当的安排。”在积极的互动讨论中,学生对保持警惕的认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强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上述教学中,教师精选问题的设计视角,启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融入到课堂互动中来,从而推动课堂顺利展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知,在社会生活中更加理性。

四、生活实践,强化学习认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需要理论联系实践,正所谓“实践出真知”,除了理论的讲述,还要让学生参与多种教学实践活动,比如针对学生的生活认知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生活观察等,这不仅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也能加强学生的体验学习,在感知体验中形成学科能力,学习认知得到强化。

例如在教学高年段《我们是公民》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可采用情景模拟,通过模拟法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案例为平台,使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道权利不是绝对的,不能滥用权利。教学过程如下:

1.呈现案例。某小学的小明同学在上体育课时,被同学宣宣小不心误伤右眼导致失明。以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筛选案例,并以此列为模拟法庭的审理案例。

2.分配角色。学生分组,10人为一组,分别担任原告代理人、被告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书记员、人民陪审员、法警、审判员、审判长角色。

3.分析案例。课前,学生根据自己所扮演角色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庭审程序,准备案件资料和相关证据,由诉、辩、审三方撰写起诉书、答辩状、辩护词、判决书等诉讼文书。

4.实地观摩。由教师播放在课前事先录制好的视频,引导学生跟随镜头参观法院未成年维权成果展室、诉讼服务中心和一起关于抚养费纠纷的案件庭审过程,了解法院机构设置、庭审诉状的准备、庭审程序及庭审技巧等法律知识,为模拟法庭的有序开展做好铺垫。

5.开庭审理。将课堂变成“法庭”,按规范摆放审判席、书记员席、原告席、被告席、听众席,会场正中悬挂国徽,营造严肃认真的氛围。

6.庭后讨论。按照规定程序开庭审理案件后,引导学生围绕案件特点、文书准备、庭审过程等进行自评和互评,总结此次活动的感受和体会。

这样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有了更多的接轨点,提供更多生活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查阅资料、实地观摩,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理解和建构法律知识,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总之,小学生正处于思想道德培养的关键期,教师应掌握其学习规律,创建适宜的学习环境,寻找与生活世界的契合点,给予正确的引导,情理交融,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相信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将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于虹.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8,31:58-59

[2]蔡晓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情境创设初探[J].新教师,2019,10:65-66

[3]王兆峰.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J].天津教育,2019,5:46-47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600)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核心素养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