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迟早都要老去的

2020-08-28 11:35胡柏明
陕西文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大树子女小说

胡柏明

曾经写过一篇随笔,叫《人生如排队》,说的是每个人自呱呱坠地始,就排进了人生的队伍,慢慢地,便从队伍的末尾逐渐向前靠,不知不觉间,前面的人在一个一个少去,心里便有了一种危机感,甚至恐惧感。随着岁月的流走,我时常会去想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以为这棵大树指的是靠山,背景。后来年岁大起来,我把这棵大树跟父母联系了起来,父母健在的时候,这棵大树赐给子女的不只是福荫,更是生命的庇护。父母一旦仙逝,子女就走到了生与死的前沿。

人活着,愚以为最至亲的两个人,就是父母,就这而言,做夫妻的,做子女的大可不必嫉妒。父母在的时候总以为来日方长,父母猝然走了,所有的追悔莫及纯属虚伪。静下来的时候点支烟,父母的形象羽化成仙似的从墙上,从土堆飘然来到了眼前,刹那间情不自禁早已潸然泪下。我相信这样的子女为数不少。紧接着浮想联翩,跟父母相关的那些真实的,虚化的情景和憾事,一幅幅一桩桩继踪而来。想当年回家的时候,父亲烧火,母亲上灶,子女喜欢的饭菜很快就端上了桌。想父母孤独地坐在门口的时候,多想子女能坐下来陪他们抽支烟,喝杯茶,聊几句,身边却别无他人。想父母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城市的繁华如何光鲜,他们很想出来开开眼界,可父母只在心里默默地想。想父母这辈子没坐过轮船,高铁,飞机,不知道出游休闲是个啥名堂,他们不是笨得开不了口,他们是怕给子女添堵添累。想父母从没上过高档酒楼,茶馆,至于咖啡是个啥宝贝,他们一听子女在海侃就露一脸憨厚的笑……久病床前无孝子,搪塞了多少子女应尽的孝道!人生的残酷,在于至亲一旦离开,这辈子就别想再见。父母业已远在天上,子女所有的追悔,遗憾,愧疚,通通都是自欺欺人的遮羞布!

父母在时,人生尚有出处,父母走后,人生再无归途。

曾听说过这样一位年轻人,婚礼上说到父母的辛苦,操劳,当众泪流满面,婚后却硬叫父母进城住在一起,继续过他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父母想回农村去住,他竟扬言一把火烧了那边的老宅。由此,自然联想到了一代一代的年轻人。从小到读大学,硕博,一切都由父母承担,责无旁贷。工作以后分文不交饭钱,且从不会给父母买点吃的穿的用的,手头紧了照样理直气壮向父母索取。婚事由父母一手操办不说,父母还得当保姆,所有开销还得父母出。如此,父母是头牛,总有四脚朝天的时候,父母是棵摇钱树,总有枝叶脱光的那天,父母是台榨油机,羸弱龙钟还能榨出几两油?更有媒体披露,有父母老在家里,气味都已渗出门缝,做子女的竟浑然不觉!

有感于这些,很想写个小说,试图通过文学形象的虚构和塑造,告诉那些稀里糊涂苟活着的人们一个熟视无睹的真相,那就是所谓人生这档子事,说白了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延续,任何一个活着的人,迟早都是要老去的,就跟开头说的人生如排队一样。借此给那些为人子的子女,和将要为人父的子女以一些点厾,既然我们迟早都要老去的,为何不能善待每一个排在我们前面的人,给后面的人做好表率的同时,也给自己年老体衰的未来留一条后路?

我于是开始追忆跟父亲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开始把目光投向那些上了年纪有过经历的每一位父亲,开始关注周围家庭两代甚至几代人之间的鸡毛蒜皮,用反思和忏悔的触角,从中去探寻那些关于伦理道德与孝悌文化必须固守的日常,和必须摒弃的陋习,由此便有了?下辈子还做你们的父亲?这個小说。小说里的父亲出身卑微,身世惨淡,像一头牛陷在广袤的土地里,驮着家庭,驮着子女,驮着责任,驮着草根最朴素的希望,尽心尽责脚踏实地一步一步默默地走到老去,他是天下所有做父亲的一个缩影。小说里的子女,并非清一色纯粹的血脉关系,设计上作了一些打乱,意在拓展人物纠葛方面的内涵与外延。刻意没给父亲添个女儿,便于通过父亲的缺憾,从而引发另一种的敲打,这就是既然为人女,能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备至,作为儿媳,缘何不能对公婆一视同仁,而非要悖逆伦理,恣意跋扈,把老人一颗历尽磨难,饱经沧桑的心,用一把冷酷无情的刀划拉得支离破碎?

小说既已刊出,就得尊重读者诸君的见仁见智,倘若作者再作过多的赘述,便有小商小贩之嫌。好在就作者而言,一个拙作的完工,就是另一个起点的开始。

猜你喜欢
大树子女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Tomb-sweeping Day
大树的日常
倾斜(小说)
大树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文学小说
大树的梦
不在小说中陷落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