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场B类纺织品安全性能质量分析及建议

2020-08-29 02:11
中国纤检 2020年8期
关键词:不合格率芳香染料

1 引言

质量作为产品的生命、企业的根基、贸易的根本,在当下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产品安全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使用者的健康是否可能受到损害而受到人们特别的重视。

义乌作为“世界小商品之都”,以各类小商品贸易闻名于世,而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纺织品更是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义乌市场上的纺织品产品种类齐全,样式丰富,原产地多样,贸易数量大,辐射范围广,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全国纺织品的总体特征。本文统计分析了义乌市流通的纺织品质量情况,对了解国内纺织品质量水平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2 纺织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GB 18401—2010《国家纺织品安全技术规范》中将甲醛、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异味和染色牢度这5项指标规定为基本安全性能。

(1)甲醛常被作为印染助剂及防皱整理剂的前体而被广泛用于纺织品生产中。这些甲醛如未经有效处理或处理不完全,就有可能通过呼吸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危害健康[1]。

(2)纺织品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用到强酸、碱物质,如在后续过程中未能进行足够的水洗和有效的中和,就会导致纺织品的pH值超标。过高或过低的pH值可能会刺激皮肤让使用者感觉不适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健康问题[2]。

(3)部分偶氮染料因其潜在致癌致敏特性而被禁用。这些物质可能通过原材料或合成染料反应的副反应而被存留在染料中。在纺织品生产中如使用此类染料,被禁用的偶氮染料有可能留存在产品中,在随后的使用中通过皮肤或口腔接触的方式进入人体通过生化反应被还原为可致癌芳香胺[3]。

(4)纺织品原材料来源多样,加工处理复杂,生产企业如不注意质量把控,就有可能将异味带入纺织产品中。

(5)染色牢度是指染色或印花的织物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外部因素作用下的褪色程度。染色牢度性能差的纺织品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更可能掉色和褪色[4]。

3 样品来源及其组成

被检测样品源自义乌市内流通的纺织品,共171件。样品种类包括服装、布艺饰品及其配件、床上用品和原材料。材质包括纯棉、化纤和混纺类等。本文通过对样品的甲醛、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5]、异味和染色牢度这5项指标进行检测,对被检测样品的安全性能做出评估,总结质量问题所在,并以此为基础提供一些建议帮助企业提升质量水平,帮助消费者避免消费风险。各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见表1。

表1 检测项目对应方法

样品检测结果以GB 18401—2010《国家纺织品安全技术规范》为判定依据,对所抽样检测的纺织品进行合格判定,该标准将纺织品分为A类、B类和C类三大类。

4 结果与讨论

因A类、B类、C类纺织品的要求不同,对抽取的样品根据不同类别选择检测项目,对171个样品分别测试,统计分析结果详见表2。

由表2可知,在抽检的样品中,A类与C类纺织品均无不合格情况,所有不合格项目均为B类纺织品。根据检测项目统计分析,B类纺织品样品的水萃取甲醛含量、pH值、耐碱汗渍色牢度与可分解致癌芳香染料均存在不合格情况。其中游离甲醛的不合格率为2.9%,pH值的不合格率为1.0%,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含量的不合格率为1.2%,色牢度指标不合格率为1.2%。在所有171件纺织样品中有6件样品存在至少一项以上的不合格项目,综合不合格率为3.5%。

综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历年抽查结果及文献[6-9],结合上段统计,本文所涉及纺织品的基本安全性能指标良好,安全风险较低。从各指标分开类来看,所有5项基本安全性能指标有4项出现不合格,说明B类纺织品基本安全性能依然有可以提升的空间。

5 结论

纺织品安全性能良好,质量水平较高,就各项目来看需关注B类纺织品。对于生产厂家和销售公司应进一步提升纺织品的安全性能,建立和强化产品安全质量意识,从原材料把关、生产流程控制、成品质量控制、售前检测入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严把产品质量关[10]。

表2 结果统计

对于消费者如何减小问题产品对自身健康产生危害的风险,这里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购买商品时应注意仔细查看产品的标签标识是否完备,避免选择三无产品;二是纺织品开封后应闻一闻是否有异味,不要购买存在异味的产品;三是尽量避免选择深色的纺织品,减小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超标的风险;四是在使用产品前最好进行一到两次的水洗,因为水洗可不仅可以直观体现出产品水洗色牢度水平,而且如果产品甲醛和pH值超标,水洗操作能够有效地降低由于两者异常对健康产生伤害的风险[11]。

猜你喜欢
不合格率芳香染料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中国染料作物栽培史
芳香甜美的水蜜桃儿
芳香四溢
13省市洗面器、浴缸抽查不合格率7.8%
炊烟的芳香
7省市电冰箱抽查不合格率12%
新型含1,2,3-三氮唑的染料木素糖缀合物的合成
降低护理记录书写不合格率
品管圈在降低灭菌物品包装标识固定不合格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