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差异调查分析

2020-08-31 01:36张莉甘标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8期
关键词:自我认知高职生

张莉 甘标

[摘要]文章以广西920名高职院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问卷调查。通过差异分析,对比不同人口学变量下的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调查发现,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在性别、专业类型、干部经验、获得奖学金情况、家庭类型、父母职业类型、家庭月收入、小时候父母外出务工情况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从学生个体层面、学校教育层面、家庭环境层面提出了提升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生;自我认知;差异源

[作者简介]张莉(1984- ),女,贵州雷山人,广西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广西  南宁  530021)甘标(1982- ),男,广西玉林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广西  南宁  53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重点委托项目“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DSZ001)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6-0080-05

自我认知指的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高职生自我认知是指高职生对自我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等的觉知和认识。良好的自我认知有助于高职生塑造积极人格、自我实现,关系到高职生心理健康成长和个人未来发展。本研究采用心理量表对高职生的自我认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丰富国内关于高职生自我认知的量化研究成果,为提升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提供参考建议。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研究采用改编后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TSCS),通过整群抽样的方式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12所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问卷采取Likert 5点计分法,“1~5”依次代表“完全不相同~完全相同”,得分越高表示个体自我认知水平越高。问卷由各高职院校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统一发放,指导学生集中填写并当场回收。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1000份,剔除规律作答、无效作答、数据缺失的问卷后,有效问卷92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对各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法,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从个体自然因素(性别、民族)、学校教育因素(专业类型、干部经验、获得奖学金情况)、家庭背景因素(家庭类型、父母职业类型、家庭月收入、小时候父母外出务工情况)三个方面来探索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的差异源。

(一)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在个体自然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个体自然因素差异源的研究包括个体的性别和民族。统计分析发现,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在性别和民族上存在显著差异。

1.性别因素。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2.640,p<0.01),具體表现为男生得分(3.740±0.409)显著高于女生(3.665±0.372)。说明男生比女生对自己躯体、心理属性、社会角色、自我欣赏、自我现状持有更积极的意识、情感和评价。高职生普遍来自农村家庭,说明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社会环境和家庭生活中,男生比女生更加受到重视和关注,因此,导致高职女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低于男生。

2.民族因素。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在民族上存在显著差异(F=7.035,p<0.01)。进一步事后多重比较发现,汉族得分(3.734±0.395)显著高于少数民族得分(3.667±0.392)。尚会鹏《论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文化特点》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自我认知与文化相关,教育(非正规教育和正规教育)以及个人的生活经验是获得这种认知能力的主要途径。这与本研究的结果有着共同之处。汉族群体的自我认知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较大,其社会性自我认知结构更多地表现为关系自我,而少数民族多以本民族文化为主并由此形成多元文化的交错,其社会性自我认知结构更多地表现为集体自我,这种文化情境的差异导致汉族高职生的自我认知水平显著高于少数民族高职生。

(二)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在学校教育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学校教育因素差异源的研究包括专业类型、干部经验、获得奖学金情况等。统计分析发现,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在专业类型、学生干部经验、获得奖学金情况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1.专业类型因素。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在专业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F=9.751,p<0.001)。进一步事后多重比较发现,社会科学类高职生得分(3.503±0.395)依次低于人文科学类(3.683±0.392)、理工类(3.724±0.381)和农林类(3.884±0.369)高职生得分。在陈春锋《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在自我概念总分上文史类学生低于理工类,这与本研究的结果有着共同之处。高职生自我认知状况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或许是由文理科的学科特性导致的,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文化、学科考核方式等。理工类、农林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培养模式以学习客观的自然知识和参与实验及实践为主,而社科类、人文类专业以各抒己见、讨论思考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这种学科专业的差异造成理工类、农林类专业学生比较理性务实,而社科类、人文类学生偏向感性和理想主义,反映到自我认知上,就是理工类、农林类学生对自我生理、心理和人际关系的评价更加准确,面对问题更乐于采取行动。

2.干部经验因素。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在是否有干部经历上存在显著差异(t=2.842,p<0.01),具体表现为有干部经验的学生自我认知状况得分(3.723±0.381)显著高于无干部经验的学生得分(3.633±0.406)。学生干部的执行力、组织力、行动力、自控力、创新力等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比一般学生要强,也拥有更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是学生群体中学习和工作上的榜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另外,有研究表明,学生干部经验在求职渠道、求职自我效能感和求职清晰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学生干部对自我的职业理想、目标行动有着更清晰的认知,自我认知状况比一般学生高。

3.获得奖学金情况因素。高职生自我认知在是否获得过奖学金上存在显著差异(t=3.511,p<0.001),具体表现为获得过奖学金的高职生得分(3.746±0.412)高于未获得过奖学金的高职生(3.696±0.381)。这表明不同学业成绩的高职生在同伴关系、知识学习、一般学校表现和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优等生显著高于非优等生。时孝荣《对体育类大学生学业自尊、身体自尊、内隐自尊以及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也支持本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心理自尊、学业自尊、身体自尊可以正向预测学业成绩。获得过奖学金的高职生可能在學业成绩、学生工作、社团活动、职业选择等方面更为优秀,对自己的学习、职业目标和能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对自己有着更积极的评价与自我概念,因此存在显著差异。

(三)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在家庭背景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家庭背景因素差异源的研究包括了家庭类型、父母职业类型、家庭月收入、小时候父母外出务工情况。统计分析发现,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在家庭类型、父母职业类型、家庭月收入、小时候父母外出务工情况上存在显著差异。

1.家庭类型因素。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在家庭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F=13.564,p<0.001)。进一步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双亲家庭高职生的自我认知状况得分(3.724±0.381)显著高于单亲家庭(3.570±0.395)和其他家庭(3.445±0.407)。以往的研究表明,家庭功能发挥良好的孩子,对自我身体状况有较好认知,认为自我在道德信念或品质方面符合社会的规范和要求,并优于别人。这说明无论是父母离异,还是父母不在身边,对于高职生来说从家庭中得到的社会支持都大大减少,导致学生具有较低的自我评价,不擅长自我肯定,不利于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

2.父母职业类型因素。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在父亲职业类型(F=4.522,p<0.001)和母亲职业类型(F=5.501,p<0.001)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调查发现,父母职业类型为军人的高职生自我认知得分显著低于父母职业为其他类型的学生。以父亲职业类型为例,进一步事后多重比较发现,父亲职业类型为军人的学生得分(3.104±0.430)显著低于父亲职业类型为个体户(3.747±0.385)、农民(3.707±0.384)、工人(3.698±0.365)、企事业单位(3.696±0.321)、公务员(3.641±0.511)、教师(3.462±0.442)的学生得分。这与高帅《关于军人子女青少年阶段教育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对其家庭的影响较大。军人父母可能将自己的职业特点带入家庭中,军人子女可能更倾向于听从命令,且普遍来说军人家庭具有较严肃的氛围,部分子女在其中较难获得自我价值感,自我认知水平有相对偏低的情况。

3.家庭月收入因素。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在家庭月收入上存在显著差异(F=2.174,p<0.05)。进一步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高职生自我认知状况得分(3.667±0.397)低于家庭月收入2000~4000元(3.725±0.376)、8000~10000元(3.799±0.337)、1.5万元以上(3.834±0.341)的学生得分。这说明,家庭月收入水平与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呈正相关。安莉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及其要素的影响研究》的研究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家庭收入越高的孩子,越倾向于做出较高自我评价。可能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受经济条件限制,在面对校园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时内心存在自卑心理,更少参加各项工作与学生活动,对自我的评价较低;高收入家庭的学生,由于条件优越,部分内化为自身价值,在生活中,能够负担起自己想要的东西,更愿意且更自信地参加各种工作和社交活动,因此也拥有更高的自我认知水平。

4.小时候父母外出务工因素。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在小时候父母是否外出务工上存在显著差异(t=-1.976,p<0.05),具体表现为小时候父母外出务工的学生得分(3.669±0.394)显著低于小时候父母未外出务工的学生得分(3.725±0.385)。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在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亲子关系水平越高,则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越积极。小时候父母未外出务工的学生与父母的相处时间更多,关系可能更加亲密,更容易建立积极和健康的自我概念;小时候父母外出务工的学生在与父母关系上可能更为疏远,不利于积极自我概念的发展。因此,小时候父母未外出务工的学生自我认知状况得分显著高于小时候父母外出务工的学生。

综上所述,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在性别、民族、专业类型、干部经验、获得奖学金情况、家庭类型、父母职业类型、家庭月收入、小时候父母外出务工情况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三、对策建议

针对调查中显示出的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在个体自然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家庭背景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学生个体的自我认知能力

1.客观认识自我。高职生个体首先必须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品德和才能、优点和不足、过去和现在,甚至将来都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自己健康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自我反省,即运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报告等方法对自己进行剖析,发掘自己的优点,客观看待自己的不足。此外,还要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通过合理的社会比较,正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从而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科学合理地评价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悦纳自我,就是愉悦地接纳自己,以一种温暖、关爱、亲切、宽容和体贴的态度对待自己。高职生要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悦纳自己,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不过分追求完美。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自我效能感来悦纳自己。给自己设立可以完成的目标任务,并把这些任务分解成小任务,在不断的小成功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学会合理归因,深入分析自己之前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在进行归因的过程中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悦纳自己。

3.不断提升自我。高职生个体要将“理想我”建立在“现实我”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不断提升自我,增强综合素质。例如,专注学业,努力保持良好的学业成绩,同时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文体、社团等活动;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承担起学生干部的职责,锻炼组织领导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在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更积极的自我评价、自我满意感和自我认同感。

(二)增强学校教育的有效性

1.针对不同高职生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要注重根据高职生群体自我认知状况的不同加以教育引导。第一,针对高职女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自我认知水平较低的情况开展关注自我、认識自我、发展自我的教育引导,通过课堂教学、课外交流、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不怕挫折、勇于拼搏的坚定意志,引导他们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促进他们自我潜能的发展。第二,针对低收入家庭高职生普遍比较自卑的心理,要多正面鼓励,让他们认识到人各有长处和短处,并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来增强信心。第三,对单亲、重组等家庭的高职生要注重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引导他们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评价,确定自己的理想与目标。

2.加强“自我认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高职院校要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加强“自我认知”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与宣传。把“自我认知”教育作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发建设高职生“自我认知”在线课程,实现自我认知教育全覆盖;深化教学改革,举办“5·25”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搭建高职生“自我认知”心理健康素养展示平台;围绕“心灵对话——唤起成长的力量”“画笔绘生活、心灵悟青春”等主题,开展“写心情日记”“画心理自画像”等唤起高职生自尊自信、培养自我认知能力的心理健康活动;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主题教育活动等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认知发展状况,让高职生在讲座、活动中了解自我的重要性,获得认识自我的能力,以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3.加强家校合作力度。“家校合作”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配合的一种育人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学校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得到更多的家庭支持,而家长也可以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得到学校更多的专业指导,从而形成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合力。高职院校根据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渠道加强家校合作。例如,根据学籍档案等信息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并及时与家长沟通,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和动态管理,为家校沟通奠定良好基础。又如,创建班级家长微信群或QQ群,同家长建立定期联系,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同时学校也可以及时了解家庭近况,促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渗透,增强家校沟通的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1.父母要给予子女更多的陪伴。家庭对于子女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十分重要,这是影响自我认知的重要方面。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父母尽量不要因外出务工而远离子女,尤其是对于童年期子女要倍加关爱,若必须外出务工也可采取将子女带在身边照顾或时常回去探望等方式给予子女更多的陪伴,从而给予子女更多的社会支持,让子女获得在家庭中的胜任感和价值感。

2.父母要给予子女更多的关注。父母要引导子女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帮助其提高自我认同度、自我满意水平,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单亲、重组家庭的子女由于经历父母婚姻的破裂,可能会在心理上留下阴影,更应该受到关注与肯定。因为职业因素,军人家庭对子女教育的规范性、纪律性、精神品格等要求较多,导致子女的自我认知水平最低。针对这一情况,军人家庭中的父母应调整刻板、单一和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构建科学的家庭教育制度,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给予子女更多的关注,让子女在宽松、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与环境中获得自我发展。

3.父母要给予子女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幸福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阳光开朗、乐观向上的孩子。父母要营造宽松、和睦的家庭氛围,经常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既不能放纵不管,又不能溺爱,尊重孩子的意见,肯定、鼓励、支持孩子朝着自己确定的目标去追求。此外,父母还要关注子女的成长和变化,多学习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知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给予子女更多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促进子女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帮助子女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尚会鹏.论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文化特点[J].日本学刊,2007(2):97-110.

[2]王丹平.大学生求职渠道及影响因素研究[J].前沿,2012(13):153-155.

[3]高帅.关于军人子女青少年阶段教育问题的调查与研究[D/OL].西安:西北大学,2015[2020-03-21].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502&filename=1015359622.nh&v=MTA4MzkxRnJDVVI3cWZZZWRuRnl6a1U3ck5WRjI2RzdDOUY5Zk9yWkViUEl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

猜你喜欢
自我认知高职生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高职生自我容纳与容纳他人调查研究
信息技术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追风筝的人》中影响阿米尔认知发展的人物分析
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具”角度看国内外校服的变革
大学生悦纳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大学生自我认识偏差和整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