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2020-08-31 01:36程小红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网络时代高职院校

[摘要]文章在分析网络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的新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措施:明确课程定位,理清改革方向与实践基础;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借助网络加强课堂的互动性与开放性;采用综合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形式。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作者简介]程小红(1982- ),女,河南临颍人,河南工学院,讲师,硕士。(河南  新乡  45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面发展视域下大学生双创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19ZZJH217)、2019年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模型构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SJGLX580)和2019年河南省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9SJGLX338)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6-0085-04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迈入了一个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成为继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之后,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又一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相较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方面的压力更大。如何做好网络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是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一、网络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的新特点

互联网高速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网络购物、网络社交、网络选课……网络渗透在高职院校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当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思维多元化和认知能力弱化并存。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采集和传播的速度与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与交互,信息量呈“爆炸”趋势出现。开放、虚拟的网络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知识和价值观念得以并存于网络之中,高职院校学生接触到以前无法想象的浩瀚、多元的文化内容。多元化视角有利于学生对事物和信息的认识和处理,为多元化知识和思维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然而在提供便捷信息获取渠道的同时,长时间的网络接触会弱化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研究表明,长时间接触同一事物会造成大脑皮层感受区的异常兴奋,感受性降低,进而出现认知麻痹。通过网页浏览、微博、朋友圈等,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但这些碎片化、快餐式的无序信息不可能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出现“知道的多了,知识却变少了”的现象。一波又一波的信息接踵而至,刚刚接收的信息还未消化吸收,新的信息已经出现,这会带来认知超载的感觉,引起焦虑心理,最终消耗学生有限的注意力。此外,报刊、书籍、文献等传统的信息获取渠道需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概括和归纳,以探求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搜索引擎的出现使得他们不用思考,只是通过复制粘贴就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任何信息,从而容易出现思考惰性甚至会放弃思考,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对于事物的认知表面化、浅显化。

2.情绪宣泄的自由与情感的迷失并存。高职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心理上经历急剧的变化,情绪反应强烈,情感表达需要强烈,但在现实的日常交往过程中,受世俗束缚、角色身份要求等影响,他们的部分情绪情感被限制,不能得以充分表达和释放。而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开放性和即时性,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情绪宣泄和情感表达的充分空间。在网络上,高职院校学生可以隐匿真实身份,敞开心扉,做自己想做的事,和自己愿意交往的人互动,在虚拟的世界里体验不同的角色和身份,恣意抒发自己的情绪,这对他们情绪的发展和完善有着积极意义。

与此同时,习惯了在网络里宣泄情绪的高职院校学生在现实中却存在人际交往能力弱化的可能。人们总是在面对面交流的情感起伏和波动中不断调整自己而逐渐完成社会化过程的。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学生缺乏自控力,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上网,出现了情感社会化方面的不足。

3.个性张扬与自控能力不足并存。多元化的网络世界,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表达观点、见解、看法和充分展示个性、自我的空间。网络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的社会,网络的平等性、零门槛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张扬。有些高职院校学生的原创作品、技术发明,以及就社会热点发表的独特个人见解等,通过网络可以得到其他用户的转载和意见反馈,获得更多的受众,这极大地满足了他们自我展示的心理需要和自我价值感,实现了他们“不走寻常路”的个性化追求。

但另一方面,网络上各色各样的诱惑很多,无时无刻不考验着高职院校学生。据了解,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手不离机,离开网络就会感到烦躁、焦虑,离开手机就会精神萎靡。过多的信息干扰使高职院校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学习,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网络信息的碎片化、瞬时性也使他们对事物难以保持长久的热情,缺乏毅力和耐心。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校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主渠道。《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指出,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規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定位不准确,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2011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2018年7月,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用传统德育 “灌输式”、说教式的方式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课堂教学,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方式方法和具体目标上的独特性。

2.教学管理不完善,兼职教师缺乏专业背景。由于课程定位的不准确和专业心理教师的缺乏,很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由行政人员和辅导员担任。这些兼职教师大都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且不从事教学以外的心理相关工作,再加上教学管理工作的不完善,导致出现课堂讲授不系统的现象。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只是进行简单的知识点罗列和陈述,不能将心理学的知识和实际相结合,更遑论针对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的新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针对性和差异化教学了。

3.重理论传授,轻情感的共鸣和引导。《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线下线上、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事实上,由于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和专兼职教师不足等条件的限制,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生比不能达到有关文件的要求,大多是一两百人的大课堂。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授课教师需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才能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和课堂控制,所以教师多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这种授课方式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做到有效引导。

4.课程评价方式单一,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依旧是靠出勤率和考试成绩判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否合格。这种评价方式无法真正衡量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而且会对学生产生很多负面的引导,如闭卷考试会导致学生的功利性学习和突击学习现象滋生;开卷考试会让学生认为课程不重要,不足以引起重视等。这种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评价方式,重知而轻行,能力培养目标低阶化,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关注,不能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体验,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热情。

三、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策略

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发展面临着巨大冲击,出现了新特点、新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集知识性和体验性为一体的课程,应当关注这些新特点、新变化,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实际进行课程改革与实践。

1.明确课程定位,理清改革方向与实践基础。与侧重对学生思想品质进行熏陶和塑造的德育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属于行为科学范畴,以心理学、教育学和行为学为理论依据,侧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的心理健康观、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任务。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遵循学生所处心理发展阶段的特征和网络时代背景下学生认知、情绪、意志的新特点,注重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提升课堂的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影响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获得体验感、产生共鸣,从而将所学所感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教学任务和目标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可能像背诵课文或掌握理论公式一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应在体验性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引导。

2.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无形的且持久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近年来,各省市都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力度,但这些培训,一是参加人员多局限于学校里的几个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普及到需求更大的兼课教师;二是难以满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系统的专业培训,尤其是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示范,是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另外,各高职院校应联合区域其内他高校,从区域层面构建一个以同伴互助、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支持系统。

3.借助网络加强课堂的互动性与开放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创新教学活动方式。利用网络社交工具,组建上课班级群,随时发布与课堂相关的知识点、视频、案例等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在群里学习、讨论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的焦点热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借助超星、慕课等在线教育平台实现线上高效互动学习,学生可以在平台上签到、抢答、完成心理测试和浏览课上课下作业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将一两百人的大课堂分成若干小组,依据心理动力学理论进行结构化团队建设:成立初期的破冰,建立关系—工作阶段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结束阶段分享总结,让每个小组成员在团队建设、完成任务和交流共享的过程中,体会合作、支持、包容和归属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借助网络将心理健康课程的课堂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校园活动连接起来,教师通过网络媒介和课堂,发布和宣传校园心理健康活动,学生通过课堂所学消除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偏见和误会,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互动。

4.采用综合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形式。课程评价旨在测定教育目标在课程中究竟被实现了多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在评价时应结合學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表现,而不再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应多种形式相结合,而不是单一形式的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建立课堂即时评价反馈系统,对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总结,通过作业、测验、讨论等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过程性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结果是对学生心理成长的一种暗示,课程评价的综合性与灵活性不仅是课程性质的需要、改善教学效果的途径,更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田晓红,雷巧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位、特征及教学策略[J].高教纵横,2018(5):29-33+93.

[2]郝文清.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4(7):86-87.

[3](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黄炳煌,译.台北: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81.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网络时代高职院校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
例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去学科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慕课模式探索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反思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