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通识金课建设

2020-08-31 01:36盛杨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8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金课高等职业教育

[摘要]通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全人理念的统一性、立德树人教育目標的统一性、以人为本的统一性和“两性一度”的统一性。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通识金课需要加强制度与师资建设,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开展阶段化通识金课建设,并从通识金课的深度与广度、信度和效度推进通识金课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通识课程;金课

[作者简介]盛杨(1977- ),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通建设高职‘金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9JSJG4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常工通识金课建设探究”(课题编号:20JY007)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地方文化育人团队项目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6-0089-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①。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施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通识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教育理念,其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融合的政治方向性、价值导向性及文化引领性对实践和深化课程思政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高职通识教育是基于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特殊性,以“通俗知识”为载体,以心智启迪和智识培养为目标,兼有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教育功能的教育体系。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发挥通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打造符合“两性一度”标准的通识金课,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一、通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逻辑关联

1.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与通识教育全人理念的统一。《说文解字》中,“协”解释为“众之同和也”,“同”解释为“合会也”。而“协同”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有同步、合作的意思。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理念,即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在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将“思政元素”贯穿于高校教学体系中,协调各类教育途径和资源,形成协同效应。自中国高校引入通识教育以来,“全人教育”理念就成为一种普遍共识,即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美德以及行动能力全面发展的人。通识教育的思想理念用《中庸》中的一句话概括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融合,为学生提供通行于不同群体、行业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认知不同学科知识并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不同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最终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与通识教育全人理念相统一,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过程中,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对实践通识教育理念将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2.课程思政育德为先与通识课程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统一性。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全科育人的目标,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在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结合的育人理念下实现全方位育人,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培养知识技能和健全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两者的教育目标均指向育人于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②。通识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教育教学目标应以“立德树人”为前提,“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背景下广义的“道”,“授”知识、文化、技能相统一的“业”,构建知识技能和社会职业价值养成相统一的职业通识课程体系,实现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的育人目标。

3.课程思政育人为本与通识教育以人为本的统一性。教育实践中工具理性凸显带来的教育异化,使得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认同度越来越高,不同学科逐渐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向。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人为本”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人这个中心,做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③。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本质上都是做人的工作,它与专业教育不同,侧重于人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或技能的传授,“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④。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都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探究并解决培养人的问题。学生通过自然、人文、社会学科的学习,形成开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为其专业学习提供坚实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学习能力。“以人为本”是通识教育的灵魂,它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人文素养和身心发展,促进学生完全、完整和全面的发展。在“立德”这个内涵丰富的教育目标引领下,课程思政和通识教育体现出在“以人为本”核心指导思想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培养有信仰、有理想、有品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科学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有机融合,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4.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与高职通识金课“两性一度”的统一性。高校思政教育承载着政治教育功能与属性,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对应着培养适应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素养、公民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做出相应改变,由单一的政治性功能,逐步扩展至人文素质、道德教化、法律普及等层面。高职通识教育是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多元性人才观的前提下逐步兴起的,它能够提供给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其教学内容较思政课更为丰富,表达形式和教育途径更为多元。建设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高职通识“金课”,必然需要拓展学生知识技能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这将进一步提升高职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人格健全与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协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所承载的政治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等多种教育功能。

二、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通识金课的实践途径

1.積极谋划,制度化推进通识金课建设。从学校层面而言,课程思政建设与通识教育体系分属不同工作条块,在机构组织上,前者通常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由教学管理部门统筹,后者的职权归属则因校而异。有的学校成立分管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的教学部,有的学校则将其列入公共基础课管理的范畴。在通识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推动课程思政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由统领全局的组织机构协调管理。课程思政改革应在全面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前提下,由学校层面进行统筹规划。要建立党委领导制,准确定位职业院校办学方向,制订本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整体部署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实施内容和建设过程。在此基础上,成立通识教育管理机构,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协作,贯彻落实学校课程思政工作要求,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处理好思政课程与通识课程、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关系。对照“金课”标准完善通识课程体系,制定融合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通识课程建设标准,编制包含课程考核、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等内容在内的通识课程育人规范或教学指南,强化课程建设、学术支撑和保障机制,调动通识课、专业课教师和学管教辅等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各部门、各环节的分工协作,以制度形成监督和激励,强化质量管理,协同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与通识金课建设。

2.抓好师资,团队化推进通识金课建设。教师是立教之本,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抓牢教育者主体责任,强化师德师风,培养建设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是实现课程思政融入通识金课建设的关键。职业院校通识教育师资多以公共基础学科教师为主,相对专业教师,基础课教师的学科较为单一,发展空间较为狭窄,参与通识教育的积极性受限。在通识金课建设过程中,整合全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基础通识、职业通识和校本通识课程体系,围绕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吸引一批学术视野开阔、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突出的专兼职教师加入,积极培养通识教育师资的中坚力量和后备力量,形成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带团队、以团队出成果的良性循环,以此突破通识师资队伍存在的发展瓶颈。在课程思政融入通识金课建设过程中,团队教师应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课程思政融合构建的最基本思维工具,立足人才培养目标,贯彻协同育人理念,结合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要求,优化课程内容、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新形态教材,围绕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建设效果等内容进行深度研讨。鼓励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间的学科交叉和师资互通,真正实现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贯通。以团队形式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通识金课,能有效促进教师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打造教学理念先进、业务能力突出,在教学建设、教学竞赛、教学研究等方面均有建树的通识金课师资团队。

3.强化“三立”,阶段化开展通识金课建设。教育部启动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后,金课成为职业教育领域课程建设的焦点,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符合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通识金课建设有其更高的建设标准和要求。

第一,抓好“第一堂课”,重在“立规范”。通识课程以公共基础课为主体,《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应当不少于总学时的1/4。从学时比例来看,通识课程少于专业课程,但大学一年级开设的课程多以通识类课程为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上好通识教育第一堂课就是上好职业教育第一堂课,要将“第一堂课”上升到确立高职教育课堂教学规范的高度,将通识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排头兵。要完善“第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立德树人总目标,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让学生了解课程概况,明确学习的意义和目标,营造和谐畅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第一堂课”强化学习要求,使学生明确并认同职业教育课堂管理的基本要求,打消其对大学课堂管理松散自由的错误认知,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重点强调在课程教学和考核形式上有别于中学教育的教学形式、教学环节和教学要点,引导学生及时转变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范。

第二,抓好过程管理,重在“立言行”。一是重教师的“言行”。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对学生能起到良好的言传身教作用,更是从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的角度给学生确立榜样。教师的教学言行是对教师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的体现,从教师的言行树立起教师职业规范,能让学生从教学行为准则入手,对职业精神形成统一的认知。因此,将教师的教学行为纳入过程管理,引导学生做知书守礼、友善公正、爱岗敬业的时代新人,是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通识金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二是重教学的“言行”。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课改形式,是在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对课程思想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优化。通识金课融入课程思政改革因子,凸显的是德育目标的提升甚至是突破。融合思政元素建设通识金课,教学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中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与德育目标的统一,其中教学内容为“言”、教学实践为“行”。通识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自然科学、文学艺术、政治历史等多学科类型,从科学技术、人文艺术和社会发展等关系层面,进行辩证与逻辑的梳理,这些内容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职业能力密不可分。在教学目标设定上要体现出金课建设的高阶性和挑战度,在内容选择上要体现出高等教育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在能力培养上要实现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的创新度。因此,在教学实施中要合理设计有效的教学项目和任务,以体验式教学、活动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形式,使学习结果呈现出探究性和个性化的特征,让富含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在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抓好总结反馈,重在“立典型”。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课程思政,如何在教学环节中实践课程思政,这是很多教师面对课程思政改革时遇到的难题。在教学实施前有制度引导,在教学设计时有团队研讨,在教学实施中进行中期反馈和修改,这些环节都能对通识金课建设起到质量保障作用,但金课实施的最终成效关键在于后期的总结反馈。除了同行、专家、督导的反馈意见外,更要重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接受程度,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效解决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与课堂教学内容脱节、思政知识碎片化满堂灌、未能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同频共振等问题。在课程建设后期,要重点做好学生问卷调查、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和任课教师座会,把握课程教学效果的实际情况,表彰一批学生、同行评价高,教学亮点成效多的通识课程。要及时总结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成果中成效突出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形成典型案例供同行学习借鉴,同时不回避实际存在的问题,从根源入手进行分析研讨,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打造全体师生认同的“课程思政”质量工程,建成一批有影响、可推广的通识金课。

4.提升“四度”,信息化推进通识金课建设。第一,开发线上线下课程,拓展通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通识课程包含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多个学科以及专业学科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其授课面向通常为所有专业学生群体,打造通识金课,首先要解决以下两个难题:一是系统性完善教育门类和教学内容、实现全员教育,面临师资不足、教室和时间安排难以统筹的问题;二是基础课以理论讲授为主,过于抽象和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弱的问题。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整合先进的技术手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既能突破教学师资、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的局限,又能以生动丰富的镜头、画面和虚拟仿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建设通识金课的有效途径。线上通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开放式公选课资源,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主选课;线上教学讲透基础理论,实现教学翻转,提升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效率,并结合学情设计分层教学模块,在教学任务中体现出知识技能的合理进阶,实现通识教育既面向全体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主要以教学实践方式进行理论提升和学习拓展,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和线上教学打通,通过线上普及、课堂精讲、课外实践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展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合理提升通识教学的容量和难度,实现拓展教学广度和深度的目的。

第二,合理运用教学平台,提升通识教学的信度和效度。“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通识课程理论教育的不足,使教育内容与形式更加开放和多元,而且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考量上更为准确和有效。互联网技术搭建教学平台,整合通识课程资源,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所产生的源头数据,对课程教学形成有效的过程性动态监管。教学平台能全方位地提供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数据,通过学生教学活动参与率、教学任务完成率等状态数据的关联、对比,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目標达成、学习进度和学情差异,形成有效的学情追踪和教学监督。通过及时分析问题数据和教学满意度数据,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归纳总结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教学容量、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做出相应改进和调整,精准定位教学个体性差异,为有效开展线上线下教学辅导提供科学依据,较好地体现出通识金课教学形式的互动性和先进性,进一步提升通识教学的信度和效度。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建设通识金课,从思想和理论角度引领全体教师提升对通识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以制度形式激励通识师资团队教师自觉参与“课程思政”质量工程,有效助推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打造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和通识教育改革的双赢局面。

[注释]

①②③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④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1.

[参考文献]

[1]程瑞存,邱开金.高职通识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8):20-23.

[2]王丽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71-75.

[3]杨晓慧.关于高职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9(18):80-84.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金课高等职业教育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实施研究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