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梦华

2020-09-02 07:07粟磊
东方收藏 2020年7期
关键词:瓷枕磁州窑金代

粟磊

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誉。该窑创烧于北宋中期(1015-1070年),其窑址坐落于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而宋时磁县称磁州,故此得名 且磁州窑以瓷枕最为著名,并流行于北宋、金、元时期,距今已有千年梦华瓷枕以白、黑两色的白地黑花为主色调,独特的民族特色显著。枕底通常有“张家造”“李家造”“王家造”和“陈家造”等印记。图案内容除一般的花鸟禽兽外,还有各种极富生活气息的题材。另外瓷枕上一般还书有宋、金时期流行的词牌、曲牌,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其作为北方瓷器的代表,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北宋时期的磁州窑瓷枕

北宋是磁州窑风格最初形成时期,其时瓷枕烧制技术纯熟,在器物造型和装饰等方面有很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它们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寓意,体现着宋代一定的社情民风,很具有时代特色此时瓷枕上的主体纹饰有婴戏纹、熊戏纹、团花和花瓣纹、虎纹、龙风纹、文字等。枕墙上常装饰卷草纹、忍冬纹及变形草叶纹等,也有素面不装饰的 它们以叶形枕、银锭枕、椭圆枕居多,纹饰以刻花、剔花和珍珠地,文字为主,广泛地用于民间日常生活,其装饰特点上迎合大众口味,造型古朴圆润,纹饰内 容贴近民间生活,其装饰性为实用性服务。

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狮纹枕(图1),高10、面20.5、底2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枕为腰圆形,装饰为白地黑花,枕面为双纹边,里近边处为双线四瓣花式开光,中 心绘狮子戏球图。画法采用线条勾勒,画笔流畅,充分表脱出狮子的伶牙俐齿,向后飞舞的飘带衬托出狮子戏球的动感。枕侧一周绘简单的缠枝花草,线条有粗细变化。底无釉,正面有一通气孔。

北宋磁州窑白地剔粉填黑牡丹纹枕(图2),高10、长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枕为腰圆式,平底。枕面以黑釉为地,饰白釉折枝牡丹纹。后面有一孔。磁州窑的典型特色是白地黑花装饰。此器装饰是白地黑花装饰的变种,表现形式新颖别致。

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枕(图3),高11、长28.5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枕为如意头式,枕面白地上绘有黑彩折枝牡丹花,花瓣、筋叶内加饰有细腻有力的刻划线纹,具有白描勾勒一般的艺术效果。枕的四周连续绘有卷草纹,线条舒畅流利,有着明快的节奏感,与枕面牡丹花相呼应,起到了绿叶红花的衬托效果。此枕具有浓郁的民间情趣,是一件实用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

北宋磁州窑黑花如意形枕(图4),高19.5、长30.5厘米,上海物物馆臧。如意形,胎土灰白,粗砂质。化妆土上施透明牙黄色釉。枕面褐彩双线框内绘折枝双花卉,刻划出花蕊、花瓣和叶脉等细部;底平,底部正中有一气孔。

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人物故事纹枕(图5),高14.5、长3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枕呈长方形,枕面出沿,通体绘有褐彩纹饰。正面为开光山水人物纹,两人行于挢上,一群侍女正在远处相待,山中祥云涌动,宛如仙境,人物描绘生动传神。开光外四角绘海水石榴。侧面四开光内分别绘有雀竹、虎及荷花纹。底部素胎无釉,有“古相张家造”长方形竖款。款上覆荷叶,下托莲花。带“张家造”款识的枕传世较多,说明当时出现了烧制瓷枕的专业作坊,反映了宋代商业的高度发达。

北宋磁州窑珍珠地刻花枕(图6),高13.5、长28厘米。首都博物馆藏。枕面近长方形,徽凹。全枕布满纹饰,枕面一周卷革纹边饰,中间以珍珠纹为地,上刻“齐寿”两字,寓意吉祥,字间穿插叶纹,枕四周同样以珍珠纹为地,刻缠枝菊花。通体施白釉,白中泛黄,刻划纹饰较深,露出胎骨呈褐色,形成双钩白描的效果,主次分明,疏密有致,极富装饰韵味,底刻有“大吉”两字,与“齐寿”相呼应。

北宋磁州窑莲花纹如意形枕(图7),高16.9、长30、宽30厘米。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枕作如意头形。枕面胎上先敷一層白色化妆土,再上黑色化妆土,然后用锐器划出束莲纹,剔去花纹轮廓线以外的黑色化妆土,露出底层的清白化妆土,黑白对比强烈。

北宋磁州窑刻花如意形枕(图8),高11.7、长26.3、宽25厘米。辽宁省抚顺博物馆藏。枕呈如意形,面作如意云头状。枕面内凹出沿,同时枕面饰莲花纹。

金代的磁州窑瓷枕

金代磁州窑的发展已经达到鼎盛时期,其时的磁州窑瓷枕生产数量增加,造型丰富多样,主要有八角形、如意形、腰形、扇形、长方形等。且磁州窑独具特色的白地绘黑花装饰风格已发展成熟,主要装饰技法有白地绘黑花、白地绘划花,以及绿釉黑彩、绿釉划花、黑釉铁绘、三彩、浮雌式模印花等装饰风格大量出现。而这些变化的发生,显然是受到金人的审美情趣的影响所致。另外,此时磁州窑瓷枕在纹饰上依然民俗风格强烈,笔绘技法的婴戏纹依然流行,同时笔绘花鸟纹饰在瓷枕上出现,并沿袭了北宋工笔写实的画院之风。

金代磁州窑白地黑花海兽衔鱼纹椭圆枕(图9),高13、长32.3、宽24.5厘米。河北省邯郸市文研所藏。豆形,周壁圆弧,前侧壁略凹,顶面两端略翘,中部前倾,平底。器表挂白釉,上施黑褐色彩绘。枕面周边抹角处绘波浪式柳枝叶纹,中间为黑地划花海兽衔鱼纹图案;周壁弦线边框内绘卷草纹;底面露胎,上有“大定伍年四月十三日,买到枕子一个,坚考至记口”墨书题记。

金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卧虎望月图枕(图10),高12.9、长32、宽10.4厘米。河北省邯郸市博物馆藏。虎的雄健、威猛,是许多艺术形式表现的内容。在磁州窑陶瓷装饰中,虎纹被描写得生动有趣。此枕弓起的虎背,表现出卧虎时刻蹿跃的架势;而其“望月”一举又于静中寓动。枕面以简洁凝练的笔法画出虎纹,并以虎纹的变化表现出动感,概括了猛虎的气势。有趣的是虎的面部画得俏皮而滑稽,反映了民间陶瓷装饰的特征。

金代磁州窑阳地黑花神仙故事图枕(图11),高15、面长40、宽16.5厘米。河北省邯郸市博物馆藏。枕面开光内绘画神仙故事图,四壁开光内绘画花卉纹。

金代磁州窑白地剔粉牡丹纹枕(图12),高16.5、长32厘米。山西博物院藏。枕面中间刻折枝牡丹纹,花瓣及叶片剔刻筋脉。侧面饰浅印花缠枝花纹。

金代磁州窑白地褐彩卧童枕(图13),高10、长26厘米。广东省民间工艺博物馆藏。枕为童子侧卧状,其怀抱书卷,憨态十足。

金代磁州窑黄褐釉虎形枕(图14),高10.5、长34厘米。河北博物院藏。枕呈卧虎形,底部露白胎,枕身周边四壁施涂黄褐釉,在黄褐釉上绘以黑色仿虎皮条纹;虎头塑造精细,头偏向右侧。虎身浑圆,虎背为腰圆形枕面,白地枕面上墨绘画芦苇大雁图,将秋景萧瑟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题材与构图在宋、元的虎形枕上经常可以见到。此件虎枕的造型构思朴实,装饰形态粗犷豪放,体现出北方地区特有的艺术气质。

金代磁州窑白地黑花虎形枕(图15),高12.8、长39.6、宽19.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猛兽为枕可镇妖辟邪、早得贵子。金代器物纹饰常出现虎、豹、鹿等,也与其民族“秋捺钵”(秋天狩猎)的生活习俗有关。此枕将虎的威猛及水鸟的灵巧和谐地组合一起,体现了工匠的丰富想象力。枕底有墨笔行书“大定二年六月廿六日张家”十一字。

金代磁州窑白地黑花人物故事图枕(图16),高13.6、长39.5、宽17厘米。首都博物馆藏。枕面出檐,正面及各侧面都绘画黑彩纹饰:枕面开光内绘马旁一人拱手而立与一转首回身的妇人对语,另一长髯老者躲在山石后窥探。枕两端立而为开光荷花,内侧立面为开光牵牛花,画面整体运用了水墨画手法,其间房舍、山石、团云、树木远近点染,充满了生活气息。枕底有阳线双边楷书“王氏寿明”印款。

金代磁州窑白地黑花诗文如意头形枕(图17),高13.2、面长31、宽2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枕面四周以黑彩随枕形勾边,边框内以黑彩题写行草体诗文:“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枕的周壁以黑彩描绘卷草纹。经与窑址调查和发掘所获得的资料对比研究,可以确定这件瓷枕系金代河北磁县观台窑烧造。金代磁州窑瓷枕大量使用民间文人创作的诗歌进行装饰,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除了此枕以外,尚见有题写“一架青黄瓜,满园白黑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 “长江风送客,孤馆雨留人”者。

元代的磁州窑瓷枕

元代的磁州窑瓷枕,一般为大长方形,纹饰以白地黑花为主,造型统一。其装饰内容较前朝更多地表现了故事性和思想性,人物故事、元杂剧场景、长篇诗间歌赋表现其上,其内在更多地表达匠人或消费群体的思想意识。宋金时期瓷枕上的婴戏纹在此时很少出现,花鸟纹饰不再作为瓷枕的枕面主体纹饰,而是在瓷枕侧面进行装饰,枕的正面多装饰白地绘黑花的人物故事图案、山水画和诗词曲赋等。表现文人清雅、孤高、隐逸思想的内容增多,如墨竹图、山水等。另外,这时瓷枕的尺寸多在30-40厘米,装饰面增加为五个,纹饰主要有山水画、花鸟画及文字、人物故事画等,边框与开光之间的四角空白处用菊花纹、葵花纹、荷花纹等填满。有的五个面均为人物故事,有如连环画。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飞鹰逐兔图长方枕(图18),高12.7、面长30.3、宽16.5厘米。河北省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其枕面主题纹饰为空中老鹰正搏击地面上逃跑的山兔。画面双线开光内我们看到高空中一只老鹰,准确的应为鹰隼,正紧缩着身子和利爪,巨大的双翅,挟着风声俯冲而下,迅猛地扑向地面上一只刚刚从山石草丛里闻风而逃的山兔。山坡上直立的儿株蒿草也被鹰隼俯冲而裹挟的风吹得几乎倒下。而地面上那只四蹄离地身子已经完全变形的兔子,为了躲避这突然而来的袭击,正撒开四蹄拼命逃窜。为了描绘出急于脱离危险而拼命逃跑的兔子形象,磁州窑画匠师用简单的点线结合,传神的儿笔就完成了一只兔子决速奔跑的画面。其形神毕备,令人难忘。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题“落梅风”元曲枕(图19),高14.5、长31、宽16.5厘米。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枕面开光内揩书名为《落梅风》的元曲:“愁如醉,闷似痴,闷和愁养成春睡。珠帘任谁休卷起,怕莺花笑人憔悴。”这首小令与一般元散曲的直白不同,较为“雅化”,细致曲折地描寫出闺中少妇思念爱人的凄凉心境和真挚情感。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便桥见虏”故事图枕(图20),高14.5、长38.5、宽17.7厘米。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长方形枕,枕面出檐,侧壁垂直。白釉泛黄,光润,有开片。青灰胎,坚致。白地黑花。枕五面有花纹。枕面随形勾五线边框,在第二条和第三条线之间勾曲带纹,方框中勻画出菱花形开光,开光与边框之间填充石榴花和细碎花草纹,开光左面绘一木桥,桥头设桥门柱,一人跪倒桥头,右手举宝剑,左手托盘盛物,拦截正在过桥的马队,队前一人骑马立于黄罗伞下,俯身与前跪之人对话,右面桥下有四名军兵手持仪仗,其一正手指桥上。枕前侧壁开光内绘墨竹,后侧壁开光内绘折枝花,枕两端各绘荷花,底部印竖式双栏上荷叶、下荷花、“古相张家造”窑戳。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火烧博望坡”故事图枕(图21),高16.6、长42.7、宽17.3厘米。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白釉泛黄,光润,有开片。青灰胎,坚致,厚重。白地黑花。枕五面有花纹。枕面随形勾五线边框,在第二条和第三条线之间勾曲带纹,方框中勾画出菱花形开光,开光与边框之间四角填充喇叭花、大石榴花、飘带纹和细碎花卉纹。开光中央绘两棵大树,大树右面绘厅堂中一老者伏案闭目冥思,一童子在旁服侍;大树左侧绘两人,一人头戴直角幞头,身着长袍,手指厅堂,回首与另一人轻语,另一人头扎软巾,身着战袍,环眼奓髭,垂首作拱手状,有假山、蕉叶和曲折院墙做背景。应为《三国演义》中“火烧博望坡”内容,情节反映了张飞、关羽因不服孔明指挥而立下军令状,战役胜利后回帐交令时两人心悦诚服、恭敬有加、局促不安的一瞬间。枕面左侧边框上楷书“漳滨逸人制”。枕前、后侧壁和两端绘画样式与枕面大体相同,前侧壁开光内绘两朵喇叭花,花丛中立一回首的小鸟;后侧壁开光内绘折枝牡丹花;底部印钟形“王氏寿明”窑戳。

纵观以上宋、金、元时期的磁州窑瓷枕,可见其品种多样,形式纷繁。它们在当时主要用作寝具,有时也用以随葬。其纹饰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装饰手法采用绘、刻、印、划、剔、镂等,尤其是白地绘黑彩。同时运用豪放的笔法、娴熟的技巧,在不到半尺的枕面上挥洒自如,将绘画艺术巧妙地运用到瓷枕装饰上,极富浓厚的水墨画风格。

猜你喜欢
瓷枕磁州窑金代
瓷枕,透心凉
瓷枕,透心凉
瓷枕的门道真不少
金代社会阶层间个体晋升的途径
从猛安、谋克官印看金代的尺度
黑与白的艺术——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枕
海丰镇的兴盛与衰落
元代磁州窑的“梨花白”酒器
瓷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