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台文化类节目现状分析与思考

2020-09-03 02:16汤祝君景磊
传媒论坛 2020年15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汤祝君 景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行业也趋向于市场化发展,临汾广播电视台在多年前就推行市场化运作,根据部门划分经营创收任务,此举使得电视台广告经营收入能够有所保证,但也局限了专题类节目的发展。以《魅力临汾》为例,文化旅游节目推行市场化运作,最大的看点就是旅游,以推介旅游为主题来提升景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这样的合作呈现双赢的局面,然而除此之外,也会有一些尚未开发或是出于文物保护的历史遗迹,或是专家论证、当地流传的传说故事及历史事件,这样的节目收视率高,探秘性强,但在拍摄制作及市场运行中处于劣势,常常会出现对接困难,创收性差等问题,而且受到广告创收任务的影响,也会有选题枯竭的问题,所以地方台的文化节目要想长期生存发展,必须针对本地实际情况特定措施和方法,并投入比其他节目更多的资金和人员,才能有所突破。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市场化运作;定制型合作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5-000-03

近些年,随着媒介变迁和观众对知识文化深层次需求的提升,文化类节目作为高品位的电视栏目对电视台打造核心竞争力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地市级电视台而言,文化类节目更担负着推介当地社会发展、城市形象、文化产业、旅游资源的对外宣传的职责使命。然而,融媒体时代的来临,电视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市级电视台发展举步维艰,文化类节目深受其影响。如何用新颖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不断更迭自身模式,以融媒体传播的策略破冰突围,是文化类节目常青的密钥。作为文化类节目编导,我将结合多年的从业经验,以临汾广播电视台《魅力临汾》栏目为例,对地方台文化类节目的现状分析与创新发展进行一些探索。

一、《魅力临汾》栏目创作背景

(一)地域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

文化类节目一向被认为是新闻类节目的配角,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因此,文化类节目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临汾是山西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境内人文自然景观分布广泛,非物质文化种类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风锣鼓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梅花之乡” “剪纸之乡”和“锣鼓之乡”。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我们当仁不让地要担负起挖掘本地历史文化积淀、展示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的重任。

(二)栏目创作过程的文化自觉

文化旅游类栏目《魅力临汾》开办初期,节目通过主持人的游览体验,学者嘉宾的文化解读,深度挖掘旅游文化,以游历的方式展现地方特色,汇集临汾各地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人物故事,使观众在身临其境般的视听中有所感悟与共鸣,为推介临汾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形象、文化产业、旅游资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窗口。后经探索实践,逐渐衍生众多的栏目表现形式,如无主持人出像的纯纪录片式,无主持人无解说全程同期声纪录片式。作品多次在全国旅游电视节目、山西新闻奖、山西广播电视奖评选中荣获奖项,成为临汾广播电视台重点打造的品牌栏目。

二、《魅力临汾》栏目制约因素分析

经过六年的发展,《魅力临汾》有着较为固定的收视群体,节目内容以当地旅游资源、历史文化为依托,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也是临汾市对外宣传交流的形象名片。但在节目的运行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制约节目发展,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方电视台的节目发展困境:

(一)相对固定的节目形态对优质内容的要求更高

《魅力临汾》栏目为周播节目,每周一期,时长15~20分钟。而栏目组的人员配置为一名制片人、两名编导、一名文字编辑、一名摄像、一名主持人、一名后期制作人,这样的人员配置刚好可以满足一周一期的周播形态。而周播节目,相对于当前“抖音” “快手”等快餐式短视频在吸引受众和更新时效上处于明显劣势。在节目内容设置上我们尽量避免多集策划,否则易造成节目内容衔接上的问题,观众也很难对主题产生兴趣等问题。但面对比较优质重头的选题,以文化节目的方式和深度,很難在20分钟之内设置足够出彩的悬念和转折,并将故事内容讲述清晰,而节目时长过长会给前后期创作人员增大制作压力,并导致节目播出受限。无奈只好放弃大选题,着眼小切口,用针对历史遗迹、历史故事的小选题来凸显大背景。例如:临汾是帝尧故里,2015年6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在“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对陶寺遗址考古的重大成果,认为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就是尧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国”,尧舜时代不再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是有了信史的证明。而对于这一重大选题和重大发现,我们栏目就结合本地的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制作了多期尧文化系列专题节目,包括尧的出生地、尧庙、尧陵等等,将大选题拆分并独立成章,是处理此类选题的有效方式。

(二)经营创收的巨大压力对传播效果的要求更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行业也趋向于市场化发展,临汾广播电视台在多年前就推行市场化运作,根据部门划分经营创收任务,此举使得电视台广告经营收入能够有所保证,但也局限了专题类节目的发展。以《魅力临汾》为例,文化旅游节目推行市场化运作,最大的看点就是旅游,以推介旅游为主题来提升景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这样的合作呈现双赢的局面,然而除此之外,也会有一些尚未开发或是出于文物保护的历史遗迹,或是专家论证、当地流传的传说故事及历史事件,这样的节目收视率高,探秘性强,但在拍摄制作及市场运行中处于劣势,常常会出现对接困难,创收性差等问题,而且受到广告创收任务的影响,也会有选题枯竭的问题,所以地方台的文化节目要想长期生存发展,必须针对本地实际情况特定措施和方法,并投入比其他节目更多的资金和人员,才能有所突破。2018年开始,《魅力临汾》栏目根据节目特点,与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合作,尝试“定制型”节目的策划创作,首次合作与临汾市非遗保护中心,在201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期间,由《魅力临汾》栏目制作的《平阳手艺》系列节目推出第一季,展示了临汾非遗侯马皮影、平阳麻笺、木版年画、太平绣球等八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从非遗项目的历史传承到工艺流程再到传承发展都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进行了展示,系列节目取得了不俗的社会反响,在当地观众心目中获得了相当高的认同,这也是地方文化节目突破发展瓶颈,寻求合作双赢的一次尝试,随后栏目继续与临汾市文化局、临汾博物馆等单位进行合作,创作有地方特质的文化类节目。

(三)节目品质的高位运行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更高

传统需要传承与坚守,艺术则要在创新中得以长生。文化类节目的火热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人们对文化需求与审美的提升,而节目在题材样式的拓展、文化内涵的挖掘、制作理念的创新等方面均实现突破,同样为同类节目的创作、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撬动市场需求的同时,文化类节目如何持续常青,做到“传之有道”,不仅需要创新力的推动,更需要先练好内功,依据节目内容,以适合的方式演绎展现。在《魅力临汾》投入拍摄的六年时间里,栏目组走遍了临汾各地,遍访临汾的文化名人,探寻文化现象,并对临汾市乃至山西省的历史文化和历史事件进行了整理。在采访中,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从业人员,相较于其他节目形态的,必须具备一些特有的素质。首先,在文化类节目的选题策划上,有别于新闻与民生类节目,内容经常深邃枯燥,不具备贴近性,需要专业人员讲解,还要释义为电视语言便于传播,在内容选取上要有一定深度,还要“接地气”,本身对编导是一项考验。其次,纵观国家级媒体到省级媒体,对于文化节目的核心在悄然转位,更具有人文关怀,更注重“讲故事”,这样的转变也在《魅力临汾》中有所呈现,从最初的游历式的旅游观赏类逐渐进步到寻找人物,讲述故事体现文化,再到如今更加讲究将视线投入到文化背后的人。最具代表性的节目是2018年制作的《山之巅》,节目背景是2018年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在临汾胜利召开,我市的旅游资源受到全国旅游界人士的关注,此时制作一期临汾境内历山舜王坪景区的节目,编导一反常态,选择三位人物,一位是县电视台长期拍摄历山风景的摄像师,一位是多年致力于研究历山文化的当地学者,还有一位是历山脚下靠山吃饭的生意人,全片没有解说词,完全依靠字幕与主人公的讲述展开,通过平行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展示了历山的美景、历史、资源、保护、发展等诸多内容,虽然节目并不是十全十美,缺憾很多,但有这样的创新突破对于地方文化节目实属难得,本片也荣获2018年度山西广播影视奖三等奖。这也充分的显示出编导对自然风光倾注的“人文情怀”,将一个旅游片,通过耳熟能详的历山故事和打动人心的人文故事延伸到历山脚下广袤的土地上,当我们把视野放远之后,才会得到更多新鲜的一手的资料。最后,创作文化节目还是要践行“四力”,摆脱文化节目曲高和寡的固有观念,作为地方文化类节目,答疑解惑的作用非常显著,对于大多数长期关注栏目的青少年、中老年观众来说,节目能够将身边的人和事,将错综复杂的历史故事讲清、讲懂并讲得有趣,讲得亲切,尤为重要,所以地方文化类节目的从业人员一定是职业素养、文化素质较高的团队,才能做出满意的作品。

三、新媒体时代下地方文化类节目面临的问题

(一)必须树立内容生产的精品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针对当下,尤其是目前没有产生经济效益的文艺类节目,还是要坚定自信,在内容的精制作上下功夫,无论媒体如何嬗变,内容生产永远是文化类节目的立身之本、永远是核心竞争力。文化类节目,更要在节目采编能力上不断提升,要在故事上求变,要在温度上求胜,在细节上求真。节目要有灵魂;心中要有观众;选题要有共鸣;主题要有深度;故事要有温度;人物要有特质;情感要有支撑;细节要有放大。只有抱有一颗“匠心”不断打磨精品,才能使文化类节目的传播力、公信力、引导力、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二)必须加大内容产品的融合传播

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对于因其专业性有着一定观看门槛的文化类节目而言,更是如此。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人早已习惯在手机、电脑上观看电视节目或短视频节目。因此,越来越多的文化节目尝试用互联网的思维进行传播,放大节目的影响力。以《经典咏流传》为例,以融媒体传播策略连结大屏和小屏上值得借鉴。栏目采用电视荧屏配合H5互動、微信公众号文章、节目短视频、音频、海报等新媒体手段的加入,实现了裂变式传播。第三季时又增加了“经典小程序”。用户扫描二维码进入程序后,可进行进一步分享和互动。如此一来,观众不再只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同时能平等地参与到互动的过程中,从而引起深层次的情感共鸣。《魅力临汾》在2018年也率先成立微信公众号,推广发布节目视频。然而经过近两年的运行,暴露出传统媒体的诸多问题,例如节目时长过长,不利于新媒体传播;文化节目的舒缓语态导致节奏过慢,吸引力不够;拍摄难度大、制作周期长,时效性差等问题。因此,文化类节目都要在融媒体创新上求突破,在创作手法上、传播手段上,都必须落实移动优先策略。

四、地方文化类节目如何走得更远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对于我们所关注的地方文化也是如此,正是有了这些色彩缤纷的地方文化,才能彰显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与历史文化书籍相比较,视听传播还是更适合大众传播的手段,在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今天,相信文化类节目日益大众化是发展的必然,《魅力临汾》也在不断地尝试突破,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于节目今后的发展,作为主创,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深挖地域特色 寻找本土化源头活水

《魅力临汾》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节目关注的就是特色的地方文化。无论是历史遗迹、旅游景区,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民风,每一期内容都与当地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彰显了本土的特色,《魅力临汾》开播六年来,先后推出的《平阳手艺》 《临汾古村落》 《平阳商人》 《工匠》 《美丽乡村行》等系列节目,每一个节目都为观众还原了一座座饱含沧桑的院落,一项项流传千年的技艺,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一缕缕饱含深情的乡愁。下一步,栏目在选题上还将进一步拓宽视野,除了涵盖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传统习俗、文化旅游、晋南美食、非遗作品与人物、节庆来源与传承、衣食住行演变、地方剧种与主要演员的故事之外,将站在更广的角度,关注过去和现在临汾各方面的典型人物、典型变化、典型故事,本地和外地的临汾籍人物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等。

(二)推出“定制型节目”及时参与社会热点

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电视仍占据大众传播的重要位置,虽然自媒体时代冲击很大,但在文化类节目的创作和传播上,自媒体的优势衰减,不能作为大型文化活动及城市文化亮点的主要推行平台。只有市级电视媒体能够利用更多的本地资源来制作文化节目,这是一个优势。要有针对性地及时参与社会热点,推出“定制型”节目,这样可以更充分地发觉与文化单位的合作关系,采访到更具权威性的专家学者,更深入地了解素材内容。而在策划制作上,要注重电视语言的多元化,正因为社会对文化类节目的需求和关注,更加要求文化节目不能进行索然无味的说教和毫无波澜的讲述,要让故事更有悬念,让画面更具冲击力,语言更加生动,才能做出符合当下审美的精品节目。

(三)设计节目“缩小版”拓宽融合传播路径

在多年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很多其他媒体和自媒体都会采用“拿来主义”,将《魅力临汾》的精彩节目片段和内容分拆发布,来提高自己的点击率和阅读量,而且效果不错,这样的现状也给了主创很多反思。视频内容产品,是我们熟悉和擅长的领域,这个“长板”一定要加倍努力,不断生长。但是必须研究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加强“图、文、音、视”融合传播的理念。“内容为王”指的是稀缺的高质量内容,“融合传播”不只是技术平台的融合,更多的是创作过程的融合。在专注于正常节目的创作之外,应注重节目的宣传推广,将节目做合理的分解、回顾和总结,探索多种传播形式,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广泛推广,同时多方吸纳意见建议,对节目适时做出调整,让节目更加富有吸引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提升本领、拓展技能,在做好音视频的同时,还要以别具匠心的封面标题、吸引眼球的首帧画面,富有感染力和独特风格的文字表述等,来促使受众“点开”你推送的内容。

五、结论

《魅力临汾》栏目自2013年开播以来,创作出一系列紧贴热点、意蕴深刻的节目,相继推出《尧文化》《晋文化》《平阳手艺》《平阳古村落》《平阳商人》《美丽乡村》《城市变迁》《临汾民俗》等系列节目,成为宣传和弘扬我市文化旅游的品牌栏目和有效载体,为推动临汾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在节目实践中,我们愈加理解文化类节目更多以纪录片的形式去挖掘历史精华,记录美好时代,是传承文明、启迪人生、弘扬真善美的慢功夫节目,它的价值要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才能显现出来。电视文化类节目要想走得更远,除了用精良的制作保证栏目的质量,也需要与时俱进,传承创新,让节目的生命之树常青。我们一定要守住初心,传承和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让文化类节目始终在电视荧屏上熠熠闪光。

参考文献:

[1]白钢.新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思路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21).

[2]孙韫茹,黄甜田.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新闻知识,2012(06).

[3]孙旸,胡劲.文化类栏目的大众化——以《荆楚记忆》为例[J].新闻前哨,2011(05).

[4]黄婕.新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创新与发展的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8(22).

其他作者简介:

景磊,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助理编辑。研究方向:節目运行编审。

猜你喜欢
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节目主持人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探析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音乐教学改革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交互式动画在傩戏艺术中的应用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