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麦田

2020-09-06 13:37吴永强
齐鲁周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夏粮饥饿浪费

吴永强

在中国,有关粮食安全的讨论由来已久。1994年8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创始人莱斯特·布朗发表《谁来养活中国》论文。文章核心观点“如何养活中国人”也顺理成章地被命名为“布朗命题”。这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6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正面回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并首次提出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的目标。2008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再次明确这一目标。

如果从1994年由“布朗命题”所激起的讨论算起,至今跨度达26年。然而,近期粮食安全再度成为舆论热点,资本市场也开始炒作“粮食安全概念股”。这些还是在中国官方公布粮食大丰收的背景下: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六连丰”;2020年全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产量创历史新高。看起来似乎有些反常,但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内又遭遇洪灾等自然灾害,一系列突发因素的叠加,让人们对“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又有了切身认识。

(本专题4-15页)

从贫穷走向富足

一只蝗虫,跟随它的众多兄弟姐妹,跨越红海,向广阔的亚洲大陆进发。

——2020开年的蝗灾,给这一年的世界蒙上一层阴影。

蝗灾之后,紧接着是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频繁的水灾,罕见的旱灾,许多不确定因素刺激着每一个产粮人的神经,也为今年的全球粮食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变数。

联合国粮农组织罕见地向世界发出警告,未来的粮食危机是50年不遇的,全球会增加6亿人的饥饿人口,约1亿人生活在极度饥饿的环境中。

“粮食危机”四个字,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似乎有些久远。然而,翻看历史的册页,“填饱肚子”这样一个生存最基本的底线,曾长期得不到满足。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各地方志,对于天灾人祸导致的饥荒,多有记载,甚至偶尔会出现人相食、易子而食的惨剧——直到20世纪40年代,这种现象依然发生过。那些缺吃少穿的日子,带给我们关于贫穷的记忆,也支撑了无数人后来的努力奋斗,摆脱贫困。

饥饿,曾离我们很近,也仍未走远。

世界为什么会发生大规模的粮食危机?中国在这场粮食危机面前能不能顶得住呢?许多问题困扰之下,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回到最初的问题,即:如何解决粮食危机?

袁隆平,这位受到举国尊重的科学家,一直奋战在守卫“粮食安全”第一线。他指出:中国粮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不会出现粮荒,但确保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放松。袁老这番话的底气来自我国完备的产粮格局。

2019年10月,我国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这是继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后,我國第二次发表粮食安全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我国的粮食产量,从1982年的3.55亿吨到2019年的6.64亿吨,增长了87%。今年伊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冲击,我国粮食产量依然逆势上涨,夏粮总产量较去年增长0.9%,多地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不得不说,我国农业的强大传统和不断更新的农业科技让连年丰收成为一种历史惯性,这使得国库充裕,有能力和实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数据能说明问题:

我国年产粮食6.5亿吨以上,主粮供给率超过98%;我国进口大米、小麦在粮食总供给中占比低于2%,主要是改善型消费;我国目前拥有粮食储备非常充足,水稻储存有1.2亿吨,小麦储存有1.4亿吨,光是储存粮食就足够全国人民吃一年。

另一方面,我国每年进口粮食1亿多吨,主要为大豆、玉米、小麦等。数据显示,2018/2019市场年度,中国进口大豆和玉米总量达8702万吨,占进口粮食总量的88%。进口粮食主要有两方面的用途,一是品种调剂,二是用作生猪、水产等动物的饲料,换言之,我国的粮食并不存在依赖进口的问题。

浪费与饥饿:同一个世界的伴生关系

手中有粮,但这只是基础。

一个数据让人难以置信,在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价值高达2000亿元,“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

8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食物浪费不仅仅意味着食物本身的浪费,更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所投入的水、土地、能源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的无效消耗,以及由此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重提节约粮食,不是说国内粮食不够吃了,是让每个人有节约意识,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恰当的作用。

浪费与饥饿是全球性的伴生矛盾,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同一时刻,不同人的命运因粮食而改变。据统计,约有35%的食物损耗发生在消费端。有效遏制餐饮浪费,也是对世界饥饿问题的重要贡献。

原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郭书田表示,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是从消费侧应对中国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夏粮增产是事实,但不能因此对粮食安全盲目乐观,因为夏粮(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并不大,主要靠的还是秋粮”。

郭书田也指出,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粮食形势看紧,“吃饭问题可能会成为全球问题,中国必须高度警惕”。

根据公开报道,最近几个月,至少有十几个国家突然出台了限制食品出口的措施,包括俄罗斯、 越南、 泰国、 柬埔寨、哈萨克斯坦等。

国内形势:今年以来,“内循环”成经济常态。也就是说以后经济的主力增长点将在国内市场。

古语曰,“惜衣有衣,惜食有食”。“粮食安全”不能简单理解为“吃饱肚子”——不只是14亿人的口粮有保证,更是战略资源领域全局安全、系统安全的集中反映,重提“粮食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命运,关乎家与国。

猜你喜欢
夏粮饥饿浪费
不浪费
我国夏粮生产喜获丰收
打好明年夏粮丰收头一仗
向着“零饥饿”的目标
夏粮再获丰收 产量再创新高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夏粮收购掠影
浪费等于扔钱
回忆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