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省的粮食图景

2020-09-06 13:37许秀静
齐鲁周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夏津亩产种粮

许秀静

山东是农业大省,2020年,山东夏粮总量、单产继续增长。丰年之下,老百姓种粮到底赚不赚钱?山东粮食增产潜力几何?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位种粮大户、农业企业合伙人及农科院专家,听听麦田守望者的声音。

聊城茌平村民展示粮食丰收。

种粮大户的经济账

夏津县苏留庄镇老杨村的杨兰,是村里有名的种植大户。作为家里的独女,年轻时求学失利的杨兰没有外出打工,而是专心尝试各种农业种植,经过多年的摸索,杨兰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如今已经承包180亩田地,其中100亩种植小麦、玉米,80亩种红薯及各种蔬菜。

打通电话时,刚刚去批发市场送完黄瓜回家的杨兰痛快地告诉记者,“种粮食是最省心的了。现在都是机械化耕种、收割,无人机撒药,跟传统的种地不一样,很省事。只要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粮食收成也很稳定。今年我家小麦亩产1200多斤、玉米能到1000多斤,刨去人工、机械、化肥、租金等费用,差不多一亩地能剩‘一季的收入。”

夏收的10多万斤小麦,杨兰自己留下了1万来斤,存在市场上的粮库里,一部分留作播种,一部分等着看后期的行情。“粮食行情有时涨有时降,这个说不准,比如这两天麦子的价格又降了几分钱。”

卖完小麦,杨兰就开始忙活收黄瓜。“跟种粮食比起来,种蔬菜等作物收入高一些,但风险也大。市场价格、品种质量、田间管理都更为复杂。”因此,杨兰这些年一直采取种粮为主、其他经济作物补充的种植模式。

记者问:“还有扩种粮食的计划吗?”

杨兰说:“当然有。只是本村的土地有限,听说附近有搬迁的村民以800元/亩的价格往外租的,感觉距离远,种植成本、土地成本都太高了,不太合适。”

“我去年又流转了3000亩地,一共5000亩。今年的小麦收入肯定少不了。”夏收时节,山东省邹平市种粮大户甘冲说,“尽管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我有信心旱涝保收。”

一开始,甘冲只流转了2000亩土地,主要种植小麦,辅助种植水果、蔬菜等。规模种植后,亩均投入成本大幅降低。甘冲说:“耕地、播种都由专业植保公司来做。单价相比普通散户每亩便宜三分之一。”

规模种植后,不仅植保单价便宜,而且用工也少了许多。“1000亩地只需要四五个人就够了。都是周边村庄的人,即使疫情期间,只要体温正常,村民正常出行也不受影响。”甘冲说。

为了保证小麦产量和价格,甘冲选择了优质麦。“一亩地只需要15斤种子,小麦品质好,得病率低,收获后卖价也高。”他说,“一年小麦和玉米两季,亩产一吨粮很轻松。”

近年来,邹平市通过维修配套机电井、铺设PVC输水管道等工程措施,提高农田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形成了一批高产、稳产田。

去年,受台风影响,甘冲流转的土地中有500亩小麦发生倒伏,但他的收入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农业保险帮大忙了,小麦若绝收每亩赔偿850元。”他说。

他算了一笔账:每年玉米、小麦两茬作物,播种、收获的时候各忙一个星期左右。除去每亩1500元左右的成本,一亩收入500元左右。

旱能浇,涝能排,还有农业保险帮忙,种粮大户们的信心更足了。去年,甘冲又在邹平市西董街道办事处的几个村流转了3000亩土地。

农业服务合作社:规模种植“钱”景好

“現代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规模化。”夏津农家丰植保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伙人尚立红告诉记者。

夏津农家丰植保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前身是一家从事农资经营、销售的公司。在多年的农业病虫害防治之后,他们发现:小麦早衰、玉米倒伏以及病虫害增多等影响农业种植效益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单纯的病虫害防治能够解决的,这些都与前期的根系成长、耕作方式有很大的关系。2009年开始,合作团队开始探索提供农机、农艺结合、病虫害防治的全程社会化种植服务。组建起了由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栽培岗位专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等4位高级专家及多名市县农业专家为成员的技术顾问团队,对合作社服务人员和服务对象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并以全程托管、阶段托管或单次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帮助各类种田户实现轻松种地,增产增收。

“农业种植的学问可多了。”尚立红举例,随着机械化种植的普及,在种粮大县里,各村几乎都有农机手,但这里边的技术水平还是有差距的。单就耕种来说,传统农机耕种的程序是旋耕两遍加播种,但他们采取的是深翻、双镇压加播种。因为在多年的种植实践中,他们发现:随着秸秆还田的推广,土壤有机含量提高,但原生病菌害的积累也增多,只有通过土地深耕,秸秆深埋,才可以有效解决病虫害防治的难题,实现后期的增产增收。

“像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尚立红介绍,如今,夏津县500多个自然村的种粮大户几乎都与他们的合作社有合作。合作社成立以来,服务过的夏津及周边种田大户、家庭农场、村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民联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已达200多户,耕地面积3万多亩。

他们认为,现代农业种植中,规模化生产有明显的优势,但受制于现有的土地经营方式,在夏津这样的传统农业县,实现连片化、规模化种植的种植大户还不算多,合作社目前正跟一些村集体创办的农业合作社开展合作,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成片地块进行机械化耕种试点。

如今,夏津农家丰合作社在农机、植保服务上已经形成了可观的收益,并获得山東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十佳服务组织”,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示范社”等多项荣誉。

“扎根土地、懂农爱农,就能找到正确的路径和方法”尚立红说。

农科专家:山东粮食增产30%没问题

“我说山东粮食增产30%没问题是有科学依据的。”8月25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王法宏研究员给记者重申。

王法宏历数山东粮食产量:2014年,泰安市岱岳区省长指挥田的小麦平均亩产达到771.7公斤,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239.14公斤,年亩产粮食达到2010.84公斤,首次突破了“双吨粮”。可见,在光热资源较为丰富的鲁南及鲁西南地区,小麦、玉米周年具有突破亩产2000公斤的现实生产潜力;在光热资源稍差的鲁北及胶东地区也具有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现实生产潜力;相对于2019年山东省小麦平均亩产425.30公斤,玉米平均亩产439.63公斤,全年单位面积亩产864.93公斤而言,小麦、玉米优良品种的产量潜力仅发挥了50%左右,山东省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的潜力巨大。

王法宏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田间课堂。

增产的依据来源于一个看似大胆的科技设想:王法宏说,小麦、玉米是我省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是传统的轮作制度。从科普角度讲,农业就是一个“绿色工厂”,其动力是太阳光,原料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实现这个绿色工厂的产能最大化,就需要科学分析不同作物的产量潜力,以提高全年粮食总产为目标,优化配置周年光温等气象资源和水肥等农业资源,实现小麦、玉米全年均衡增产。

王法宏建议推广玉米中晚熟品种种植,在鲁西南等日照充沛的地区,将玉米收割期推迟20天左右,胶东等光热少的地区可推迟15天左右,相应地推迟春小麦种植时间,减少倒春寒等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播种质量,农机、农艺结合,并采取一体化优化栽培管理技术,实现粮食大幅度增产增收就不成问题。

王法宏的理论并不是空穴来风。3年前,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联合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省内外47个科研单位与新型农业主体组建起创新团队,承担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山东二期、三期项目。

3年的时间里,粮丰山东项目的创新团队建立起鲁西北、鲁中、鲁西南和鲁东4套区域性小麦、玉米两熟全程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模式,累计示范推广3824.4万亩,实现了小麦玉米周年增产5.4%—14.7%。

山东郯城“复耕水稻”获得丰收。

“我指导的种粮大户和实验基地,粮食亩产增加二三百公斤不成问题,因此我说,针对于今年山东粮食亩产860公斤的统计来说,山东粮食再增产30%,没有任何问题!”采访中,王法宏自信地表示。

猜你喜欢
夏津亩产种粮
夏津县椹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山西夏粮喜获丰收 亩产首次突破300公斤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画画就如种粮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