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基层网站的党建工作专栏研究

2020-09-06 13:48严茂亮李月云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

严茂亮 李月云

摘  要  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宿州学院15个二级学院网站的党建工作专栏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密度、中心度和派系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研究发现:宿州学院各二级学院始终以对广大教师、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为抓手,管理学院在15个二级学院网站的党建工作专栏中贡献度最高、活跃度最强,扮演着“网络意见领袖”的角色。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文章从技术、人才、内容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加以优化。

关键词  互联网空间;党建工作专栏;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1-0034-04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亨利·列斐伏尔认为,“空间具有政治性,人们以此为平台进行话语的阐释和意义的生产”[1]。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自身所拥有的互动性强等优势,为宣传主流价值观念搭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然而,现实生活中这一空间却陷入了传播效果并不理想的尴尬境地。这样一种媒介传播的悖论现象,值得去探索和思考其中的缘由。

从研究层面来看,尽管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建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互联网环境下的党建研究过多的偏重于思辨研究,而涉及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扎根理论、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较为匮乏。问卷法是运用较为普遍的一种研究方法,如田甜、张文峰、倪家东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的研究,就是通过人人网公共主页这一平台填写党建工作问卷[2]。其次,研究深度有待于进一步推进,互联网环境下的党建研究缺乏相关理论支撑,主要围绕新媒体环境下党建的现状、存在问题、应对措施和作用影响进行论述,语焉不详。从实践层面来看,各二级学院网站的党建新闻内容采用的是单向、线性传播模式,无法体现新媒体双向互动的要求;在党建内容的制作上,以会议新闻为主,枯燥乏味,形式呆板,纯粹的政治宣传最终致使师生浏览量越来越少。此外,在传播形态上,过度倚重文字、图片,无法发挥短视频本身所具有的声画并茂、生动形象的传播优势,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该项研究不仅拓宽了互联网环境下党建工作的分析视角,而且能够对高校各二级学院网站的党建工作专栏建设提供具体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宿州学院15个二级学院网站的党建工作专栏,截至2019年12月,通过网络爬虫抓取信息条数分别如下:文传学院216条、音乐学院77条、商学院163条、数统学院6条、信息工程学院196条、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213条、体育学院271条、外国语学院361条、马克思主义学院13条、化学化工学院279条,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2条、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2条、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196条、美术学院200条、管理学院707条,总计2 902条。充分、详实的数据资料为该项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操作层面上的可能。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能描述社会性质、分析社会网络结构。它以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应用价值较强。普遍应用于新媒体研究、社会网络结构发现以及人类社会关系等领域。齐美尔首次提出“网络”这一概念。他认为要解释人的行为,最关键的是要弄明白个人在这个传播链中的位置[3]。后来,英国人类学家布朗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社会网络”思想。人类学家巴恩斯将其运用于研究分析挪威一渔村居民的互动行为。2004年,我国首次采用该方法研究BBS网络群体。

该研究方法主要围绕着密度、中心度和派系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密度分析主要用于反映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松散紧密程度,网络密度值的大小与网络成员关系密切稀疏程度成正比。中心度非常有助于研究信息在整体网络中的传播模式,它反映的是节点所处的社会网络中心地位。由于社会网络中存在联系紧密的小团体和联系稀疏的小群体之分,而派系正是那些联系更为紧密的内部成员的一个子集。派系分析用于研究社会网络中的小团体子集的数量、关系特点等[4]。

本文以Ucinet軟件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因为它具有综合性强、可视化功能多样、操作界面直观清晰、简单易学、容易操作等优点,可以大大提高分析效率,丰富的用户体验感受。

3  研究过程和分析

3.1  整体网络结构分析

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连接线多少来呈现。通过对各二级学院网站的党建工作专栏“党建”话题的分析,可以发现存在一些零散节点,这一部分节点之间连接线较少,处于社会网络结构的边缘,受到的关注较少,致使其网络结构关系也较为松散,如“积极分子”“马克思”“主义”等。其一,由于“入党积极分子”的推荐、评选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导致出现的时间和频率有限。其二,由于现阶段把“习近平指导思想”放在重要位置,关注度较高,而马列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次要位置,体现了指导思想要与时俱进这一重要特征。另外,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工作专栏新闻条目数量稀少,关注度较低,缺乏对信息的传递和共享。除了处于中心位置的部分节点之外,多数节点之间关系稀疏,也有部分节点受到较高关注,连接线密集,位置靠近,在网络结构当中处于核心位置,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如“学院”“会议”“党支部”“管理”“党总支”“党员”“书记”。尤其引人关注的是,15个二级学院当中,管理学院的互动程度最高,分享的文章数量最多,高达707条,居于首位。如图1所示。

3.2  密度分析

通常情况下,一个理想的网络密度值为1,也就是说网络中的任意两点都相互连接,而目前能够发现的最大网络密度值为0.5。如果节点和节点的相互连线较多,表明联络十分紧密。借助Ucinet软件可以计算宿州学院各二级学院的整体网络密度(表1),密度值为0.007 5,标准差为0.086 1,这是一个比较低的网络密度值,说明关注度较低,联系较为松散。

3.3  中心度分析

中间中心度体现的是一个节点对网络中其他节点的约束能力。中间中心度与节点的约束能力成正比,中间中心度所强调的是与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不是与相邻节点之间的关系。将数据导入Ucinet軟件,可以得出宿州学院各二级学院网站的党建工作专栏中间中心度数值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学习、党员、学院、思想、教育,这说明各二级学院始终以广大党员的思想教育为中心。虽然一些节点的控制能力较强,其他节点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但是,该网络节点的中间中心度平均值仅为14.309,说明即使失去学习(中间中心度最高者)这样的特定节点,依然无法对党建新闻的传播产生实质性影响。

接近中心度强调的是距离,萨比杜斯将其定义为:某一个节点与整体网络中其他节点的距离之和[5]。一个节点对其他节点的依赖性大小与整体网络对该节点的控制能力成正比。接近中心度是标志某个节点是否易受其他节点控制的衡量指标。利用Ucinet将数据沿着“网络-中心度-接近性”的分析路径,可以得出宿州学院各二级学院党建工作专栏接近中心度数值分析的结果,如表3所示。接近中心度的平均值为0.824,这一数值表明除了“党员”“工作”“学院”“学习”“学生”“教育”等关键节点外,节点之间总体上依赖性较小,整体网络对节点的控制能力较弱。

3.4  派系分析

宿州学院各二级学院网站的党建工作专栏分析其派系构成时,可以沿着Ucinet软件“网络-子组-派系”分析路径,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我们把派系成员的默认最小值设定为3,一共获得22个派系。其中成员为6个的,有1个派系;成员为5个的,有4个派系;成员为4个的,有7个派系;成员为3个的,有10个派系。成员设有派系数目的多少是衡量其重要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22个派系中,“学院”出现13次,占59%;“党员”出现12次,占55%。

4  研究结论和建议

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可发现:宿州学院各二级学院始终以对广大教师、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为抓手,这也契合了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意识形态性”[6]。空间有抽象和具体之分,人们以此为平台进行话语阐释和意义生产。另外,管理学院在15个二级学院网站的党建工作专栏中贡献度最高、活跃度最强,扮演者“网络意见领袖”的角色。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各二级学院网站的党建工作专栏存在关注度低、互动性不强,内容枯燥乏味,传播效果欠佳等诸多问题。针对相关问题,我们可以技术、人才、内容方面提出建议加以优化。

首先,学习和使用新技术,为党建新闻的传播提供技术动力和支撑。由于大数据、云计算、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发展,对新闻信息的传播产生巨大影响,数据新闻、融合新闻、众包新闻等新闻形态的产生,无一不与科学技术发展密切关。因此,强化互联网技术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数据新闻就是通过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以可视化方式来呈现的新闻形态[7]。在具体操作层面,对于文科类专业或许会有一些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和计算机学院进行合作,加强交流,开设一些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方面的课程,也可以邀请业界人士通过讲座、论坛的形式加以分享,从而逐渐破除体制固有的弊端,激发其活力和生命力,为党建信息传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其次,建立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加强培养和管理。党建新闻信息传播的关键在于人才。这里所说的“人才”一般来讲分为两类:管理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懂技术、懂管理、懂策划,在业界经历了长时间的磨练,像一些省市级、中央级党媒的管理层,经验较为丰富。复合型人才,不仅学识广博,而且精通本专业核心知识,成为“多面手”。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要和当地政府加强合作。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人才引进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一般来讲,省会城市、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内地城市,人才聚集优势独特。因此,振兴当地经济是关系到人才是否能够引进的关键一步。当然,学校的知名度、影响力、办学水平等其他因素,也是影响人才引进的非常重要环节。最后,打破党建新闻内容的固有生产模式,实现内容形态的融合。长期以来,党建新闻内容依然采用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即从传播者、发布者到受众,这与新媒体的互动性、社交性是背道而驰的。新媒体环境下,可以发挥内容制作者(党员先锋)的积极性,进行用户生产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例如,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文学与传媒学院青年学生党员积极宣传报道小区、村里实际情况,通过抖音自媒体平台发布信息,效果显著。另外,在党建内容的制作上,会议内容居于主体,“互联网+”的优势没有凸显,可以沿着“党建新闻+服务”的内容生产路径,传播公益、交通、旅游等内容,进行多元化传播。在内容的传播形态上,相对于文字、图片传播形态,现场录音、新闻录像因其传播功能较为独立和传播效果的立体化,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M].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7.

[2]田甜,张文峰,倪家东.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探究[J].成才之路,2015(23):11.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46.

[4]张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舆情管理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20.

[5]约翰·斯科特.社会网络分析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90.

[6]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M].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37.

[7]方洁.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6):74.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分析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实证研究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旅游规划决策研究
网络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协作学习效果比较研究
国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展会品牌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及其网络结构研究
境外公益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新浪微博娱乐明星的社会网络分析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国内计算机领域科研团队结构分析
近10年我国会计学专业教育改革的综合可视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