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经济视角下的网络广播剧探析

2020-09-06 13:48杨月马宣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1期

杨月 马宣

摘  要  网络广播剧是广播剧在新媒体环境发展中催生的一种新形态,相比于传统广播剧呈现出诸多新特点。其发展由一群有共同兴趣、认知、价值观的用户聚集抱团,发生群蜂效应,在一起互动、交流、感染下,对网络广播剧产品本身产生反哺的价值关系。这种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广播剧的发展,但也因此受到了社群经济的框定与限制。如何突破社群经济下网络广播剧的发展局限性,值得关注与深思。

关键词  社群经济;网络广播剧;音频平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1-0116-03

广播剧是一种完全依靠听觉艺术展现叙事内容的戏剧形式。在我国,广播剧的创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初期,由于技术不佳、人民生活水平有限等原因,没有散发出它真正的魅力[1]。当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休闲娱乐时间增加,电视以视听融合的直观叙事方式抢占先机,成为了新的娱乐形式,更易于人们接受,使得广播剧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地位。如今互联网时代,随着猫耳FM、喜马拉雅、荔枝FM、蜻蜓FM等一系列新媒体音频平台的成立,声音市场逐渐被打开,广播剧的发展走向多样化,网络广播剧便是在此环境下催生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其传播渠道、内容题材以及目标受众对比传统广播剧呈现出了新特点。

依附于网络小说生长的网络广播剧逐渐开始受到受众的关注与喜爱。网络小说自带流量,作品类型、题材存在较大差异,受众的IP需求指向性不同,易形成由小团体组成的社群经济体系,难以突破圈层壁垒进行大面积传播扩散。2015年知识经济崛起,网络广播剧和网络文学作品亦被卷入知识经济浪潮中,成为IP生态圈的立足点之一,这对于网络广播剧来说,购入优质IP的资金成本投入负担加大[2]。受限于社群经济的发展模式,常由于受众体量不足导致成本效益不对称。收益持续亏损会降低网络广播剧的成品质量,陷入恶性循环,不利于其长期持续性发展,网络广播剧发展优化问题亟待解决。

1  网络广播剧对比传统广播剧发展新特点

1.1  传播渠道:由传统电台转向网络音频平台

我国早期广播剧由国家广电总局监制,传播渠道单一,仅限于电台直播,受技术限制,制作粗糙且无法保存[3]。尽管后来录音机和磁带的出现,解决了作品的存储和回温问题,可仍存在录音机携带不便且磁带内容存量固定、有限等问题。虽有一系列制作精良、敢于批判的现实题材作品,但由于传播渠道和收听方式的不便,也并未得到很好的传播。

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出现了多个提供音频产品的平台,打破了传统电台广播剧在制作和传播中的固有模式。便于携带的手机和多元化的音频平台赋予了广播剧发展的二次生命。网络广播剧摆脱了传统广播电台的限制,利用手机音频平台,人们走在路上、休闲运动、闭目凝神等情况下都可以随时收听。这种便利的收听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在当前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下,网络广播剧无需守住屏幕凝神观看,纯声音的剧情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传播优势。

1.2  内容题材:由生活题材转向言情题材

传统广播电台制作及播出的广播剧,为了迎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广播电台的管控制作下,主要是以偏重具有教育意义、价值导向性的生活题材作品为主。由于题材限制、传播内容较为生硬,往往不符合广大受众的娱乐喜好。因此传统广播剧的传播效果并不具优势且不利于收费。

新媒体时代,网络广播剧的制作主体由广播电台转向了互联网社团或个人企业,内容的选择更加灵活多样、符合个人兴趣喜好。选材大多来源于较受网民欢迎的网络文学或流行小说,多以言情为主题,虽然科幻、悬疑、军事、玄幻等题材也层出不穷,但占比较小[4]。网络广播剧制作以满足受众喜好为主,通过后台数据统计,筛选人气较高的网络小说IP进行加工制作。网络小说的领头先行,率先打下了人气基础,使得网络广播剧在多元化的音频平台下更易于传播和收费。但也正因为网络小说IP的框定和娱乐自我的内容形式,形成了一定的圈层壁垒,很难具有普世传播价值。

1.3  目标受众:由老龄化转向年轻化

传统广播电台制作的广播剧,制作成本低、形式单一、题材选择较为生硬,以小说播讲的形式为主,由一到两名播音员分集朗诵,后期配以简单的音乐和音效制作后播出。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传播内容都更适合有识字障碍、与新兴媒体技术脱节的中老年受众。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交互性极强的音频平台使用者,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与传统广播电台被动的收听方式不同,听众化被动为主动,基于个人喜好在网络上搜索收听。网络广播剧基于当下的媒介环境,产生新型表现形式,更强调角色的扮演及场景的搭建。首先需要将网络人气小说改编成剧本,后由少则几位多则几十位配音员进行角色扮演分轨录制,最后由后期制作人员通过对干音的修复和效果处理、场景的搭建以及配乐等多个环节制作成剧。这种演播风格、剧本结构和制作技术更接近电影、电视剧的表现形式,更符合年轻群体的喜好[5]。

2  网络广播剧发展局限性

2.1  圈層壁垒难突破

网络广播剧的发展最初是由趣味相投的广播剧爱好者聚集成团,通过改编、原创网络小说为基础下创作,进行自我娱乐,不涉及经济回报和其他利益。这群有共同兴趣、认知、价值观的团体,在一起互动、交流、感染下,发生群蜂效应,使其逐步走向社群经济的商业化发展模式。当时正是二次元文化作为亚文化不断推进和融入主流文化的时期,所以在“二次元”概念刚出现的时候就跟网络广播剧紧密结合了起来。因此,网络广播剧在诞生之初就具有“二次元”圈层文化的特性,属于小众狂欢的产物。

此外,网络广播剧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由网络热门小说改编而来,此类小说往往自带流量和特定的受众群体。由于网络小说娱乐性强、品类细分个性化,以满足特定需求受众群体为目的,作品类型、题材常存在较大争议。受众的需求针对性明确,具有IP盲崇的特色,在此形势下网络广播剧所形成的属于各自小团体的圈层壁垒极难突破。

2.2  创作题材单一

就目前网络广播剧来看,以猫耳FM打赏榜单为参考,在播放量和打赏总量排行中,耽美小说改编剧占据了相当庞大的部分。由此可见,耽美向网络广播剧是当下热度较高,较受欢迎的题材。商业化模式追求利益成本,市场根据受众的需求而变化,网络广播剧参照受众整体偏好度进行选题改编,甚至采用同一主题多季产出的模式,使得其创作题材走向以耽美文化为主的单一趋势。这类题材特殊,与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相悖,从普世传播价值和社会公众普遍接受度方面都有待考量。网络广播剧虽以满足同好、圈层娱乐为主,但创作提出内容方面不应过于狭隘,应尝试跳出言情题材,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2.3  成本效益不对称

随着“声音经济”逐渐崛起,网络广播剧逐渐从圈地自娱走向商业化。优质IP的购入成本越来越高,专业声优的出场费也因其影响力的大小不断上涨,无论是前期筹备还是后期创作,网络广播剧的生产成本都在快速增加,这就导致制作成本与收益不对称,部分作品常常处于营业亏损状态。此外,由于网络广播剧是以声音为主的艺术表现手法,往往不被广告商看好,广告投资力度一直不高。网络广播剧的音频表现形式对于广告的制作和广告的投放都存在一定的困难。音频中广告的插入总显突兀,容易引发受众的反感和抵制。因此网络广播剧通过广告来补偿成本的愿望较难实现。

网络广播剧的剧集付费形势虽在逐渐打开,但由于网络广播剧与亚文化属性密切相关,本身就形成了独特的二次元文化圈层。在此圈层中由于IP的内容题材的细分,其圈层划分的更为细致,圈層越发小众。这种由兴趣相投的群体形成的社群经济,难以达成市场扩张。此外,网络广播剧缺乏技术层面的内容保护,盗版门槛低,侵权问题多发。即便绝大部分受众愿意对其付费,但还会由于付费受众体量不足,难以补偿成本。

3  网络广播剧发展优化策略

3.1  丰富选题内容

手机音频平台的多元化为网络广播剧的传播赋予了无限可能性。网络广播剧仅作为圈层文化的代表,产品内容以言情为主,受众主要针对亚文化圈层内的年轻消费者,显然未能发挥潜能最大化。在未来进行题材的多样化开发,满足不同年龄阶层受众极具必要性。

早期的广播剧,涌现了不少讲述历史故事、地方生活特色相关的优秀作品。只是由于技术受限,声音艺术表达手法不完善、传播渠道不便捷,未能得以很好的传播与普及。当下网络赋予了广播剧互联网基因,网络广播剧完全可以跳脱出小情小爱的内容,尝试乡土文学、历史故事、科学幻想等多样化题材。题材多样的优秀文学作品,完全能够满足广播剧的选择需求。尝试多元化的题材制作,有助于满足各个年龄层次、不同群体用户的需求,不仅有利于文化传播、知识普及,也能够吸引更多用户付费、实现用户对不同题材的网络广播剧产品的重复付费。

3.2  优化声音真实感再现

广播剧作为蕴含了戏剧特征的综合声音艺术,在音声平台多元的传播环境下,展现出了它特有的生命力。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影视制作的不断优化,沉浸式的观感体验,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而网络广播剧,通过声音效果和语言表达的张力,在剧情呈现上生动却不枯燥,又能够恰到好处地为受众的想象力留白,具有它独特的魅力。

但这对于声音真实感的再现的要求也更为苛刻。只有不断优化声音表现力,才能增强受众的剧情代入感,否则便难以与视听融合的影视作品相抗衡。这就要求声优在配音过程中塑造符合剧情角色的形象,贴合角色、贴合情景,通过声音表达出情感的张力,带动受众融入。制作精良的网络广播剧应严肃考量配音演员的各方面素养,精心挑选符合剧情人设的专业声优。此外,环境音的营造、声音远近高低的调配,对于情景真实感塑造亦有着不可厚非的影响,后期声效调配团队的专业能力也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6]。优质的网络广播剧能够为听众的耳朵带来极致的体验,用声音的力量折服广大受众。

3.3  完善盈利模式

就目前网络广播剧的盈利状况来看,除了小部分流量爆款广播剧实现了较高的盈利收入外,极大部分网络广播剧都处在负盈利和低盈利状态,并不利于多元化的精品网络广播剧的持续开发。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广播剧的盈利模式,为企业累积资金动力,实现网络广播剧的优质可持续发展。

首先,当下网络广播剧的会员机制并不完善。会员制不仅是内容付费的另一种方式,也有助于为用户带去优质视听体验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用户带来群体认同感,成为群体身份的象征。绝大部分音频平台虽存在会员机制,但其会员权限非常有限,在会员权限内的广播剧极其匮乏。因此,音频平台可以适度加强会员重视度,加大对网络广播剧会员付费购买折扣或者会员专属福利。平台通过会员制积累稳定付费用户,有助于平台打造自己旗下的网络广播剧作品。

其次,网络广播剧多采用整季打包的付费模式,以此避免用户流失。但此类付费模式多针对原著忠诚度较高的用户,较高的一次性打包费不利于人气的逐步积累,反而易使盗版盛行。对于不了解原著的用户来说,单集定价的模式更有利试听的满足和潜在受众的挖掘。因此,单集定价和整季定价的付费模式相结合,不仅能够对广播剧每集制作起监督作用,也有利于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最后,网络广播剧作为圈层文化的产物,本身便具有一定的二次元属性。衍生福利的开发和跨次元的粉丝福利,有助于积攒人气和稳定受众。衍生福利开发,通过后台数据和粉丝评论为基础,了解用户需求,制作多样化衍生内用,以此丰富网络广播剧的表现形式,进而鼓励用户重复消费,既能提升用户价值,也能降低制作成本。跨次元粉丝福利则要求线上声优累积了一定广播剧IP人气和原生粉丝后,开展线下跨次元粉丝福利见面会或是线下音乐剧。在带来新型盈利模式的同时,也能反向带动线上网络广播剧作品的推广。

4  结语

目前,在“声音经济”形势下,网络广播剧发展势头较好,虽然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社群经济的限制,存在着圈层壁垒难以突破、成本效益不对称等问题。但其发展潜能不可估量,相信在不断地优化改革下,网络广播剧内容题材将更为宽泛、作品质量更加精良,受众群体也不将断扩张。网络广播剧将用其声音的力量折服受众,在为受众带来想象力的留白的同时赋予受众极致的听觉享受,成为国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形式之一。

参考文献

[1]杨硕,张树楠.小议网络广播剧[J].戏剧之家,2019(11):238.

[2]卜彦芳,邵雪颖.网络广播剧付费路径探析[J].中国广播,2019(4):36-40.

[3]周微.耳朵里的声音大戏:新中国广播剧风雨历程[J].中国广播,2019(10):92-95.

[4]方昕.网络广播剧的想象声音景观研究[J].视听界,2019(1):59-62.

[5]徐伟东,刘国君.浅析网络广播剧的艺术特征[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8):68-70.

[6]魏晓军.简论广播剧声音创作的核心要素[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12):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