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重大对外主题报道

2020-09-06 13:48武大为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

武大为

摘  要  新时代重大对外主题报道是一项需精心策划、重点发力的国际传播任务,也是摆在对外传播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媒介融合背景下,重大对外主题报道有了更丰富多样的传播载体,呈现出了更具故事性、移动性、交互性的传播样态,达到了更佳的传播效果。文章基于对CGTN新媒体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报道的研究,分析融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重大对外主题报道,以提高我国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主题故事的能力。

关键词  重大对外主题报道;媒介融合;CGTN;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1-0110-03

重大对外主题报道是对外报道的一种特殊形式,通常分为国内主题对外报道与国际主题对外报道,在我国的国际传播任务当中,以国内主题对外报道的战略重要性更为突出。国内主题的对外报道一般围绕我国发展中的重大战略任务与取得的成就展开,通过主题集中、题材发散、解读深刻的系列报道,向世界展示我国发展进程中的某一侧面。和普通的对外报道相比,重大对外主题报道善于调动尽可能丰富的资源,在一定时间维度内,多方位、多视角、立体全面地讲述有关主题的中国故事。

新中国的70年见证了对外主题报道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体系的过程。如今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重大对外主题报道在意识形态的核心定位上保持不变,但在具体叙事语态、表达姿态、技术样态等方面不断变革[1]。本文以CGTN新媒体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报道为研究样例,对如何做好融媒体时代重大对外主题报道进行探讨。

1  立意坚定,视角广阔,讲好70年成长故事

CGTN新媒体在紧扣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视角展开报道,向国外受众呈现70年来的沧桑巨变。

1.1  “发展才是硬道理”

立体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成就是CGTN本次主题报道的主要任务之一。“Tales along the Yellow River”系列节目讲述了黄土高原上的脱贫故事、黄河沿岸的能源变迁故事、黄河子孙的抗洪故事,生动展现了一个不断为更好的明天奋斗的中国。24集微纪录片“On the Road”每集只有4分钟左右,讲述了建国、三大改造、改革开放、港澳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解释了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全国上下谋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解决遇到的挑战。“Changing China”系列短视频则从女性地位变化、国人教育理念的变化等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人权、人文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

1.2  讲好“人”的故事

CGTN试图在主题报道中准确反映70年来中国人艰苦朴素谋发展的精气神,从侧面说明中国过去70年何以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发展成就。6分钟微纪录片“Generations of New China”共7集,讲述了7名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的中国人与新中国共成长的故事。“70 Years Inherited”系列短视频以主观性叙事视角讲述了26个家族传承的故事,他们有的传承物件,如父子两人作为火车司机先后共用了46年的小小饭盒,见证了中国铁道事业的巨大发展;有的传承生计,如90岁的老太将56年历史的面馆传给女婿,面的味道不变,但屹立不倒的面馆见证了人们饮食观念、物质追求的改变;有的传承精神,如祖孙三代扎根大庆油田,经历了油田开采技术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变的是流淌在三代人血液里的大庆精神。

1.3  外交彰显大国气度

“70 Years of Diplomacy”是CGTN重点打造的一档适合新媒体端投放的栏目,每集通过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回顾建国以来的外交“高光”时刻;“Straight Talk”是一档和外籍学者或政治家直接对话的栏目,CGTN有时会向外国嘉宾提出一些大胆的问题,如他们怎样看待中国想通过“一带一路”“实现世界霸权”的传言,嘉宾精彩又真诚的回答有助于西方受眾更好地了解实际情况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China Connections”栏目则偏重于展示70年来中国在公共外交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由外国“有缘人”亲自讲述自己与中国的缘分。他们当中有学习汉语且痴迷于中国科技产品的德国大学生,有来到中国后才意识到本国媒体对中国持有诸多偏见的法国艺术家……他们身体力行地在自己国家做着中国文化的仰慕者与传播使者,而他们能够与中国结缘,本身也是新中国70年来公共外交不断取得进步的结果。

1.4  文化是最好的名片

积淀五千年的璀璨文化是中国吸引国际社会的一张靓丽名片,在做新中国成立70周年对外主题报道时,CGTN也注重借此机会对中华文化、美景进行推介,以传播更富魅力的中国形象。在“The ULTIMATE Chinese Food Tour”系列短视频中,外籍主持人走遍中国大小城市,亲自探索中国的美食文化;交互式新闻“Chinese Animated Films in 70 Years”展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成长历程和中国人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Travel Back in Time with CGTN”系列节目则由“90后”记者出镜,每期带观众探访古迹遗址,展示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的独特魅力。

2  思维置换,设身处地,戳国外受众疑点盲点

为达到最佳传播效果,CGTN新媒体在宏观层面高处着眼,力求立体全面地架构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报道;微观层面,则努力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西方受众,针对他们在中国问题上暴露出的盲点疑点,精心构思报道,做到“精准传播”。

2.1  “问题”意识

2.1.1  以设问破题

国外受众在了解中国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问题,积极利用解答这些问题的机会阐释中国是对外传播的一项实用策略。“Why China”系列节目是CGTN以设问破题的生动体现,26集节目代表了26个世界想问中国和中国想被世界问的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CGTN借机抓住议程设置和话语的主动权,诠释中国为什么是今天的中国。

2.1.2  不回避负面问题

在《论新闻报道的平衡》一文中,孙旭培指出:“平衡手法所追求的目标,是更准确地反映事物及其内外联系,表现令受众更加信服的倾向性,寓倾向性于全面、客观、公正之中。”[2]为讲述令人信服的中国故事,在展示中国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回避问题。以“Why China”系列的“Why China can build huge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in such a magical way”一集举例,在承认近年来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专家指出,中国也面临附加基础设施不配位、交通基础设施人均密度较低等问题,报道中像这样对“平衡原则”的谨慎把握使CGTN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更加令国外受众信服,在看到中国的负面问题之后,他们往往也更易相信正面的中国报道。

2.2  故事意识

2.2.1  以故事反映代际变化

“70 Years Inherited”系列节目中,CGTN善用讲故事的方式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时代变迁。“The family account book”一集中,做会计的父亲几十年如一日记录家庭开支,账本中记录的一个个数字直观地反映了社会经济水平的改变:“70年代我花了半年的工资给家里买了第一台电视机,才518元,亲戚朋友都来家里蹭电视看。现在家里的电视已经是第5台了,7 000多元,只花了我1个月的退休金。”这样的数字举例和故事讲述将中国人民生活的积极变化十分形象地展现在国外受众面前。

2.2.2  寓“讲理”于讲故事之中

讲中国故事,说到底是对中国故事背后的中国道理进行高度概括和生动诠释。“On the Road”系列的“How does China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一集中,一名六旬农民提到“如今种地不但不收税,政府还给补贴”,安徽省一名心肌梗塞病人提到自己2007年看病时,新农合医疗为他报销了17 000元……几名老百姓的亲身讲述使结尾“中国共产党向来把让人民幸福作为头等大事”的论断“不证自明”。这种寓“讲理”于讲故事之中或先讲故事后“讲理”的叙事策略,使所阐释的中国道理更易被受众接受吸收。

2.3  对话意识

2.3.1  记者在位,真诚告白

“Tales along the Yellow River”“70 Years of Diplomacy”等系列节目都包含特别节目“记者日记”,在“记者日记”中,制作该系列的记者亲自出镜,讲述节目制作的初衷与心路。在海军建军70周年特别节目“Red Star,Blue Water”的“记者日记”中,记者韩斌写道:“制作本栏目时,我们试着离报道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坚守专业主义原则。”这样真诚又直接的叙述,是记者暂时跳出报道、与受众进行直接对话的尝试,或帮助国外受众端正关于中国海军报道的看法,对记者呈现的故事更加信服。

2.3.2  记者“不在场”,营造对话直面感

“70 Years Inherited”系列短视频无解说词,全片采用主人公接受采访的原声,这种以主观性视角叙事的方式虽消灭了记者的在场感,但营造了人物主人公与观众的对话感。“Straight Talk”“Chinese Connections”等系列短視频虽以外国嘉宾接受采访的形式叙事,但采访问题不通过记者问出,而是以醒目的字体直接出现在画面中,嘉宾也以近乎直面镜头的角度进行讲述,这种剪辑与拍摄安排既缩短了视频时间,又通过减少记者的在场感,最大程度上拉近了讲者与受者的距离,使讲者的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受众。

3  移动优先,新媒体发力,创新传播形式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对外主题报道中,CGTN新媒体端紧紧围绕主题,在移动化、交互性、社交性等方面做了不错的尝试,打造了很多适合移动端投放的新媒体产品。

10月1日举行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是各大主流媒体报道的重点,CGTN客户端和Facebook账号推出了数条适合移动端播放的竖屏短视频,内容涉及女兵方阵接受检阅、军乐队表演的幕后花絮等,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转发。Vlog这种新颖时兴的传播形式也被CGTN新媒体端灵活运用,在“This is how we welcome Chinas 70th birthday”等Vlog中,记者探访阅兵式幕后花絮,揭秘庆祝活动背后的故事。“Marching through 70 Years”是CGTN移动客户端推出的交互式报道,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5次大阅兵背后精彩的幕后故事。交互式的报道特征使得内容的展开完全依赖读者的操作,用户能够如亲历一般感受每段动人心弦的大阅兵历史。

短视频全覆盖也是此次CGTN新媒体端主题报道的一个亮点。“On the Road”“70 Years Inherited”等系列节目以微纪录片的形式,生动简洁地展开历史画卷,刻画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的历史映像;“China Terminology”系列短视频采用情景扮演、手绘动画等生动的传播形式,从百姓的衣食住行方面介绍有中国特色的名词,并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解释,串联起70年来社会生活变化的广阔图景;绿幕动画短视频“Becoming Her: Chinese womens fashion evolution in the past 70 years”生动展现了中国女性70年来的服饰变化,反映了中国在时尚领域更加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

4  结语

CGTN新媒体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报道在宏观层面高处着眼,观照70年来社会生活变化的方方方面,立体架构整个报道;微观层面,努力贴近西方受众思维习惯,将问题意识、故事意识、对话意识融进大小报道当中;传播方式上,推出交互新闻、Vlog、竖屏短视频、绿幕动画、手绘动画等适合在移动端传播的新闻产品,适应受众在融媒体时代移动观看、社交分享的需求。新时代重大主题报道的对外传播需创新传播形式,在新媒体方面精准发力;也需打磨话语模式,让“听者入心”;更需在内容上重点设计,精心架构,突出主题,广搜深掘题材,立体全面有深度地讲述主题故事,展示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曾祥敏,唐诗凝.改革开放四十年电视主题报道的变革与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9(3):38.

[2]刘敏.新闻平衡报道原则的历史性考察[J].新闻界,2011(6):4.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
报网融合语境下的纸媒言论独立性研究
融媒时代地方院校新闻实践教学的变革与发展
传统新闻出版机构“互联网+出版”研究:以《纽约时报》为例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