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媒体类实践课程改革与探索

2020-09-06 13:44张昕
中国传媒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内容课程教师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活跃创新和广泛辐射,新媒体人才的需求呈现井喷状态。作为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新媒体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依据现阶段新媒体人才需求,指出新媒体类实践课程出现的问题,进而以行业人才培养要求为导向,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授课模式等方面讨论探索新媒体类实践课程的改革思路。希望通过改革提升教学效果,助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全媒化复合型新媒体人才。

关键词:新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导语

以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视频网站、网络广播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正在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获取信息和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络用户规模高达8.54亿,其中,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6.86亿;[1]而据腾讯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9月,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已高达11.51亿。[2]可见,新媒体用户数在稳步增长,新媒体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飞速发展,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涌现。[3]作为新技术体系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注定要以更智慧、更便捷、更泛在的趋势演进,新媒体类的实践教学工作时刻面临着内容调整、技术迭代、方法更新、资源聚合等现实问题。如何积极探索并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全媒化复合型新媒体人才,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1.全媒体时代对新媒体人才的要求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下,媒体融合已从“相加”到“相融”,从“深度融合”到“纵深发展”,正在进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全媒体”新阶段,万物皆媒的新图景在徐徐铺展。“术业有专攻”的媒体人已不再符合时代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全媒化复合型[4]的新媒体人。

1.1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工作者都是与受众接触最多的群体,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怀揣家国情怀,提高政治站位,坚守职业道德,是新时代对新媒体人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1.2多学科知识体系

受众对传播内容质量与内涵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媒体人已不能再做单一的“信息传声筒”,而是要用更专业的眼光筛选和整合信息并分析其本质,为受众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内容。这就要求新媒体人不仅要有新闻传播学科的知识体系,还要广泛吸纳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并从中找到与新闻传播学的交叉点和结合点。

1.3多元化媒体技能

在全媒體时代背景下,各种媒体形态相互交融,不仅仅是媒体形态间的整合与重组,更多的是全方位深度合作。这种合作要求新媒体人不仅要掌握传统媒体的“策、采、编、发、评”等技能,还要掌握更多元的新媒体技能,如后期系列软件使用能力、数据可视化分析能力、动画与特效制作能力以及新媒体平台的运营能力等。

1.4互联网思维模式

互联网思维已经渗透在整个社会结构中,不同的行业领域对其有不同的解读。对于新媒体人而言,应主要掌握以下几种思维方式:一是用户思维,即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模式;二是融合思维,即采用多种媒介元素、运用多种新技术手段进行视听作品创作的方式;三是极致思维,即把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四是平台思维,即利用现有平台打造一个多主体共赢互利的传播生态。

2.新媒体类实践课程教学现状

2.1教师学科背景单一

学科背景单一是目前新媒体类实践课程师资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新媒体类实践师资大致可分为内容策划类和技术应用类两种,内容策划类师资一般由新闻、传播、艺术等学科背景教师组成,技术应用类师资则通常来自广播电视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工科专业。大部分从事新媒体类实践教学的教师是博士、硕士毕业后直接留校,可能从未参与过媒体内容生产的具体实践,或有一定业界实践经验但综合能力有限。

2.2教学方式传统单一

一些新媒体类实践课程仍然沿用传统媒体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或是布置选题进行多角度素材整合,或是围绕演播室进行节目创作,再或是扎根机房就某个软件或某套系统进行深入学习,以教师、以课堂为中心,过分依赖注入式教学,对知识和技能没有延伸和拓展,师生互动交流少,学生很难产生兴趣,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无论是内容策划类实践还是技术应用类实践,都只是针对内容生产的某个或某几个业务环节进行设计,学生仅就某一类技能进行反复实践,可掌握的媒体技能有限。

2.3实践平台建设滞后或使用不足

针对传媒专业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演播室、语录室、非编机房,购买摄像器材等,所搭建的实践平台基本能满足传统传媒实践教学需求。但随着媒介形态演进,内容的采集、编辑和发布等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前的实践平台已不能满足新媒体实践交叉融合、互动共享的需求。近几年,虽不少高校掷入大笔资金建设融媒体实践教学平台,但由于教师实践能力欠缺、教学理念传统,部分实践平台的功能使用并不充分。

3.新媒体类实践课程改革思路

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应主动迎合时代,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路径。结合时代需求和新媒体类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课程改革思路进行如下思考。

3.1转变教学理念

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总结”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构建的,传统实践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理念需要转变。

3.2组建教师团队

将内容策划类和技术应用类实践教师组合成教学团队,发挥各自所长,联合授课。同时,邀请业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媒体人以一线经验分享、实践指导等方式参与教学,为学生搭建与业界交流的桥梁。

3.3整合现有平台

以学校公共实践教学平台为核心,整合利用现有平台并向校外媒体延伸。如已建设融媒体教学平台,则充分开发其功能,发挥平台优势;如实践条件有限、平台建设滞后,则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注入媒体融合新动力。

3.4改进教学方式

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教学方式也应该及时调整。以行业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全媒化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平台为依托,将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凸显新媒体跨学科、重融合的特色,尽可能开拓学生专业视野。

4.新媒体类实践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视听新媒体技术应用”作为技术应用类实践课程,已面向学校本专科学生相继开展了三届教学实践,旨在让学生了解视听内容的生产流程及相关技术理论知识,掌握视听内容的收录、存储、管理及发布等技术应用。本文将以“视听新媒体技术应用”课程为例,将新媒体类实践课程的改革思路进行具体实践。

4.1教学理念

将“以教师为主体”的注入式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根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从视听内容生产的部分业务环节拓展为以视听内容“生产—管理—发布”为主线的全流程业务环节。课程内容主要由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两部分构成,其中,理论部分设计了四个模块(见表1),实践部分设计了四项任务(见表2)。

理论部分注重于视听新媒体技术基础知识的讲授,对于实际业务生产的选题策划、采集编辑等环节的知识涉及较少。为了让学生系统认识并掌握视听内容制作全流程,对理论部分未提及或涉及较少的,在实践环节加以补充;对理论部分重点讲授的,在实践环节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内容,作为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应用的结合点。一系列看似独立的实践内容,通过直播实践任务进行串联整合,达到视听内容“采集-编辑-存储-管理-发布”业务环节全覆盖的综合实践目的。

4.3教学师资

教学师资由单个教师转变为教师团队。根据课程内容,在校内组建了一支基于课程的教学团队,由广播电视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新媒体策划、艺术设计等多个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师组成。老师们发挥各自所长,联合指导实践环节教学,同时,邀请业界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媒体人以一线经验分享、实践指导等方式参与实践教学,为学生搭建与专业教师、业界交流学习的桥梁。

4.4实践平台

课程实践平台由从前分散、独立的平台,迁移至融媒体实践教学平台。学校已建成全媒体运行中心,将多种汇聚、采集、生产、管理和发布渠道进行了融合,规范了业务流程,统一了内容管理,配置了专业生产工具,还整合了部分发布平台,详细业务架构见图1。将学生的主要实践场所安排在全媒体运行中心,一方面是让他们切身体验并了解融媒体内容生产的真实环境;另一方面是希望他们通过学习使用各业务系统和专业生产工具,掌握视听内容生产的规范化业务流程和多元化媒体技能,从而对融媒体生产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

4.5教学方式

4.5.1“任务驱动式”开展实践

实践环节并不只是为了完成实践作业,核心目标是通过“任务驱动”和教师引导,学生能够自主拓展知识、掌握技能,并能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设计实践环节时,先要做必要的知识铺垫,然后明确任务内容和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实踐任务的过程即是创建知识和建构能力的过程。

4.5.2自主实践与合作实践相结合

在以任务驱动的实践环节,贯穿着“个人”和“团队”两种形式的实践任务。个人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主要培养学生转化知识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团队任务一般要求学生自由组合,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任务,主要培养学生的“四个意识”和“四种能力”。在此,所谓的“四个意识”是指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和质量意识,“四种能力”是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上这些可以统称为“软能力”。具体到课程中,设计小组实践就是一种很好的营造软能力培养环境的方式,如课程中的短视频/Vlog创作实践,就是以学生为创作主体,自由组队、明确分工、互助协作,其中,既有自主探索又有合作交流,完成短视频/Vlog作品的过程也是软能力锻炼的过程。

4.5.3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5]对于实践教学而言,立什么德、树什么人,都是与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的。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4]给出的答案。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的教学过程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更多的答疑指导和沟通交流分布在课堂外的任何时间,甚至课程结束还在继续。抓住实践教学的这一特点,充分挖掘德育元素,并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发挥实践课程的全程、全方位育人功能。

结语

融合媒体人才的培养已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培养会使善用“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化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目前传媒类实践教学的重要目标。[4]本文从时代背景和行业发展入手,分析新媒体人才的素质需求和能力需求,指出现阶段新媒体类实践课程面临的问题,并以此为导向探索新媒体类课程的改革思路,最后依托“视听新媒体技术应用”实践课程将改革思路予以实践。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媒介形态迭代更新,这项课题的研究还会继续。

[1]中国网信网.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EB/OL]. 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

[2]腾讯网.腾讯2019年第三季度总收入972.36亿元同比增长21%[EB/OL].https://tech.qq.com/a/20191113/008870.htm.

[3]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73.

[4]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3.html,2018.

[5]央视网.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news.cctv.com/2016/12/08/ARTIihpHZs56dGPSnK5b5x5y161208.shtml

作者简介:张昕(1988-),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网络新媒体、传媒实践教学。

猜你喜欢
内容课程教师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