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策略研究

2020-09-06 13:44刘永坚白立华施其明
中国传媒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出版业新冠肺炎

刘永坚 白立华 施其明

摘  要:在突发公共事件下,出版业也会受到各种冲击,在人流、物流受限的情况下开展工作。本文从应急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突发公共事件对出版业及出版机构的影响,同时,分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出版业及出版机构除了服务全国大局,做好战“疫”出版服务外,同时需考虑行业自身发展,应对不可预知的突发公共事件。

关键词:出版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供应链;新冠肺炎

中图分类号:G23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20)04-019-03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4.001

本文著录格式:刘永坚,白立华,施其明.出版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策略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0,04(04):19-21.

导语

突发公共事件,又被称为紧急事件或者是危机事件,指的是具有突发性的,威胁到公众生命财产安全、重要公共设施安全、公共秩序安全等,并且需要政府采取即时处理措施加以应对的公共事件。从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动因角度划分来说,可以分为自然或者人为因素造成的突發性事件,如地震、水灾、火灾等;从突发公共事件的内容角度划分来说,可以分为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突发性暴力事件以及突发性涉外事件;从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范围、领域和行业来划分,可以分为自然性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性的突发公共事件;从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以及机理的角度划分来说,可以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灾害以及社会安全事件等。总体而言,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复杂性、易变性、破坏性、危害性、持续性以及扩散性。

进入21世纪以来,目前对出版业影响最大的就是2003年的“非典”和最近的“新冠肺炎”,由于人流及物流受限,给行业带来较大影响。业界对于出版如何服务国家大局,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精心策划安排战“疫”选题、加强网上出版传播、抓紧做好重点读物的印刷发行工作等,讨论已经比较多,且工作做得也比较有成效。笔者拟从行业及出版机构自身发展探讨突发公共事件时,业界该如何应对的策略。

1.突发公共事件对出版业的影响

突发公共事件时,人流及物流受限。1月23日,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武汉宣布封城。同日,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率先决定全省门市暂停营业,随后江苏、湖北、安徽、广东、四川等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相继宣布暂停门店营业。门店暂停营业,网店物流受限,发货难,受疫情影响的实体书店春节销售旺季以惨淡或无销售收场。供应链不畅通,图书电商也陷入有需求但没有商品销售的窘境。与此同时,各类书展纷纷取消、缩短或者改期。比如博洛尼亚童书展、第二十七届长沙图书交易会等。

为了减少人际传播,各出版机构只能采取远程办公模式,虽然编辑加工、审稿、校对业务可正常进行,但是,因产业链对接机构如印刷厂、排录公司、物流停运等原因,各出版机构无法正常开展业务。尽管如此,出版机构在此次突发公共事件中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一方面及时出版了大量战“疫”图书,比如广东科技出版社、广东经济出版社、湖北科技出版社、五洲出版社等;另一方面,出版机构积极在线上提供知识服务,提供线上教学资源和大量免费的数字资源,正面宣传引导,精心策划,加强网上出版传播。

出版机构积极优化完善融合出版的顶层设计与组织方式,进一步构建在线知识服务及教育的运行机制与服务模式,打造内容权威、获取容易、使用方便、贴近用户的网络服务平台;借助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建立高效的融合出版业务流程,与产业链上下游构建灵活便捷的协作体系与共享共赢的商业模式,以便及时高效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

2.应急状态下出版业的应对策略

2.1行业应对策略

在行业层面,出版业有必要在主管机关或行业协会的领导和协调之下构建出版业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构建行业性的应急指导体系,加强行业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应急组织结构体系并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2.1.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各级出版管理机构或行业协会可按照国家相应规范编制应急预案,确保同一体系各级预案内容之间的衔接、统一性,发挥应急预案的整体效用。应急预案的编制应以充分的出版行业风险评估和资料收集工作为基础,确保预案内容与出版机构实际情况相符,有指导意义。

2.1.2健全应急管理机构

出版机构在出版管理机构或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健全对应出版行业应急预案的应急管理内设机构,配备出版知识经验、项目管理能力与工作要求相匹配的人员担任应急出版管理人员,根据出版机构实际完善应急管理制度与非常时期的工作标准,明确和落实应急工作职责,保证出版质量。

2.1.3加强应急出版队伍建设

出版业应建设融合型、专业型应急出版队伍,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各行业应急资源,配备与开展出版业应急管理与服务工作相适应的人员力量,配备覆盖出版系统各专业、各流程的应急出版人员,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作者队伍建设和编辑力量建设,提高综合应急出版能力。

2.1.4提高应急出版物资保障能力

出版管理机构或行业协会可指导有条件的出版机构联合体或出版集团,建设应急出版物资与服务储备基地,如印刷纸张、物料,重点印刷厂、图书物流企业的保障等,完善出版行业应急物资保障条件。各出版机构也应逐步完善内部各类应急物资的配备,合理确定物资储备及标准服务的种类、方式及数量,与储备基地制定应急出版物资及服务的采购、调拨、使用、更新等环节的相关标准、规范,确保应急出版物资及服务在紧急状态下能起作用,确保重点选题、重点图书的出版。

2.1.5提高应急出版技术支撑能力

出版管理机构或行业协会可指导有条件的出版技术机构,或与现有内容投送平台合作,提高互联网技术研发及应用,建设应急出版内容的线上投送平台,在线下业务受到极大影响时,可保障优质出版内容的线上传播。另外,可借助互联网技术建设实现应急联动,支持与国家应急响应体系对接的公共性联动,实现出版应急响应所需的通信调度、信息交换、业务整合和知识支撑。

2.2出版机构应对策略

在出版机构层面,出版机构有必要在主管机关或行业协会的领导下,构建企业自身的突发公共事件應急体系,在产品、服务、组织、业务和人员等方面积极优化升级。

2.2.1提升出版机构的线上生存能力

如没有出现这次疫情突发公共事件,看不出线上投送能力的高下对出版机构的影响。疫情期间,新华书店、图书大厦、图书网店等传统渠道全部关闭,图书线下业务基本停摆,线上需求迅猛爆发。如平时对出版融合不够重视,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出版机构就无法拿出足够的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应对明显不足。出版机构要加快模式创新,注重出版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内容建设,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属于出版行业自己的出版融合平台。

这一点,其实值得很多出版机构管理者深思。在过去,出版机构线上发展能力强弱,没有直观的感受。这次新冠疫情来袭,在人流及物流大幅度下降的过程中,出版机构管理者必须审视自己的企业在网上的生存能力怎么样,然后直面这次疫情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改进。

与此同时,远程办公期间,对出版机构的组织管理、对员工的关怀,出版流程线上规范、编审业务重构以及数字内容产品的线上销售,对读者的线上知识服务体系,等等,都体现了出版机构的线上生存能力。

2.2.2提升出版机构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传统的出版机构供应链,是围绕出版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选题及采购原材料开始,编排校印,最后由销售网络把图书产品送到读者手中。它是将出版物资供应商、排录公司、出版机构、印刷厂、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读者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而在线上,也存在制作公司、出版机构、销售平台等网上的供应链。

出版机构应该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出版机构通过实施有效的计划、组织与控制等供应链管理活动,合理选择采购方式、釆购品种、采购批量、采购频率和采购地点,考虑突发公共事件时,优选供应商,在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和提高经营质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如果能够选出优质的供应商,那么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比如不同规模、区域分布、类型的印刷厂、仓储物流、技术平台等出版机构服务企业。

规模较大的出版机构或出版集团,可考虑分布式的面向全国区域市场的联合库存管理,基于数据中心协调库存管理,实现供应链节点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解决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这种模式需要出版机构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从而使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能动态协调管理库存,保证供应链相邻两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实体对需求预测水平的高度一致,从而消除冗余库存。

2.2.3构建新型的用户(读者)关系

因为突发公共事件,比如本次疫情,社会突然停顿,这是相对少见的一个事件。除此以外也会碰到其他事件,比如地震、洪水、战争,以及其他一些不可预测的灾难。那么,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出版机构怎么样能保持跟读者的联系,第一时间继续服务读者?甚至在应急状态下,出版机构跟读者怎样能够形成更紧密的关系,而不是更疏远的关系,这也是出版机构管理者需要思考的。

出版机构一直面临着需求转移的问题,更多读者选择线上获取内容了。这次的疫情加速了需求转移,当然,有些需求仍然存在,但人流、购买方式、消费场景发生变化,如礼品消费转为自用消费,公众场合消费转为家庭或个人消费。这些变化对消费提出更多安全、健康要求。

在疫情期间,短期增加的需求可能形成长期消费习惯。比如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线上知识服务等,这对出版从业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利好,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拉新和留存并重,把短期消费转化为习惯性的长期消费。在需求发生转移和变化的时期,出版机构要关注变化,抓住需求的变迁,要时刻扫描消费端的变化,不断进化业务模式,以牢牢抓住迁移的读者消费需求,以免流失现有的存量业务。

2.2.4构建新型的产品体系

每次突发公共事件后,特别是公共卫生事件后,整个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医疗卫生体系,对应急响应,对舆论、信息发布、社会治理等,都会提出很多反思。但对出版机构而言,要注意的是研究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怎么样能跟读者有更多的关系,如何为社会和读者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更多的服务。这也是出版的使命。目前,各出版机构大多采取免费提供线上资源服务的方式,没有商业模式,这种方式难以持续,需要思考改善。如何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体系,围绕终端用户的读书服务和读者服务两方面来提升服务能力,主打图书服务体系,实现线上营收,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一方面,帮助读者大大提升阅读效率,并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多套读书计划,进行合理的时间规划管理;另一方面,为纸质图书读者提供共读服务,读者拿到一本书之后通过手机扫描进入到不同的社群里,通过共读来提升读书效率,图书内容加上线上服务,构建创新的产品体系。

2.2.5构建新型的出版组织形态

在突发公共事件情况下,一方面要再造传统的出版流程,传统的链条式工作流程已经不能满足应急出版的需求,将扁平化的工作流程融合到链条式工作流程,是解决时间不足的最佳方案,对应就需要将出版组织形态作出对应调整;另一方面,大型的出版社或出版集团,要考虑目前所建立的分支机构的功能区分和区域布局,采取分布化区域部署的方式,将出版机构的选题策划、编审校、印发等环节,按照国内的区域分布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双总部建立区域策划中心等,结合线上的办公方式,学习目前成熟的互联网公司的全国布局方式,采用网络状的组织、扁平化的组织,这样的组织反应迅速,应对危机的能力比较强,创新出版机构的组织形态,降低经营风险。未来的出版机构应该成为资源整合的平台,跟外部的组织能够快速对接,并且是任务导向,以任务加平台加外部的资源系统为模式运转,快速反应、高效率、自组织。

结语

国家新闻出版署要求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精心策划安排战“疫”选题、加强网上出版传播、抓紧做好重点读物的印刷发行工作、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加强安全保障和自我防护。国家新聞出版署通知强调,要振奋精神、同心协力,坚守出版人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出版业在历次突发公共事件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出版业来说,疫情会加速行业优化升级,数字化不仅是将纸质内容数字化,也不仅是数字产品形态多样化,而且是基于网络发展的内容聚集整合、资源深度管理、生产流程再造、传播渠道选择等一系列产业链环节的重新打造。推进知识资源数字化建设,提供知识资源共享存贮、集中交换和综合服务,是实现出版内容资源和信息资源综合开发与有效利用的基础工程,将为出版业提供数据挖掘、云存储、云备份等多项服务支持,实现行业信息数据共享,进而推动出版业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坚,张良成.数字化推动知识文化创新[N].人民日报,2015-03-19(7).

[2]方舒阳,张志强.非典类图书出版的分析与思考[J].出版广角,2003(6):41-43.

[3]于辉.供应链合作与企业应急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7).

[4]闪淳昌.大力发展应急产业[J].中国应急管理, 2011(3):17-19.

[5]魏际刚.加快发展应急产业的思路和建议[J].重庆理工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6(1): 1-6.

[6]周林生.应急产业科技管理体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6(13):96-101.

[7]吕建生.坚守出版初心 服务抗疫大局[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2-28.

作者简介:刘永坚(1962-),男,山东,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数字出版、出版融合、知识服务;白立华(1979-),男,宁夏,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数字出版、出版融合、知识服务;施其明 (1983-),男,上海,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总工程师,研究方向:数字出版、出版融合、知识服务。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事件出版业新冠肺炎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
科学与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决策机制及其优化
台陆委会正式改称“新冠肺炎”
曙光初现了,出版业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过程分析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信公众号的谣言治理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新闻出版业“十三五”规划调研座谈会在长沙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