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家庭养老能力提升策略

2020-09-07 07:31王晓亚
法制与社会 2020年24期
关键词:区域差异农村

关键词 农村 家庭养老能力 区域差异

作者简介:王晓亚,河北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8.236

当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运行时,养老服务亦开始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阶段,新常态经济是惠民生使人民幸福的经济,这一幸福经济学就为养老问题提出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即幸福养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54亿,占总人口比例18.1%。与此同时,随着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率也从1990年的26.44%持续上升到2019年的60.60%,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始终高于城镇。面对如此严峻的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又该如何实现幸福养老呢?

调查显示,在如此庞大的农村老年群体中,有96%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这时就需要家庭成员来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支持、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等义务,因此,从影响家庭养老能力的要素视角来探讨农村家庭养老能力的提升策略具有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减轻政府和社会的养老压力,还可以实现农村老人的幸福养老。

一、文献回顾

我国半数以上老年人口分布在农村,理想的养老布局是,90%的人居家养老,7%的人在社区养老,3%的人在养老机构养老(陈传书,2010),伴随着城镇化进程,我国庞大的流动人口也促使各地区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杜鹏,2013;苏昌贵,2014),虽然社会养老等模式对传统家庭养老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但效果很有限(张川川,陈斌开,2014)。关于家庭养老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家庭养老能力的经济支持。老年人养老负担和家庭经济承载力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封婷,郑真真,2015),少子女家庭与多子女家庭在养老的经济供养能力上存在差别(贺巧知,2003)。农村家庭的受教育程度对养老问题的缓解有促进作用(姚建平,2009)。在生存保障层面,住房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影响也很明显(张浩,李世平,2014)。

第二,家庭养老能力的政策支持。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对家庭养老有重大贡献,尤其是新农保类政策对农村家庭养老负担的减轻具有积极作用(张川川,2014;徐玉威,张玲玲,2015);然而,我国在老年人社会政策体系安排上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同时也缺乏对有老年人的家庭支持,更加缺乏直接为老年人和赡养老年人的家庭成员提供支持的政策(吴帆,2012;李艳荣,2007;郭忠兴,2011)。

第三,家庭养老能力的区域差异。不同区域间的人口年龄结构、人口预期寿命、人口扶养比对家庭养老能力的大小有重要影响(杨继军,张二震,2013;刘生龙,胡鞍钢,2012);反之,农村家庭养老能力的水平,也会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宋健,2013;杨长福,2013)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以往关于农村家庭养老能力的研究基本上处于传统的描述阶段,缺乏纵向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基于全国农村家庭养老能力的现状,提炼影响农村家庭养老能力的因素,构建中国农村家庭养老能力的评价体系,从区域差异的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提升农村家庭养老能力的策略,以期为政府制定农村养老服务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农村家庭养老能力的影响因素及贡献率分析

(一)农村家庭养老能力的影响因素

农村家庭养老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局限于家庭内部的养老模式,而是一种可以享受农村养老政策的传统养老模式,不仅仅是保障老人的生存,而且要保障老人的生活。基于此,本文结合当前农村家庭养老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支持能力

这一因素反映的是一个地区农村家庭养老的经济收入与消费支出情况,可从收支两条线分别进行衡量,这是因为农村家庭的收入和支出从不同方向影响着家庭的养老能力,主要包括: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工资性(打工)收入、转移性收入、子女的经济反哺能力,消费价格指数等因素。

2.生活照料能力

這一指标源于农村家庭养老中的代际赡养责任,生活照料能力指标的描述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选择老年抚养比、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人口预期寿命等因素,对农村家庭结构和人口支撑角度进行衡量;另一方面选择大专以上人口比例(受教育程度)因素对子女的反哺能力角度进行描述,因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子女一般会选择留在城市,降低了农村家庭养老的生活照料能力。

3.养老医疗能力

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以及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家庭养老能力,这一指标可通过新农合、新农保的参保率来体现,主要包括:每千人口医疗卫生床位数、人均新农合筹资额、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率等因素。

4.生存保障能力

相对于生活保障而言,生存保障反映了一个地区农村家庭的基本生存所需,主要体现在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人均农产品产量、人均住房面积等方面。

(二)农村家庭养老能力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分析

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本文主要用于分析农村家庭养老能力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用贡献率来衡量农村家庭养老能力大小,具有统计学意义。

首先,经济支持能力的贡献率最高。这说明经济基础对农村家庭养老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家庭净收入水平、其他资金收入支持等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农村家庭收入高了,家庭才会有充足的资金费用并能够积极用于家庭老人养老上面。

其次,生存保障能力的贡献率次之。这说明农村家庭拥有耕地面积及农产品产量效益、人均住房面积等因素比较重要,这是农村家庭生计的保障即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农村家庭成员自身生存都是问题,更何谈养老。另外,农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的大小也是重要影响因素,若农村家庭成员自身住房不够宽裕,必然会影响家庭老人的抚养安排。

再次,生活照料能力的贡献率较次之。这说明农村地区人口的自然特征与教育水平状况在家庭养老中起着较大的作用,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预期寿命、教育文化水平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村家庭养老负担问题,出生率、死亡率、预期寿命的高低都是很关键的因素,至于教育因素更是涉及到农村家庭愿不愿意抚养老人的道德文化标准因素,高学历的人更倾向于积极承担起家庭养老的责任与义务。

最后,养老医疗能力的贡献率较低。新农合、新农保的全面推广体现了国家政策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在养老医疗方面压力,但是,老年人领到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很低,并且医疗报销比例和报销范围有限,导致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潜在优势不明显,因此得出了养老医疗能力对家庭养老能力贡献率较低的结果。

此外,家庭养老能力还在宏观上受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一般表现为东部农村的家庭养老能力较高,中部农村的家庭养老能力具有潜力,西部农村的家庭养老能力较差。

三、农村家庭养老能力的提升对策

在农村,家庭养老方式是几千年的自然选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因此,要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就需要挖掘家庭养老的潜力,并促使其效用最大化。

然而,由于不同区域间农村家庭养老能力不同,即农村家庭养老能力的起点不同,其提升途径也具有差异性,其具体方案分别为:

(一)在经济支持层面激活农村家庭养老能力

首先,对于农村家庭养老能力较高区域,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支持能力相对较高,在此基础上应积极贯彻“积极老龄化”理念,使农村老年人通过获得健康、参与、保障的机会,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可通过深度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机会和平台,例如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等,让老年人在老有所为中实现老有所乐,这不仅扩大了劳动参与率,还增加了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其次,对于农村家庭养老能力潜在区域,其最大的家庭养老潜力就是子女的反哺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政府和家庭共同增加教育投资,以实现财富流自下而上的支持作用。最后,对于农村家庭养老能力较差区域,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用于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支出比例就会压缩,这可通过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标准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二)在生活照料和生存保障层面挖掘农村家庭养老潜力

首先,对于农村家庭养老能力较高区域,农村老年人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养老服务的生活照料需求比较高,据此可通过推广长期护理保险,让不同程度的综合性护理服务惠及所有老人。其次,对于农村家庭养老能力潜在区域,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催生了农村空巢老人群体,这些老人由于独居、慢性病等因素导致家庭养老风险增加,这就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整合农村养老资源,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不失为一种好方式,互助养老模式不仅成本低,而且可以发挥其帮扶和慰藉作用,进而挖掘出了农村家庭相互之间养老能力的潜力。最后,对于农村家庭养老能力较差区域,土地收益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來源,被视为农民的天然保障,因此,应制定相应政策来理顺农村土地流转关系,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权利,确立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这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其生存保障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土地原有的社会保障功能。

(三)在养老医疗层面补充农村家庭养老能力的不足

首先,对于农村家庭养老能力较高区域,家庭条件可以满足就医和养老的经济需要,但是市场上缺乏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和专业护理供给,这就可通过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试点工作来满足老年人专业化、多样化的需求。其次,对于农村家庭养老能力潜在区域,在农村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仅增加了养老服务的高效性和医疗护理的专业化,还克服了家庭养老中助老设施缺乏的弊端。最后,对于农村家庭养老能力较差区域,因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较低,使得不少农村家庭出现了因病返贫的现象,而且,由于基本养老金标准较低,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所需。据此可调整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支付标准,提高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以保障农村老人养老的基本需求,进而补充家庭养老能力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封婷,郑真真.老年人养老负担和家庭承载力指数研究[J].人口研究,2015(1):50-62.

[2]曹海苓,赵继伦.论家庭养老功能提升[J].社会科学家,2019(6):43-48.

[3]丁志宏.我国农村中年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研究[J].人口研究,2014(4):101-111.

[4]许恒周,郭忠兴,郭玉燕.农民职业分化、养老保障与农村土地流转[J].农业技术经济,2011(1):80-85.

[5]张川川,等.社会养老能否替代家庭养老——来自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4(11):102-115.

猜你喜欢
区域差异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区域差异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我国城乡居民财产分配现状及区域差异研究
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分析
我国工业资本配置效率的空间异质性分析研究综述
城镇化、商业化与农村金融
基于因子分析与层次分析的中国区域差异综合指数的构建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