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视角下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2020-09-09 07:16蒋毅刚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摘 要】本文阐述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针对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输送能力偏弱、高职院校分布不合理、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匹配度不高、高水平建设能力较弱等问题,提出“双高计划”视角下加快发展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径:加强顶层设计,调整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布局;对接重点产业发展,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适时启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开展“双高计划”建设,提升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影响力。

【关键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双高计划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C-0109-04

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于2019年4月开始组织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特高计划”或“双高计划”)。“双高计划”面向独立设置的专科高职学校,坚持质量为先、改革导向、扶优扶强。遴选指标包括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水平、专业建设、就业率、标志性成果、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2019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公布首批中国“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名单,全国197所高职学校进入“双高计划”,其中,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56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学校141所。“双高计划”建设五年一个周期,每年将投入20余亿资金,五年后,将进行考核,实现有进有出、优胜劣汰。资金将重点投入在教学改革、课程标准研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升整体实力,建设世界一流高职院校。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是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前者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以专门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满足区域内企业的人才需求,促进技术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肥沃的土壤、带来发展机遇、提出新的要求,助推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和加快发展。总的来说,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反之,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助推区域经济不断转型升级、健康快速发展。英、美、德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加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带来区域经济裂核式发展。

就我国而言,随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逐渐打造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区域经济呈现快速、协调发展態势,以点带面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获得快速发展。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共1246所,而2019年达到1423所;2010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总人数为960万人,2019年达到130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助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区域经济视野下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桂西资源富集区等区域经济统筹发展,以及国家和自治区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系列政策推进,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呈现良好势头。2010年,广西高职院校数量为31所,在校生人数为30.6万人。2019年,广西高职院校数量为40所,在校生人数达到55.4万人。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和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日益增强。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对标对表职业教育发达的省份,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小,人才培养和输送能力偏弱

2019年,广西仅有40所高职院校,在高职院校数量上远少于广东(87所)、湖南(74所)、四川(74所)。2019年,广西高职院校在校生总数为55万人,略少于湖南(63万人)、四川(61万人),与广东(83万人)差距较大。这反映出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和输送能力与周边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相比偏弱。

(二)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分布不合理

2019年广西共有高等职业院校40所,主要分布在南宁(19所)、崇左(5所)、柳州(4所)、桂林(3所)、百色(3所)等5市,河池、玉林、来宾、钦州、梧州、北海等6市各1所。位于南宁市的高职院校数量,约占全区高职院校一半。考虑到南宁作为首府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且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这种分布相对合理。但是其他城市的职业院校数量则分布相对较少,如广西工业重镇柳州市(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位列广西第二)仅有4所高职院校,同属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北海、钦州、玉林仅有1所高职院校。而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城市之一的防城港市和作为珠江—西江经济带重要港口城市的贵港市,以及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部大开发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重要战略结合点的贺州市,目前尚没有高职院校。

(三)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匹配度不高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对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专业设置应与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趋势高度匹配。当专业设置不是以经济建设为参照物时,就会出现专业设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造成专业扎堆。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会瞄准那些投入少的专业,导致专业过热,如市场营销、会计、计算机等专业。

当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匹配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通过统计《广西2019年普通高等教育分专业招生计划表》中高职招生专业发现,开设的专业大类集中度高,主要为财经商贸类、土建类、电子信息类、机械制造类等大类专业,存在较高的同质化现象。广西高职专业布点数量达30个以上的专业有电子商务、会计、物流管理、工程造价、计算机应用技术、市场营销等6个专业。二是与广西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匹配度不高。“十二五”以来,广西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养生长寿健康、海洋、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农业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广西2019年普通高等教育分专业招生计划表》,高职院校尚未开设节能环保专业,仅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3所学校开设与节能环保有关的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招生人数仅为185人。在跟海洋产业有关的专业方面,仅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航海技术、船舶工程技术等航海类专业。

(四)广西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能力较弱

“双高计划”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程度考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国家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先手棋”。在首轮全国“双高计划”评选中,广西与周边的广东、湖南、四川等省份相比,入选的数量偏少。广西仅南宁职业技术学院1所学校获列为中国“双高计划”高水平高职学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个专业群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各1个专业群入围高水平专业建设群,与广东、四川、湖南省差距较大。具体见表1。

三、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政策红利

从职业教育形势看,未来一个时期是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红利期和发展机遇期。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2019年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七个方面20项指导性政策措施。自治区人民政府结合广西实际,配套制定出台了《广西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坚定意志和狠抓工作落实的坚强决心,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国家“双高计划”、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的推进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腾飞的契机。

(二)区域经济发展为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带来新机遇

中央赋予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三大定位”。近年来,随着国家“交通强国”、广西“交通强区”战略的实施,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颁布实施,广西正在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广西全面部署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战略,构建形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桂西资源富集区三者统筹发展,助推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由于沿江沿边沿海独特的地理优势,广西成为粤港澳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承接地,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前景巨大。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巨大的人才需求,倒逼广西高职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发展。如汽车行业发展方面,未来5~10年将新增需求7~10万人,同时衍生与汽车相关服务行业人数需求70~100万。大健康产业发展方面,未来5~10年各类人才需求超过30万人。

四、加快发展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调整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布局

当前,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广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广西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广西应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红利,认真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标对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坚持以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动力导向,加强顶层设计,从宏观上进一步优化广西高职院校布局,增加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 提升办学规模和水平。

根据2019年12月9日下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筹设广西市场监督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批复》等文件,自治区人民政府一次性批复同意筹设广西市场监督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南宁市)、广西水产畜牧职业技术学院(南宁市)、广西民族职业学院(南宁市)、北海健康养生职业技术学院(北海市)、防城港职业技术学院(防城港市)、玉林职业技术学院(玉林市)、贵港工贸职业学院(贵港市)7所高等职业院校。广西水产畜牧职业技术学院、玉林职业技术学院、防城港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筹设期为1年(至2020年12月31日止),其余4所筹设期为3年。2020年4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又下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设立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批复》等文件,批复设立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钦州市)、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梧州市)、广西制造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宁市)、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贵港市)等4所高职学校。这将进一步壮大广西高职院校队伍,优化高职院校布局,也填补贵港市、防城港市没有高职院校的历史。可以预测,如果广西水产畜牧职业技术学院等新筹设的高职院校如期完成筹设任务,到2020年底,广西高職院校数量将达到47所,2022年将达到51所以上。至此,广西14个设区市将只有贺州市没有开办高等职业院校。

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将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扎实推进新筹设的高职院校如期高质量完成筹设任务,确保按期招生;二是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布局,鼓励当地政府或龙头企业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等中心城市筹建高职院校。鼓励和指导贺州市创新思路,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积极筹设高职院校,实现贺州市人才培养的中职—高职—本科的有机衔接,促进各层次人才的培养。

(二)对接重点产业发展,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建立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需求同步、专业调整与产业升级联动体制,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和贡献率。

由于各种利好因素,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未来可期、前景巨大。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应准确把握区域产业集群结构和未来发展规划,整合专业资源优势,建立一批与区域支柱产业、主导行业相匹配的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并由此带动其他相关专业发展,形成竞争力强、关联密切的专业群。

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加强对新专业设置的指导和管理,定期制定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规划,为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时提供依据。同时,要加强对新专业设置的审批管理,彻底改变专业设置的随意性和教育资源的浪费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高职专业设置的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健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诊断和完善机制,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指导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开展“专业梳理”,逐步调整撤销一些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不具备优势的专业(或方向)。加大对特色、优势、紧缺专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的专业群。

(三)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质量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解决人才紧缺问题的必然选择。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校热企冷”,合作的深度、广度有限,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与高职院校不能实现共赢。只有校企“双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才能持续深化。根据调查显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根本动力和目标是招聘到想要的优秀人才,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希望能在订单培养、师资培训考核、接纳实践锻炼、共同开发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要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切入点,注重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学习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的一致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真正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经济新常态下,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需要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快制定激励校企合作的指导性政策和实施意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设立校企合作专项经费补贴,在金融贷款、土地划拨、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并适当减免相关税费。

二是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

三是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理事会、职教集团、行指委等平台,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生产的要求和专业教学的特点,将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试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以适应企业内部运行和学生能力训练的需要;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与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和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四是校企双方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通过组建产业学院、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开展“1+X”试点和现代学徒制试点等项目,推进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提供土地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厂”。校企双方要加强人才互动交流。一方面高职院校设立工匠、大师工作室,聘请行业企业能工巧匠、专家、大师进驻学校参与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企业设置教师工作站,接纳和支持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开展教学实践。校企双方还可以开展干部挂职交流。

(四)适时启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层次

当前,广西部分高职院校已经与本科院校合作开办本科教育,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桂林理工大学、北部湾大学合作开展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产教融合协同培养试点。这为今后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各高职院校一直以来提升办学层次的愿望有了政策支持依据。而且,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已有了具体实践案例。2019年5月,广西城市职业学院等全国15所民办学校由“职业学院”更名为“职业大学”,升格为本科院校,成为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这为今后开展公办高职院校升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积累了经验。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及现有实践案例分析,预计今后3~5年内,教育部将在获得国家“双高计划”的学校中遴选部分公办的优质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试点。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紧跟教育部的政策,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文件,适时启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各高职院校要提早谋划、提前准备,参照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认真按照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标准“办学规模、学科与专业、教学与科研水平、办学经费、领导班子、师资队伍、基础设施”等7项指标进行查缺补漏,改善办学基本条件,夯实基础。待时机成熟,推动办学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转变。

(五)开展“双高计划”建设,提升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影响力

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将是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重心。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应要有更高的战略、更宽的视野、更强的担当,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双高计划”为引领,将学校发展重心转移到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上来。参照教育部的做法,为促进广西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19年12月,广西公布了“广西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广西“双高计划”)建设名单,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高职院校获立项为“广西高水平高职学校”,30个专业群获立项为“广西高水平专业”。

综上所述,为促进广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第一,广西应把握政策机遇,推进已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的院校和专业严格按照建设方案落地实施。鉴于国家“双高计划”评选周期,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仍大有可为。第二,加快推动广西“双高计划”建设,与国家“双高计划”接轨。为此,广西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广西“双高计划”院校的指导、支持和管理,通过提高高职生均拨款、项目建设支持等多举措促进高职院校开展“双高”建设。同时,建立健全项目通报制度,实行红黄牌警示制度,能上能下、动态调整,掀起高职院校齐头并进、你追我赶的高水平发展格局。第三,各高职院校要对照国家“双高计划”和广西“双高计划”建设标准,面向国内外选定某所高职院校、院系或专业作为标杆,对标对表,不断深化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廣西应提前储备“高水平”院校和专业,待新一轮申报强势推出,增加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分量。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11年广西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岑妍梅.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适配性分[J].高教论坛,2019(3).

[3]贺祖斌,谢明明.广西高校专业设置与北部湾产业集群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1).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研究”(KY2016LX521)

【作者简介】蒋毅刚(1982— ),男,汉族,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