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运动处方的社区需求与利用研究
——以龙泉驿区东山社区为例

2020-09-10 03:37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社区卫生慢性病处方

王 鼎

(成都体育学院 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四川 成都610041)

运动处方的概念最早是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Kapovich)在20 世纪50 年代提出的.1960年,日本猪饲道夫教授首先使用了“运动处方”这一术语.1969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使用了“运动处方”(Prescribed exercise)术语,从而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1]世界卫生组织对“运动处方”的概括:对从事体育活动的锻炼者或患者,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实验及体力测试,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等个体特点,运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及频率,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便有计划的经常性锻炼,达到健身或治病的目的.

四川省作为全民健身的强省、大省,基层老百姓对运动的认识度高、热情高,期望通过适量的运动治疗和预防慢性疾病的愿望越发强烈,而相关运动处方的康复服务供给和利用却存在不足.[2]加强对社区运动处方服务需求与利用的研究,有助于发挥运动处方“简、便、廉”的优势和特色,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控制社区居民的医疗费用开支.[3]8

成都市作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代表,其社会特征、人口学特征有着较好的代表性,社区居民对于运动处方康复治疗服务的需求旺盛,特别是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需求非常大.东山社区作为成都市龙泉驿区的一个街道,其老年人口(60 岁以上)占了很大比例,通过调查问卷掌握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和运动处方需求,将社区运动处方服务现状与社区居民运动处方需求及需求形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以期为同类城市更好地解决社区居民、特别是社区老年人群慢性病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为社区运动处方服务工作的发展提供意见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走访、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成都市龙泉驿区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周边私人诊所和随机随机抽取的社区300 户家庭(共1260 人)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研究内容涉及:社区居民的年龄结构特征、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现状、社区运动处方服务基本情况、社区居民运动处方需求概况及亟需满足的康复运动服务需求活动与具体形式、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等.共计发放问卷1266 份(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份、私人诊所5份、社区居民1260份),收回问卷1187 份,其中有效问卷1154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社区的人口状况

成都市龙泉驿区东山社区成立于2010年,幅员3.94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 万余人,服务人口近5 万人,是成都市生态社区、龙泉驿区文明社区.

表1 社区人口年龄结构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数据,我们发现:东山社区居民中,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38.1%,比重较大,属于典型的老年人居住社区.

有研究显示,中老年人的保健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差,而家人对老人的疾病护理,大部分仅停留在日常生活和心理疏导方面,对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预防、护理和保健知识严重缺乏,无法满足其健康需求.[4]34面对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社区卫生服务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具有“简便廉”特点的运动处方在社区的推广和运用提供了广阔舞台.

2.2 社区居民的慢性病患病基本情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常见病有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3]14

表2 慢性病患病人数和患病率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社区60 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94.2%,而60 岁以下群体中慢性病患病率仅仅为26.7%.数据显示:60 岁以上人群的慢性病患病率远远高于60岁以下人群.

表3 慢性病患病病种情况

呼吸系统疾病抑郁或焦虑睡眠困难其他78 65 44 23 6.2 5.2 3.5 1.8 11.8 9.8 6.7 3.5慢性病病种 患病人数(1260人) 患病率(%) 构成比(%)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1260名社区居民中,患慢性病人数为660 例,患病率为52.4%.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位列前三名,分别是患高血压218 例,患病率为17.3%;患糖尿病134 例,患病率为10.6%;患关节炎98例,患病率为7.8%.调查问卷数据显示:超过50%受调查人群患有慢性疾病,说明社区居民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潜在需求非常大.

2.3 社区居民医疗卫生需求基本情况

表4 社区居民医疗卫生需求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走访了解,2019 年9 月社区居民门诊总量为1150人次,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门诊服务315 人次(其中普通门诊312 人次,运动处方3 人次),5 家私人诊所522 人次,药房接待316人次.通过数据分析发现:45.5%的社区居民对慢性病的治疗和普通疾病治疗主要依赖于社区周边的私人诊所,27.5%的社区居民选择自行到药房购买药品,27%的社区居民选择到社区卫生中心就诊.

2.4 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表5 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60 岁以上老年群体中,每周锻炼二次及以上,每次30 分钟的比例为88.4%,接受过科学、针对性体育指导的锻炼居民,只有3 人、仅仅占6%,且本身是退休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康复人员;60岁以下老年群体中,每周锻炼二次及以上,每次30 分钟的比例为78.4%,接受过科学、针对性体育指导的锻炼居民,只有5人、仅仅占7%,且本身是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康复人员.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更加重视日常体育锻炼,越来越多的人群参与到日常的体育锻炼中.但是,接受有针对性指导的体育锻炼的人员数量偏少,特别是结合自身身体和患病情况进行科学锻炼的居民更少,绝大多数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在进行锻炼.

2.5 社区居民对运动康复服务的需求情况及具体形式

表6 社区居民对运动康复服务需求情况

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57.4%的社区居民对运动康复服务需求为非常需要,29.9%的社区居民对运动康复服务需求为需要.说明:大多数社区居民是希望获得科学、有针对性的体育运动指导,侧面反映出运动康复服务在社区有较大的市场前景.因此,在社区大力推广运动康复服务,有广泛群众需求,容易获得价值认同.

表7 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对运动康复服务需求的具体形式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超过60%的受访者希望获得运动处方来指导自己的体育锻炼,但同时也发现有超过35%居民希望通过宣传知识读本和现场运动指导来帮助他们进行锻炼,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在我们开具运动处方的同时增加运动康复处方的宣传和现场讲解、示范,将更有利于运动康复服务工作落地落实、有持续性.

2.6 社区卫生服务(含私人门诊)人员及运动康复服务人员情况

表8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基本情况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了解,东山社区目前共有1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 家私人诊所,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配有4名专职医务人员、2名管理人员、1 名兼职运动康复工作人员(与其他社区共享),5 家私人诊所均未配运动康复工作人员.调查数据显示:社区运动康复人员配置不足,社区居民对运动处方康复服务的需求又非常大.说明:当前社区的运动康复市场潜力巨大,亟待开发,但也存在社区运动处方康复人员配置不足和巨大市场需求之间的现实矛盾,需要引起卫生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3 建议与意见

3.1 结合社区人口年龄特征,制定和完善符合社区人口特点的运动处方康复服务措施.

根据社区人口年龄特征和疾病构成等特点,针对社区居民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素养,在尊重患者的基础上,对不同年龄群体,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发挥运动处方在慢性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优势,逐步探讨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科学、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康复治疗服务,从而有效减少社区居民医疗支出,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3.2 加强宣传力度,提升社区居民对运动处方知晓度和认可度.

有研究表明,随着人群对运动处方的知晓度和认可度逐步提高,其运动处方的使用频率也越高.[4]37在日常的社区卫生服务宣传过程中,要对运动处方对疾病的康复治疗尤其是慢性病预防和治疗注意事项,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区居民熟悉慢性病的预防及治疗常识.同时,要针对社区居民人口特点开展针对性宣教活动,对老年群体要重点宣传介绍运动处方对慢性病的防治,对中青年人群要重点宣传运动处方对科学提高健康水平的积极作用,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建立运动处方数据库,实现运动处方个性化和动态化,使运动处方服务延伸到社区居民身边,树立起一种全新的健康消费新观念.

3.3 丰富社区运动处方康复服务手段,提高社区居民满意度.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5]

社区居民对运动处方的满意度是检验运动处方康复服务效果的“金指标”.如何使社区居民接受并选择运动处方作为慢性病防治的首选?以居民需求为中心,扩大运动处方康复服务功能是关键.根据问卷调查显示:超过87%的社区居民对运动处方是有需求的,其中57%的居民是非常需求,这说明社区居民对运动处方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是希望获得科学的运动指导.同时,社区居民对运动处方的需求依次是详细的运动处方(含:运动项目、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强度和注意事项)、运动康复宣传知识读本、现场的运动指导等.因此,社区的运动处方康复工作要结合社区居民的需求特点转变,定期开展上门服务、建立家庭运动处方库,以现场咨询的方式解疑答难,有针对性的提供指导服务等,保证社区运动处方的服务质量,为社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自我保健咨询引导.

3.4 加强社区运动处方康复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使用评价激励机制,调动运动康复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目前,社区运动处方康复服务人才培养还在存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用人机制、酬薪制度、评价机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6]56卫生管理部门要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人自主权,建立符合社区特点的运动康复人才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和人事薪酬制度,创新社区运动康复人员的使用和流动模式,实现“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为社区留住运动康复人才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重视运动康复从业工作者的各方面需求,为康复服务人员提供充分的学习、进修、培训机会,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强凝聚力、获得感和归属感,使其真正成为推动“健康中国2030”的主力军.

3.5 健全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强化慢性病的预防控制,促进社区运动处方康复服务利用.

有研究显示,有、无医疗保险人群对卫生服务利用水平的差异非常大.[6]60医疗保障制度是保护居民健康、抵御疾病风险、提高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有效办法,建议将运动处方康复尽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制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运动处方运用的具体特点,在保障水平上要有别于普通疾病治疗,将运动处方纳入慢性病门诊报销范畴.同时,要实行社区首诊制度,合理分流患者,对较轻的慢性病患者,原则上安排在社区进行运动处方康复,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工作效率,增加社区运动康复的利用率,促进社区运动康复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社区卫生慢性病处方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人间处方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社区卫生发展“老大难”还在
农村社区卫生机构试试“托管制”
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