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嵌思政课的发展路向

2020-09-10 12:33王丽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2期
关键词:思政课

[摘 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内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适应新时代民族工作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目标,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的价值认同;以“如何培养人”为重点,创新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向;以“为谁培养人”为最终效度,夯实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使命担当。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嵌;发展路向;思政课

[基金项目]2017年北方民族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嵌入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的实践研究”(2017JY0301);北方民族大学2020年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院专项课题“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以及路径选择研究”(2020mzyjy10)

[作者简介]王丽霞(1985—),女,宁夏石嘴山人,法学博士,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2-0013-04[收稿日期] 2020-02-19

教育是教导、培育人向好向上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一步细化了这种培育的要求和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这指明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方向和目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共同进步,进一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举措。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表了系列讲话,形成了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观点,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4],这不仅“明确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地位,而且也明确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使命”[5]。进入新时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各项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大學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因此,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嵌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新时代大学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目标,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的价值认同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正确方向是“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的价值认同。

(一)民族团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之一。[6](P35)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实践,尽管“中国共产党早期关于中国民族实际的了解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因而在早期的政治主张中,民族平等、民族自决的口号和主张较多,在当时的背景下,民族团结更多地反映为民族联合。”[7]但是,随着对中国民族实际了解的逐步深入,民族团结有了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各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内涵。民族团结思想一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正确认知民族团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民族团结的价值认同。

(二)民族团结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新时代,国际社会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与国内多民族多元文化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致使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更加复杂多样。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8],形象表征了民族团结与各民族的生命安全、生存发展、幸福生活、国家社会稳定和繁荣发展的密切关系。同时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凸显了民族团结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并将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继续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得以贯彻。因此,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国际的新形势时,必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这一原则,必须坚持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处理民族问题。

(三)民族团结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民族团结进步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同向同行。“既要团结,又要进步,这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丰富内涵,也是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的内在要求。”[9]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民族工作面临“五个并存”,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10]这充分说明我国民族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民族工作面临的挑战。因此,面对日益复杂的民族工作形势,“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11]。大学生必须明确民族团结进步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并致力于做好民族工作。

(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新时代民族工作方略的主要举措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各民族历经实践检验逐步形成的一种最主要且有效的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民族工作方略。从“1988年3月全国民委主任会议上宣布了国务院决定在1988年4月下旬召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人物表彰大会,标志着‘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和事业正式提出”[12]“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民族团结新形势、新规律的把握”[13],这是对我国民族工作方略的高度重视和战略部署。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成为有时代责任、有时代担当、有时代使命的公民的责任,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更要团结一致、凝聚力量,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的价值认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时代新人。

二、以“如何培养人”为重点,创新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向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培养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新人,值得研究。

(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引领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学生,是新时代的呼唤,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用伟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先进的理论引导与武装青年学生。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辉煌成就,也证明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中国化的成功。新时代大学生认同和践行共同理想,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进改革开放再出发,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自觉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奋斗姿态,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贡献青春力量。

新思想引领新青年。理想信念作为精神之“钙”,是大学生奋斗在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崇高精神指引。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总要求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必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才能实现青春梦想。因此,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切实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培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用厚实的理论素养,滋养大学生的政治灵魂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繁荣复兴、人民的幸福和美。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思想逐渐形成,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时代的创新,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刻认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丰富内涵,不断提升理论素养,用厚实的理论素养,滋养大学生的政治灵魂。

理论是掌管全局、掌舵方向的,也是引领思想、领航长远的。理论素养是思政课教师的核心要素,支配并影响着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如果具备了厚实的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素养,并自觉内化为强大的政治信仰、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就能言传身教于大学生。相反,如果对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没有形成厚实的理论素养,一些陈旧的、落后的、偏激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那么就无法有效地在学生心灵埋下“民族团结”的种子,无法用厚实的理论来培育和滋养大学生的政治灵魂。

(三)用科學的课程设置,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品质

着眼于时代发展和中国国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把增强学生“四个自信”“五个认同”等贯穿教学全过程。但是,这样的课程设置在实际的学科发展中仍然缺少一点“专业性”,且课程与课程之间仍然存在部分重复的现象。

鉴于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教材研究,做好新修订“马工程”高校思政课教材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进一步推动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涵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内的公共选修课或通识选修课,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思维品质,也有益于思政课整体教育理念的实现和教育效果的提升。

(四)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基本秉承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积极利用多媒体的多种样式开展教学。当前,新形势下舆论生态、媒体传播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不断创新。但是,课堂教学内容时刻更新,教学方法在“全媒体时代”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新颖方法讲解思政课的核心内容,否则依然难以改变思政课以往在学生心中的“不重要”气象。2019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思政课教师应参照“方案”,不断创优教学方法,在大量引入案例教学、模拟演说辩论教学、实验研讨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教学模式的探寻中,注重吸引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五)用精准的策划方案,高效开展大学生的实践活动

思政课立德树人任务的开展,需要紧密结合实践育人的理念,将思政教育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最大限度地实现育人的目的。思政课教学有利于扎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但是也直接导致学生在实践中“见理论不见实践”,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实践。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嵌思政课的同时,实践也是重要的内容。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实践实际上是党和国家在全社会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贯彻落实的全过程[14]。用精心的策划方案,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实践。

實践的实效性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结合大学生思政课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角度思考。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型或问题导向型的方式策划实践方案,精密准确地设置合理性、实践体验的参与性、实践交流学习的互动性和感悟的获得性等,环环相扣,节节相连,让学生以完成任务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学习交流分享,最终通过实践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行。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并精准地设计策划具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且最大限度地思考体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活动,最终达到实践学习和实践育人的双重目的。

三、以“为谁培养人”为最终效度,夯实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使命担当

“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2],这对思政课培养有用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此作为思政课培养有用人才的最终效度,夯实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使命担当。

(一)“为党育人”,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是民族团结的关键,民族团结应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不断巩固和加强。[15](P24)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是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最终选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团结繁荣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保持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正确方向的关键,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也是促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保证。”[16]因此,思政课在授课中要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讲好,要把党的民族政策发展史讲好,同时结合共产党自身的理想信念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行”,厚植学生真心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情怀,进而夯实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要素。

(二)“为社会主义制度育人”,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自信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17]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且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18]。因此,高校大学生必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紧密结合,融嵌进学生学习生活中,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增强大学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自信。

(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育人”,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使命担当

进入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继续努力,并提出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述。“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9](P22),这就要求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各民族团结一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不断发展。

总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进课堂教学、融进学生内心且外化于行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新时代民族工作方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权威发布:十九大报告全文.http://sh.people.com.cn/n2/2018/ 0313/c134768-31338145.html[EB/OL].2018-03-13.

[2]张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001).

[3]郑大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人民日报,2019-2-27.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001).

[5]陈占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使命[J].思想政治教育,2019(5).

[6]金炳镐,青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35.

[7]严庆.中国民族团结的意涵演化及特色[J].民族研究,2019 (1):24-34+138-139.

[8]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001).

[9]戢广南.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N].中国民族报,2017-12-15(005).

[10]闵言平.深刻把握民族工作“五个并存”的新特征[N].中国民族报,2014-11-28(005).

[1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9/27/c_1125049000.htm[EB/OL].2019-9-27.

[12]格日勒图,金炳镐.党的十九大精神与新时代民族工作[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1):12-15.

[13]乌小花.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多维度与新内涵[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6):28-35.

[14]余文兵,尹雄艳,肖锐.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实践的成效、经验和创新—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研究系列之六[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3):14-19.

[15]金炳镐.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4.

[16]刘绍卫.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5):17-23.

[17]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5):15-19.

[18]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01).

[19]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2.

猜你喜欢
思政课
湖湘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作用与途径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论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创新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