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归一”之浅说

2020-09-10 07:22范基公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本源学说道家

范基公

编者按:“一”可以说是笔画最少、最易书写的汉字了。然而,它的内涵却不简单。范老师说,追本溯源,儒、释、道,三派学说都是教育,不是宗教。儒家本源的“一”,可谓“仁”;释家本源的“一”,可谓“空”;道家本源的“一”,可谓“无”。对于道家本源的“一”——“无”,范老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古人云:“万法归一。”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学习经典,要从学“一”开始。

追本溯源,儒、释、道,三派学说都是教育,不是宗教。儒家本源的“一”,可谓“仁”;释家本源的“一”,可谓“空”;道家本源的“一”,可谓“无”。

“仁”是儒家道德的基础和核心。“仁”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在孔子之前没有“仁”这个字。孔子多次论述仁,仅在《论语》中,涉及“仁”的就有58条,共用“仁”109次。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仁者爱人。”学习和理解了“仁”,就理解了儒家的精髓。

“空”是释家学说的精髓。经典之作《心经》《金刚经》中有精辟论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可谓原生态,万事万物的“有”,源于“空”。

“无”是道家学说的灵魂。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者同出而异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与“有”,是一对对立的哲学范畴。“无”和“有”是事物两种存在表现形式。“无”“有”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相伴相随,同出而异名。

纵观世上万事万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属于有形有象的事物;另一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甚至是听不到的无形无象的事物。前者人们比较熟悉,也研究较多,而对无形无象的事物,则研究难度较大。

比如,人体经络是客观存在的,但看不见,摸不着。针灸专家祝总骧教授受周恩来总理委托,带领一个课题组花了20多年时间,运用多种科技手段,才验证了人体经络线与古代针灸铜人所标画的一致。

又如,“黑暗”一词,黑是一种可观的颜色,而暗则是一种视觉和内心的感觉。汉语中此类结构的词还有许多,像“光明”“声音”……语言现象反映的是生活现象,表明事物有可以言传的,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或者说,有的靠感知,有的靠感悟。思维学家专门提出“意会思维”进行研究,是很有道理的。汉语成语中“不可思议”“妙不可言”等指出了常规思维有不能达到的境地,即微妙的境界,故老子说:“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

显然,老子阐明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无”,是潜在的“有”,“有”是显现的“无”。万事万物,皆是“无中生有”。

在文學艺术作品中,有许多“无中生有”的生动写照,如白居易诗中所写“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鲁迅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音乐家说,休止符比任何一个音符的含义都丰富,一首名曲要善于使用休止符。《国歌》的乐曲空半拍起,正是对“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最有力的呼唤。有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为“无声而有音乐般的轻重疾徐,无色而有图画般的光辉灿烂”。

以上所说,不仅是无中生有,更是无胜于有了。

在汉语成语中,有众多“无中生有”的精彩总结,如“不求而得”“不期而遇”“不谋而合”“不战而胜”……这都是“无中生有”的智慧总结。

真正懂得了“无”“有”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白老子所讲“无为”的含义。

老子指明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不为,也不是消极、不做事。“无为”的正意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无所不为,没有办不到的事情的意思。

在这里,“道”和“无”是同一个意思,是通用的。所以“无为”即是“道为”。道,揭示的是规律。无为,即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终“无为”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最高的法则。“无为”,即“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汉字把“人”“为”合而为“伪”字,不正警示人们背道的人为是虚假的吗?只有“道”“自然”才是真。要去伪求真,则需“无为”。

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关键在一个“悟”字,整部《西游记》贯穿一个“悟”字。“悟空”之名,集大智慧。

静思开悟,引领读者前行,试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猜你喜欢
本源学说道家
探本源,再生长:基于“一题一课”的生成式专题复习课的探索
何以为家
王充痴迷读书
学问与学说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简析庄子思想中的“大美”
《庄子说》(十九)
王育琨:成功传承要回归人性“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