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思政课程育人的策略与实践

2020-09-10 07:22胡婷婷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课程育人思政策略

胡婷婷

摘要:思政课程育人,是应有之义,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基的重要途径。思政学科教师应深刻领会课程的编写原则、总体设计,全面把握课程框架、呈现方式及其意图,立足课堂、回归生活、注重体验、与时俱进、创新渠道,让核心价值观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用思政课程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思政 课程育人 策略

思政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蕴含了丰富的育人要素。

一、立足课堂,用好育人阵地

立足课堂,就抓住了课程育人的关键,为课程育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把握了道德教育的主动权。因此,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好思政课堂,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充分发挥其育人功效,将育人进行到底。

1.深入钻研教材,在指导学习活动中育人

思政教材自身包含了丰富的育人元素,每个学习主题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长知识,得到锻炼,丰富情感体验,感受社会的道德规范,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做人。如在教学《我爱家乡的和水》时,可以开展“名优特产我推荐”“风景名胜我介绍”“人文历史我了解”三个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上台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家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2.创设生活情境,在潜移默化中育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所以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环境和生活中亲身感受。如学习生活中待客的礼仪,学习自救和互救方法,学习在公共场所遵守秩序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创设角色模拟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知识,形成品德,并指导今后的生活。

3.引经据典,加深传统文化底蕴

小学思政教材特别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引经据典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以民族的精神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以教材中《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为例,通过系列活动,旨在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培育学生做人、做事的实践智慧,成为有宽厚文化根基、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

二、回归生活,发现道德之美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素材,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独特体验,努力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捕捉课堂联系生活的生成点

在课堂中,教师应关注课堂教学的即时资源,关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生成,尊重学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用慧眼捕捉課堂联系生活的生成点,扩展生活事例,开拓课堂教学的可利用资源,从而实现课堂预设与生成的相互融合。在教学时,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教师可以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在讨论中改变观念,形成新的认知。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些教学即时问题,教师应及时把握并引导。

2.寻找课堂与生活的对接点

思政教材中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处处传递着生活的气息,渗透着生活的情感。在这样充满生活化的课堂中,源于学生真实生活的话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满足学生在情感、语言等多方面发展的需求。在教学《家人的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家人平时关心自己的小故事。用故事唤起学生内心的感动,从心灵深处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产生感激、尊敬之情,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3.探究课堂拓展生活的延伸点

教师应努力探究思政课堂中拓展生活的延伸点,让学生在课堂延伸的过程中亲历感悟。在教学《学习有方法》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定课外作息的时间表,来改变作息习惯,用自己的行动优化和改进学习生活。

三、注重体验,设计育人活动

陶行知曾提出知情意合一教育,教育不是灌输死知识,而是引起学生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道德学习与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体验德育,才更有说服力、生命力和持续力,体验式学习为学生创设了接触生活、探究知识、提升素养的环境,从而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

1.自主参与,加强体验

体验感受式活动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在直接感受的基础上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请帮我一下吧》时,可以采用换位体验的方法,设计体验游戏。让学生亲身体会需要他人帮忙时的无助,使学生内心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要帮助他人的情感。

2.营造气氛,润物无声

课堂氛围是否生动融洽,对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都会产生影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道德教育因素,关注情感细节,选取易于调动学生内心情感的内容进行教学,营造课堂氛围。在教学《家乡物产养育我》时,教师可以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家乡的美好,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热爱家乡的情感,使整堂课的主题在音乐声中得到升华。

3.游戏创设,寓教于乐

游戏可以将教学活动变得生动,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教学《传统游戏我会玩》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在玩传统游戏的过程中懂得只有遵守规则,游戏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才能在游戏中享受快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游戏活动的优势,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领悟道理。

四、与时俱进,拓宽育人渠道

思政课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应不限于教材,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探索多形式育人渠道,拓宽教学研究主题,让学生广泛地接触、了解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1.延伸课程内容,在课外活动中育人

人的道德习惯是经过长期的教育,潜移默化,反复训练,逐步养成的。教师可以为学生的德育实践不断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课堂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实践,让学生能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做人。结合《家乡新变化》这课,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家乡传统文化调查”。通过自主收集资料,了解家乡源远流长的文化,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创新

陶行知先生曾说:“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参加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应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会从实践中去感悟、体验生活。

3.利用家庭资源,在课程内容中充实

家长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经历。有的擅长手艺,有的擅长体育、文艺……他们就是学生最好的思想、行为的指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为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帮助,给学生增添丰富的素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总之,思政课程育人,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成长奠基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遵循“用课程点燃生命”的思路,把“课程育人”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在践行中升华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促进学生价值观、法治意识和道德品格的形成,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课程育人思政策略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五项教育,推进中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育人
生态育人之初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