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0-09-10 07:22徐绚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小学数学

徐绚

摘要:数学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育规律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改革 教育实践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严谨性,如果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会导致课堂氛围变得沉闷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体验数学学习乐趣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学科,教师要注重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抓住每一个时机,让学生多思考,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例如,在乘法的练习课上,有这样一道数学题:学校有2行树,一行5棵,一行6棵,一共有多少棵树?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在汇报答案时,学生给出了以下几种结果:2×5=10(棵);2×6=12(棵);5×6=30(棵)。教师不要马上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先让学生说一说这样列算式的理由是什么。通过描述,学生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即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与题目的意思是不一致的。接下來,教师应引导学生将问题重新审视一遍,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解答问题。通过思考与讨论,学生逐渐明白了题意,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到了正确的解决方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启发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要注重思维的逻辑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的本质。

二、联系日常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这一重要思想。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抽象性强,在理解时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要抓住教材与实际生活的衔接点,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课堂,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帮助下更深入透彻地理解教材内容。比如,在讲解正方形、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时,可以安排学生测量教室地面、黑板、课桌的长度和宽度,然后再算出面积是多少。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正方形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又能切身感受教室、黑板和课桌的面积大小,还能区分平方米、平方分米等计量单位,不仅增强了数学意识,还提高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教学的阶梯性,满足不同学生需要

陶行知曾经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这一思想强调了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小学生正处于理解和感知的启蒙阶段,虽然具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但该能力不强。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阶梯性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阶梯性教学原则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关注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二是关注学生本身的知识层次和学习能力。实现教学内容的阶梯性,指的是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灵活设计教学。例如,在教学“比长短、高矮”时,教师要先让学生明确长短和高矮的概念,然后采用情境教学法实施导入,引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描述和解释。例如,让学生观察铅笔和绳子,同时深入思考,用一句话描述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之后,教师再给出具体定义,实施具体教学,促使学生通过观察教室,比较各种物品的长短和高矮。对于对比非常明显的物品,可以要求学生直接用语言进行描述;对于对比不明显的物品,应用直尺进行测量,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就这一课的教学来看,基本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顺序,把握了阶梯性的教学原则,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促进了学生的理解。由于生活背景、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不同,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应遵循阶梯性的教学原则设计课程,帮助学生获得发展。

四、巧妙运用现代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巧妙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与数学知识的有机整合,化抽象为形象,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常用的计量单位》时,教师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并将其整理成数据,在小组合作探究后,在电子白板上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点击白板上的网页,可以直接进入学生的学习空间,展示学生整理的有关信息,这样全班学生都能直观了解常用的计量单位,并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这不但优化了教学过程,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又如,在平面图形、度量角等几何知识教学中,各种图形软件工具让抽象知识变得直观和立体,最终达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目的。

五、设计开放性的作业,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而是促进知识内化。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适当增加开放性作业,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分析和思考。例如,在教学《元、角、分》后,可以设计模拟购物的活动:将教室布置成购物场所,让学生在课桌上摆上各种物品,如铅笔、橡皮、书本等。然后给学生分组,每组以4~6人为宜。假设每人手中有5元钱,要怎样购买才更合理?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算好物品的总价,不能超出总钱数。虽然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件事情比较复杂,但是真实生动的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这种类型的问题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不但可以为学生自由讨论营造良好的氛围,而且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便于激发学生的才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总之,数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小学数学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