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铸品牌改革创新促发展

2020-09-10 07:22陈光辉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活力创新改革

陈光辉

摘要:当今世界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对21世纪人才的新需求,各国都把竞争的焦点放在教育改革上。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要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把学校教育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改革创新。实践证明,改革才有活力,改革才能发展,改革才有希望。

关键词:改革 创新 活力

“在世界各地,改革和革新都是教育界最迫切关心的问题。”这是1977年第35届国际教育会议总报告员查尔斯·赫梅尔在关于世界教育问题的长篇研究报告中的开场白。时隔43年后的今天,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方兴未艾,而且日益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人民清楚地认识到:未来国际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已成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全球性的突出现象。

一、创新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完善教育体系,要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应把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成为整个素质教育的导向系统和动力系统。正是在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引下,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的理念,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牢牢抓住德育这个核心和灵魂,不断革新德育方式,努力提高德育实效。

1.制度创新,管理育人

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是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保证和前提。根据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商讨对策,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促使德育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是建立德育工作例会制。学校每周召开一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每月举行一次班主任例会,以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布置相关工作,交流工作经验,提高德育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是建立严格的班级常规考核制度。学校制定和完善《班级常规管理考核细则》和《班主任考核办法》,坚持班级常规管理“日查、周评、月结”制,每周评比一次“流动红旗”,每月评定一次“文明班级”,及时公布结果,表彰奖励。

三是构建“全面参与、全程实施”的立体德育网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形成了以党支部一政教处一团委一大队部为核心,以学校行政一年级组一班主任一科任教师为主干线,以学校、家庭、社会为结合线的立体德育网络。工作中,坚持把学校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把家庭作为贯彻德育要求的重要支柱,把社会教育作为升华学生思想素质、激励学生意志的主要环节。

2.特色创新,服务育人

实施德育的过程中,从校情出发,创新教育形式,形成一定特色。

一是开展了以“传承孝悌、成就自我”为主题的孝德教育,进行了孝德校园文化构建,提出了孝德教育的三个层面:孝之于国——勤劳敬业、回报社会;孝之于亲——砥砺成才、回报父母;孝之于校——学业有成、回报母校;通过孝德教育全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学校还开展了以“言行文雅、志趣高雅、知识博雅”为主要内容的“三雅教育”,以“把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献给他人、信心留给自己”为主要内容的“五心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是践行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教育理念,把对学生的教育放到社会中,无论校外校内,都有师生的角色,都可以学习。让学生走出校园,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条件。暑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如为初中部学生拟定“关于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调查”的课题,将同一份问卷分布于不同的年龄段,以获得不同层次的效果。接下来进行几天的调查安排,让学生自己探索如何进行问卷发放和访谈,如何得出科学处理农村垃圾的结论。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得到发展。

3.文化创新,环境育人

开展健康活泼、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弘扬个性的舞台,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将学校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将德育的内涵和外延有机联系在一起。学校利用重大节日、事件举行专题演讲、征文、知识竞赛,每年举办校园“体艺节”“科技节”“国学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针对不同的德育专题组织黑板报、宣传橱窗评比,实现对学生良好道德的熏陶。实施德育过程中,还注重“以境育情”,通过美化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心灵。陶行知说过:“校有校容,有其内必形诸于外。我们要注重艺术化的校容……我们所需的校容不是浪费的盛装,而是内心的艺术感所求的朴素的表现。我们的校容要井然有序,秩然有序,凜然有不可侵犯之威信。”因此把绿化、美化校园作为优化育人环境的一件大事来抓。学校绿树掩映,鸟语花香,布局合理,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推行教学改革,构建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1.创新教学理念,确立适合校情的办学思路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改革首先是观念的改革。基础教育领域长期以来的观念是:日常的教育教学围绕考试来进行。考什么,教什么;考多难,教多难;不考不教;不考不学。这种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与国家倡导的全面发展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它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的大量存在,牺牲了大多数不能升学的学生发展,使普通教育走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偏途。基于此,要求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明确提出教育教学本质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发展,教育教学的目标应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立足校情,走发展性教育之路”的基本思路,即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相应的进步和提高。学校倡导因材施教,探索“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构建了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根本,以创新教育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的发展性教学体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为每个学生的成才创造机会。

2.坚持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主动发展

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21世纪,要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求真、求实中快乐地学习,在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中求得发展。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主要推进教法与学法两个方面的改革。

改进教学方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教师围绕这一根本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面向全体,教学方法上从传统的“注入式”转为“启发式”“学导式”,创造了“五导”教学法,形成了“导读、导趣、导议、导练、导用”的教学程式,注重因材施教,既重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更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注重学法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形成了立足本校学生实际的学习模式,制订计划一课前自学一上课合作探究一解决疑难一归纳小结一课外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活力创新改革
活力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Hello音乐节!活力穿搭show不停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
活力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