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剧《唐崖土司夫人》艺术特色分析

2020-09-10 07:22胡莹莉
今古文创 2020年2期
关键词:恩施土家族发展

胡莹莉

摘  要: 恩施南剧早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恩施地区最重要的地方戏曲之一,在其发展和传承中面临着许多难题。为了保护南剧的发展,地方政府、民间团体都采取了各种政策,其中不断创作新的表演剧目,是保证南剧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2015年创作并首演的南剧《唐崖土司夫人》为研究对象,分析恩施南剧的发展。

关键词: 恩施;南剧;土家族;发展

中图分类号: J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264(2020)02-0014-04

南剧是湖北恩施地区非常重要和流行的地方戏曲之一,南剧从最初形成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其唱腔最初源于汉调,明清时期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及“以教制夷”等政策使南剧这个发端于地方的剧种与中原文化有了广泛的交流,对南剧的唱腔及表演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南剧发展的鼎盛时期,当地居民凡是热闹场所必请戏班前来唱戏,既是老百姓日常的娱乐消遣活动,也是重要集会时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剧也不得不面临同其他大多数传统戏曲一样的传承危机。恩施地方政府为保障这一地方戏剧的持续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性措施,2008年南剧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南剧,使这一古老的地方戏曲又逐渐回归大众视野。

常演的传统南剧剧目包括《唐科长祝寿》《王宝钏》《打豆腐》等,近年来,咸丰和来凤的南剧传承和保护组织都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重要事件编写了新的南剧剧本,如咸丰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女儿寨》《唐崖土司夫人》、来凤南剧团的《西兰卡普》《拼命书记》等。

一、《唐崖土司夫人》中的地方特色

《唐崖土司夫人》是由咸豐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精心编排的大型土家历史南剧,2015年9月首次登上舞台进行公演。

这部剧目以史为料,以民间故事为材,故事的发生地就在咸丰县唐崖镇一带。当时的唐崖土司为覃鼎,他是“九溪十八峒”著名的土司之一,骁勇善战,受到当时明朝皇帝的嘉奖,其夫人田氏也被诰封。

在覃鼎病重去世之后,其妻田氏代夫掌印、改革制度,后令其子奉诏赴边关又代子掌印,使唐崖走向鼎盛的故事。该剧不属于传统的南剧剧目,是近年新创作的新剧目,经过演职人员的不断打磨,该剧先后在北京、内蒙古、咸丰等地上演,获得了一致好评。

由于《唐崖土司夫人》是取材于咸丰当地的历史和民间故事,自然在剧本的创作中也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从人物、语言、风俗等方面都充满了浓烈的民族味道。

(一)女性形象的塑造

剧中塑造了两个令人深刻的女性人物形象,一个是土司夫人田氏,另一个是田氏的女儿覃玉霞。田氏作为剧中的绝对女主角,是一位有勇有谋、体察民情、开明包容的土司夫人。田氏本是龙潭安抚司之女,兄长是当时的龙潭土司,嫁与覃鼎之后,又因覃鼎常年在外征战,寨中的事务多交由田氏打理,覃鼎病重期间,更是将象征土司权利和地位的大印交给田氏,实际上是将唐崖府的最高权力交给她,在她带着女儿去峨眉山为覃鼎祈福的途中,覃鼎离世。

儿子覃宗尧不学无术、文韬武略无一所长,反而听信谗言、不辨忠奸,实在难将土司大业托付给他,加之没有朝廷的恩准也无法完成土司政权的交接,故而土司大印仍由田氏暂时代管。在此期间,田氏重用能文能武的汉人张云松操练兵马,打破“蛮不出峒,汉不入关”的落后规矩;推行“闲时为兵,农时为民”的新政策,让所有士兵在每年春秋农忙时都回家抢种抢收,不误农时顺应民意,还将自己从外面带回的汉家生产工具和良种发给百姓,学习汉家的耕种技术,提高乡民的生产效率;带侍女参加女儿会,凡在女儿会上相得如意男子的侍女终身不再为奴为婢。

此举既使他们从事农桑免除终身奴婢之苦,又节约了府中开支,还能使府中的职官洁身自好,一举多得,利官利民。面对有心者的挑拨,田氏步步为营,巧妙地化解危机,最终帮助覃宗尧看清坏人的真面目,在覃宗尧意识到自身错误、迅速成长后将土司大业传与他,并让他远赴边城、建功立业。

唐崖土司走向鼎盛,成为当时周边颇具影响力的土司,与田氏的英明决策和独特的个人魅力都是分不开的。此外,剧中还塑造了另一个个性鲜明的女性角色——覃玉霞。她是覃鼎和田氏的女儿,性格深受母亲影响,也是一位有勇气、明是非、爱憎分明的土家妹子。其父病逝,在和母亲回家的路上,母亲对她委以重任,她单枪匹马远赴荆州搬救兵;去往荆州的路上,得汉人张云松相救,冲破礼法约束与张云松私定终身;兄长误解母亲时,她劝解兄长、安慰母亲;母亲遇险时,她与张云松一起拼死保护母亲,并凭借少许线索找到暗害母亲的真凶。

剧中的覃玉霞身为土司的女儿,并不是娇滴滴的官家小姐,而是一位精敏、勇敢的女英雄。

剧中的女性形象远不止田氏母女,但无论是土司夫人、官家小姐还是侍女农妇都是深明大义、重情重义的。这与当地开放的民风有关,由于地处山区,自然环境比较封闭,与外界的交流沟通都比较少。

同时长久以来受“蛮不出峒,汉不入关”思想的影响,也很少与汉人有长期交往,婚姻基本上也都是各土司之间为了维护长久的安稳而在土司内部进行的。长此以往,外部的礼法约束很难对他们产生影响,也正因为这种封闭的环境,使得当地的人们既充满了野性也充满了灵性,所以土家寨子里的女子自然也不像一般女子那样养在深闺,而是自由地驰骋在山林里,她们直接、洒脱,覃玉霞面对汉人张云松,果断选择爱情,就算死也要跟他在一起;侍女们在女儿会上大胆地和男子们对唱山歌,找到心仪的对象。

(二)方音土语的运用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蕴含了当地丰富的文化知识,包括地方的俗语、俚语、山歌等,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研究当地文化的重要方式和依据,也是各种地方戏剧的语言特色。在《唐崖土司夫人》这部南剧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当地语言特色。比如在方言中常表示疑问的“么子”(“什么”的意思)、“郎门”(“怎么”的意思),田氏在教训覃宗尧时说的“不兴家法不解恨,不懂棍棒不成人”这里的“兴”字就是方言中常用的,它和现代汉语中“准许”的意思接近,但在这里它是表示“使用”的意思,这些方言词汇的运用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会感到亲切有趣。

还有地方俗语,比如土司总爷覃浩在精心部署一番,企图趁田氏外出之际篡夺土司大权,扶植覃宗尧当土司失败时说“别人吃肉我喝汤”,意思是自己费了一番功夫,结果还没捞到什么好处,覃浩阻止田氏实行“闲时为兵,农时为民”的政策未果时说“鱼塘开了口,跑了一条鱼,满塘都要溜”,其实说的就是从众效应。

作者在创作时多次选用这些生动形象的俗语俚语,既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也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方音土语不止出现在民间文学里,在作家文学中也常能看到作者们使用带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方音土语来向读者展示纯正的地方文化。

(三)民俗风情的展现

在南剧《唐崖土司夫人》中,不仅能看到土家儿女的英雄传说,也能通过这部南剧了解到土家族的民俗风情,剧中作者多次描写了具有土家风味的风俗民情。

序幕里老土司归天,民众们跳起了丧舞,土家族历来有跳丧的传统,早在两千年前,土家族的祖先巴人便通过跳丧舞的方式来祭祀家中去世的先人,而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时至今日,在农村地区也常能见到家中老人去世会请来专门的班子跳丧舞。跳丧舞既体现了楚地的巫文化传统,又体现了土家族民众将死亡看作个体解放的豁达心理。第五场戏,田氏带着侍女们到巴公寨参加女儿会,女儿会就是恩施土家族特有的民俗,是土家儿女追寻个人幸福,借赶场活动寻觅心仪对象的一个相亲活动,在活动上男女青年们对唱山歌,自由择取如意的对象,但凡能在女儿会上相亲成功的男女便可自订终身。

女儿会的发端便是土家儿女们为了反对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能够自由追寻爱情和终身幸福。近年来,女儿会已经成为恩施地区主要的文化旅游活动,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前来观摩。

唱山歌也是土家族常见的娱乐方式,剧中唱山歌的情节主要体现在女儿会上,自然唱的是情歌“一声喔吙甩过河,邀约情妹对山歌。有心去到女儿会,唱个阳雀对雁鹅。”“年年岁岁女儿会,情哥相约找阿妹。一日相会百年好,花好月圆比翼飞。”歌词里全是成双成对的美好祝愿。

第七场覃宗尧最终继承了土司大业,在传位大典上田氏端坐正堂,身后悬挂的是白虎锦旗,覃宗尧步入大堂,先拜天地、再拜白虎、三拜祖先,从这一段的演出中可以看到土家族白虎崇拜的传统,相传巴人的祖先凛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而土家族为巴人的后裔,自然也是将白虎奉为民族的图腾,所以在传位大典这么重要的场合,白虎作为土家族的图腾自然是不能缺席的。

这部剧作为观众展现了豐富的地方文化,通过《唐崖土司夫人》可以看到土家族的许多传统,进而了解这些传统背后更深刻的内涵,所以对南剧的传承与保护也是传播地方文化、展现其魅力的有效手段。其实在南剧创作中,还有表现土家族传统农事活动“薅草”的传统南剧《薅草》,有表现土家族生活的南剧《一碗油茶汤》,有介绍土家族特色织锦西兰卡普的南剧《西兰卡普》。

这些生活中的各个细节既是南剧创作的源泉,作者也可以通过南剧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让观众了解到恩施地区人们的生活和文化。

二、南剧的困境与发展之路

综合当下的社会文化发展现状,不难看出,南剧的困境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戏剧面临的困境,民众对其知之甚少、而其本身后继乏人,加上地方戏基本上都是以地方方言演绎,在传播时比起其他传统文化又有更多的困难,但能在其地域范围内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对于许多地方戏剧来说就已经举步维艰了。

但保护地方戏曲其实就是在保护地方文化。南剧的传承与发展其实也就是恩施土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护恩施南剧也就是在保护恩施的文化。近年来,地方政府、民间组织、传承人等各方都在采取措施,形成合力,共同保护南剧。

首先,成立专门的南剧剧团,对南剧进行系统的保护,制定全面的规划,从制度上保护南剧。

现在恩施地区有“来凤”和“咸丰”两个南剧团,两地都采取措施,加大南剧的影响力,比如来凤县开展的南剧进校园活动,让更多学生认识南剧了解南剧;为了庆祝咸丰南剧团成立60周年,县南剧传承保护中心在户外广场进行了《唐崖土司夫人》的义演活动,许多咸丰人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欣赏了一场完整的南剧表演,让南剧这种艺术形式从听过变成了看过,也才领略到南剧的艺术魅力。

其次,借助恩施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蕴,积极创作新戏,为南剧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2006年,来凤南剧团创作南剧《西兰卡普》为观众展现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土家族画卷,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独特的织锦艺术,色彩明艳、花样繁多,会织西兰卡普的土家妹子也是勤劳、手巧的土家妹子,这部剧参加湖北省第八届楚天文化奖评选时,一经演出,轰动省城。

2015年,来凤县南剧团以来凤县经济开发区主任、翔凤镇党委书记向勤仕为原型创作了南剧《拼命书记》,表现了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最后积劳成疾逝世。

2015年7月,唐崖土司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唐崖土司城成了咸丰当地的文化名片,借助这个世界级的文化名片,咸丰县南剧传承保护中心创作演出了南剧《唐崖土司夫人》,为观众展现了田氏善良、开明、包容、智慧的形象,也让观众对神秘的土司文化有了了解。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吸收新的养分,创造出新的与时俱进的剧目,南剧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第三,走进群众,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认识南剧。

当下,戏曲本身就不是大众重点关注的艺术形式,南剧自然也和其他戏曲一样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戏曲不像其他艺术形式,其演出有特定的场所,受其演出平台的限制,导致戏曲,尤其是南剧只能是极少数人能欣赏到的表演;二是戏曲的唱腔比较独特,不太为大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接受;三是恩施南剧的常演整本戏的演出习惯决定了其表演时间较长,对于现在快节奏地阅读和观赏节奏的观众来说不太能够适应。

所以,让南剧走进群众的生活,让群众认识南剧,使南剧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保护南剧发展的重要方法。

第四,借鉴其他地区已成功的经验,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将文化与旅游融合起来 ,吸引外来游客关注南剧。

现在中国有两个成熟的文旅融合品牌,一个是千古情系列、一个是印象系列,他们将舞台或实景演出和当地文化相结合,让游客在短时间内既能够对当地文化有所了解,又可以欣赏到当地文化的核心内容。恩施地区既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又有深厚的文化土壤,二者结合必将收效显著。

此外,近几年来,各个电视台和视频网站开始聚焦传统文化,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传统文化,将诗词、成语、戏曲、民乐等等已经快淡出大众视野的文化类型搬上舞台,让它们与当下最流行的明星和表现方式结合,吸引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发现传统之美。

李子柒从美食博主变成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正是由于她的视频中充满了悠扬婉转的古调,凸显了中国传统的田园山居式的生活状态。

2016年,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的3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一经播出就收获大量好评,文物修缮这个神秘又高深的工作,突然成为了许多年轻人最向往的工作。这其实也为传统戏剧的发展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它并喜爱它,成为传统戏剧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当它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它才有发展和传承的可能,否则也只能是一小部分人关注和担忧的对象,利用社交平台、视频网站和明星的力量来吸引观众,引起他们的关注,从而发掘更多有潜力的年轻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承和发展的问题。

三、结语

恩施南剧已经伴随着土家人民走过了两百多年的历史,它记录了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风俗民情、文化生活,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恩施南剧就是保护民族文化。南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凸显南剧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传统价值,让人们能认可并珍爱传统,让南剧成为丰富现代生活的重要源泉。

参考文献:

[1]田世高.鄂西土家族南剧起源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05.

[2]张骥.恩施土家族南剧文化的审美意蕴与未来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191.

猜你喜欢
恩施土家族发展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盛夏的离别
飞檐走壁
土家风情惹人醉
恩施富硒土豆丰收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家的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