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说《天父地母》中的道家“天父地母”思想

2020-09-10 07:22石雪竹
今古文创 2020年34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科幻

【摘要】 本文根据道家“天父地母”思想,对科幻小说《天父地母》的内容与内涵进行解析,通过道家思想解释宇宙中万物的运行规律:相互制约,共生共存。从三个视角分析“天父地母”思想与小说的关系:道家思想对小说情节发展的影响、小说中的生态智慧,以及科幻视角下的灾难美学。本文旨在表明,在当代中国,道教思想具有的哲理性与现实性,其生态智慧可被用作很多问题治理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天父地母》;道家思想;生态智慧;科幻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4-0006-02

《天父地母》是王晋康创作的科幻小说,描写了在灾难的图景下人类的应对方式。作者通过不同视角将诸多故事情节串联,在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方面注入的道家“天父地母”的思想。传统的道家思想以“无为”闻名,但并不代表完全无所作为,而是要顺应“道”。《道德经》曾提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108”他们认为人应尊重天地万物生存发展的自然本性,主张宇宙的整体性和有机性,所以要维护生态环境的和谐[8]。本文立足于小说的情节发展、生态智慧和灾难美学三点,探析小说中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道家思想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作者延续了同系列作品《逃出母宇宙》的時间线,将叙事重点放在成功逃离地球的人类后代身上。故事情节被置于世界末日中,作者还利用多视角转换串联了小说主线。而其绘制的灾难图示蕴含着道家哲思的生命观。

首先,小说人物探索的生存价值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故事囊括了很多在灾难来临时人类的观念和行为,比如由于生存危机而急于繁衍后代的需求;在“养生万物”的使命指引下将地球的生物送入飞船和外星;因“文化缺失”导致人类后代自相残杀的场面等。这些内容揭示了道家“中和”思想的重要性。一方面,道家认为宇宙中万物相连,天人一体。“天”、“地”、“人”和谐统一的道家自然观暗示了生命的存在价值。它始终告诫众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3]20,即周遭万物的生命伴随着人类存在而自然生长,否则自然的本体规律和属性将会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在小说所构建的社会中,其发展受制于人类智力水平和外部环境。长期以来,人类对宇宙与自然存在敬畏之心。而道家对这种观念进行总结,得出了“天父地母”的自然观,又基于“道”的产生逐渐形成了最根本的生命观。

其次,作者利用“天父地母”思想讽刺了小说中人类文化缺失的社会现实。在小说中,生长在异星的人类后代认抚养其长大的褚富贵为父,结果他们为了迅速发展造成文化缺失,导致人类性格异化,成为地球灾难性结局的导火索。之后又认教化他们的地球人褚文姬为母,开创了地球的新纪元。同样都是开辟了人类新时代的创始人,褚富贵利用人的狼性将后代驯化成为宇宙中占据一方的霸主,而褚文姬则利用人的人性将后代暴戾的性格重塑,弥补了文化缺失。《周易·说卦传》解释道:“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5]641”方丽清和吴伟根认为,“天父地母”思想对自然作了人格化的诠释和认定[5]。也就是说,“天父”让他们明白人类对于宇宙的重要价值,“地母”传播了万物对于人的重要价值。

道家有关宇宙万物的存在原则与发展法则在小说中得到了较为细致的体现,他们所信奉的规律被作者细化到了诸多情节中,也在个体身上也暗藏着深厚的隐喻。

二、小说中的生态智慧

小说中,当人类面对生死抉择时,各类角色因不同信仰而间接导致地球人最终覆灭。但道家顺应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智慧却成为其中各群体的生存希望和信念。小说中提出的生态智慧可分为三点。

首先是神性平衡人性。安乐哲认为,天地通过两类间接的方式表达其意旨:一是凭借含蓄但具有破灭性的恶兆与灾异进行传达;二是借清晰并具有建设性的圣人、贤者或天师,他们被派遣到人世间教导人类[2]。而圣贤之所以能够成为受人敬仰的人格化的实体,是因为他们拥有教化和规范后代思想行为的能力。在小说中,除去老一辈的圣贤外,作者还创造了一个具有实体的“神”。这是一部分人类后代的“思维意识体”,其中所有人的思维不再孤立封闭,个人的独立人格将搁置一边,他们思维的凝结形成了人的异化。《淮南子·精神训》中提及:“圣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9]833。”因此,这个被异化了的人物形象也象征着对人性的束缚。

其次是天地养育人性。庄子把“天地”喻为万物之父母:“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5]641。”作者将“天地”养育万物的职责与人性融合,使人类担当起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所以,小说中的“父”、“母”普遍来说只是泛指,且泛指那些在人类后代和异星人类中,带领群体所向披靡、艰苦奋斗的英雄领袖。而他们也自我升华成为苍天之父和大地之母。

最后是整体性制衡个体性。老子尊重天地万物生存发展的自然本性,向来主张宇宙具有整体性以及有机性,只有维护生态环境的和谐,才有利于人类的长久发展。他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182”。宇宙诞生于混沌之中,而后衍生出万物,这是整个宇宙持续发展的终极规则。小说中多次提及人类的渺小与宇宙的广阔,不仅体现在人类逃离宇宙灾难这一点,还有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难以跳脱现有的生存维度等方面。

小说中将神性、人性还有宇宙整体等符号描绘为一个宏大的宇宙图景,利用道教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发展作了重要启示,即“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三、科幻视角下的灾难美学

末日灾难是科幻作品永恒的主题,其结果有可能导致人类整体的毁灭或地球文明的终结[4]。灾难主题的科幻小说通过灾难、抗争和救赎等符号叙事,在《天父地母》建构的科幻空间中,灾难引起世界性恐慌与人类抗争,各个群体尽其所能寻找生存的第三空间,这是他们生命的本能。通过运用这些基本符号,作品塑造出独特的科幻灾难审美视角。

王晋康借用了第三人称视角描写灾难。在小说中增加了人性描述,除去推动主线的角色和情节外,适当加入了对抗性的反面角色。灾难作为整部小说的背景,人的表现是审美重点。譬如人类不能拯救同伴的悲哀,或者人类后代相互残杀的惨痛事实,还有人类在面对灾难时无能为力的情绪等。所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重点剖析人性的善恶可能比宏大的灾难叙事更撼动人心。

而利用上帝视角俯瞰灾难图景时,人类的反抗必不可少。纵观科幻小说的写作观念,许多灾难文学注重群体的突然崛起,比如某一类杰出的群体成为最后赢家,灾难性结局得以挽回。例如杨皖玲认为,一些科幻作者擅长通过间离化和陌生化的表现手法,构建一个不同于现实经验社会的想象世界,并对一些重大问题做出探讨,对于现实社会做出独特的文学反映[7]。而在王晋康的本系列小说中,“人性与爱”是小说的重要内涵。他更加关注道教的生命观,因此在这部科幻作品中,他提出灾难不可控的可能性。道家历来讲求阴阳平衡,但同时也在告诫人类,人生来必须面对死亡。也就是说,人类的抗争并不是要完全规避或战胜灾难,而是基于顺应灾难的条件下,利用有效手段形成自我保护机制。

另外,作者在描摹科幻小说的灾难场景时,人类的自我救赎任重道远。在世界其他宗教中,“救赎”的意义通常显示在力求赎罪的主体中,比如个体意识的自我救赎等。但道家相信宇宙间万物平等,因此救赎是对所有生灵的超度。作者聚焦于人文伦理,着重论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这一主题涵盖了建筑、艺术、科技等领域。而异星人类后代的自我救赎也是叙事重点,如他们在发现自己残杀了祖先之后,对个体性格和群体文化做出了相应的改变。作者意在表明,尽管宇宙生态平衡被打破,但救赎也在悄然发生。

综上,小说中“天父地母”的隐喻形象化地表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方式:善待自然,遵从天道[6]。其建构的宇宙运行方式亦表明了众生平等的自然准则。“天父地母”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对人类的约束与管控。因此,“天父地母”的宇宙观与生态观是人类整体智慧的结晶,也是道家一直以来奉行的“道”。

参考文献:

[1]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M].李赋宁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2]安乐哲.道教与生态[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春秋)老子.道德经[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4]陈海琳.灾难·抗争·救赎:刘慈欣和王晋康的末日书写——以《三体》系列小说和《逃出母宇宙》为中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3(04):50-55.

[5]方丽青,吴伟根.道家“天父地母”隐喻及其生态智慧解读[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04):640-643.

[6]汤哲声.王晋康的科幻思维及“核心科幻”论——以《逃出母宇宙》为中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3(01):37-40.

[7]杨皖玲.论科幻小说的叙事主题和叙事策略[D].杭州:浙江大学,2017.

[8]張继禹.聆听自然 随道而动——简论道教生态智慧的现代价值[J].中国道教,2009,(06):7-10.

[9]百子全书:淮南鸿烈解[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石雪竹,女,山西长治人,利兹大学语言、文化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科幻
Burst Your Bubble
发现不明生物
未来科幻城
大宝小神探·神秘科幻城堡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李白诗歌悲剧意蕴探析及其走向
曹操游仙诗的形成及价值
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森田疗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关于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社会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