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9-10 07:22翟相林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教育

翟相林

摘要:德育是学生人格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环节。它在学生的道德、智力、身体、审美和劳动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青春期是生活中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决定道德品性的特殊时期。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事业的肩负者,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因此,做好对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既对自身有益,对他人也受益,对和谐发展也寄予希望。正确认识德育的重要性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教育;德育;青少年

一、青少年德育教育现状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目中无“人”,“无人的教育是怎样的?笼统地讲,是重事实而轻价值,重科学而轻人文,重书本而轻行动,重理性而轻情感,重控制而轻关怀”。 【1】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家庭和学校教育几乎统一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智育上,使许多人感到当今的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

从传统教育学的“无人”状况,杜威曾一针见血的指出,这种教育学根本没有考虑“没有考虑教育的本质”。【2】从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率的上升来看,越来越多的父母和老师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养成,使学生在未成年阶段,在最佳受教育年龄过早地经历生活的苦难,在自身遭受痛苦的同时,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伤害。可见,青少年德育的质量不仅影响个人的未来成长,而且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素质,以及国家整体文明的得失和连续性。“德育是一项关注人的灵魂的事业,道德的内容只有进入道德情感世界,才具有真正的意义。道德情感的发展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而健康的人格又是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基础。”【3】

我们的道德教育方法经常侧重于外部纪律,而忽视内部修养,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考虑个人个性和人的内在需求等因素,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的沟通和自我教育。我们所提出的主体教育管理观,是在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中促进人(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主体性发展的管理观。【4】学校品德教育具有塑造年轻人个性的历史使命。

二、学校生活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实质是对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的培养。“德育不等同于道德教育,而是育德的过程。这里的‘德’不单单指道德,而是包括一定社会(主要是国家)对人的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等品质的标准和要求。”【5】将良好的社会道德的种子深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用以调节行为并增强思想道德,使学生最终成为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人。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场所。道德教育应该贯穿始终,不留遗漏。在整体环境方面,整个校园应该表现出和谐,热情,开朗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美化布局。

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是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表明教育必须从人的最根本出发。而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点就是自由,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6】作为主体,人获得了主观性、自主性和自为性等本质特性。【7】因此,现代道德教育日益强调人的潜能发展,激发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

从根本上讲,“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 【8】我们应该认识到德育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说教;不应该过于凝重,过于规范,过于封闭;不应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德育应该是有血有肉的言行、情感、事实与现象,是可见的、可感知的做人的教育。《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关于儿童的一切行动,不论是由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关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9】我们中小学的座右铭经常是:诚信,求实,勤奋等。然而,日本中小学的座右铭通常是一句话:“坚持到底”、“不要为他人带来麻烦”,我们要求孩子追求真理,友善和美丽,这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脱节。道德教育是成就一个人的思想的工作,也是塑造一个人的灵魂的工作。培养学生学习成为人比学习更重要。

三、社会生活的德育教育

1972年,《学会生存》确定了一个指导教育发展方向的基本思想:“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不同的责任。”【10】《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又进一步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从根本上来说的人道主义的使命,又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尊重传统和文化多样性的内涵发展的真正需要。”【11】

未成年人的情绪不稳定,其行为较为随意。家长应及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自己做事”和“今日事今日毕”的良好习惯,树立自力更生和尊重老人的道德观。我们应该敢于放手,让学生感受到失败的痛苦,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满足他们对独立和自由成长的渴望。

在学校期间,他们正在接受共产主义的理想未来教育、崇高的人生观及其价值观,并且受到愉悦的道德情感的影响。因此,当学生接触或进入社会时,他们会深刻地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灌输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价值观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它看起来如此薄弱。爱因斯坦认为:“个人为人民最好的服务,是让他们去做某种提高思想境界的工作,并且由此间接地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12】因此,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不能再局限于学校的范围了。必须将其纳入大型社会系统。全社会必须重视,关爱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与教育合作并共同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模式,使新时代的道德教育成为可能。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德立校,育人为本”的观念,全面推进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金生鈜.教育学的合法性与价值关涉——对元教育学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04):8-16+26. [2][美]杜威.民主主文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1990.

[3] 刘大允,李倩茂.以人为本:现代德育的核心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06(02):76-77.

[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思想请参阅下列文献: 于述胜,于建福.中国传统教育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42、40;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第2版)[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95-199; 唐子畏,宋晓.人性与人际关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25.姜国柱,朱葵菊.中国人性论史[M].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221;张智.论儒家人性管理思想[D].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30.

[5]恩格斯.反杜林论[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德]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于稿[M] .北京:人民出版杜,1979.

[7]高清海.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 103.

[8][德]在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 .北京:三联书店.1994.

[9]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国际人权文件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2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青少年德育教育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