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中敦煌莫高窟的兴衰

2020-09-10 00:23曾红
客联 2020年8期
关键词:宗教莫高窟敦煌

曾红

【摘 要】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经过历代新建,如今已规模巨大,是世界佛教艺术罕有的文化宝藏。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不仅是东西方的贸易枢纽,也是多元文化交融荟萃下的艺术文化宝库。莫高窟的开凿、繁盛和衰落见证了中外一千多年不间断的经济文化交往。本文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来探索莫高窟在多种文化碰撞下跌宕起伏的前世今生。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宗教;艺术;经济

一、敦煌莫高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

自汉代中西交通畅通以来,敦煌以东可直抵中原的长安;敦煌以西,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可达古印度,古波斯直至地中海沿岸。汉武帝曾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本意是为了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后来随着汉夷经济文化交流逐渐频繁,丝绸之路应运而生。“敦煌”一词最早出现在张骞出使西域后给汉武帝的报告《史记 大宛列传》中,汉应劭解释敦煌为:敦,大也;煌,盛也。这足见当时敦煌地区的繁盛景象。关键的地理位置让它最早受到外来文化影响。

据研究表明,敦煌当时不仅是中外商人的落脚点,更成了漢王朝和西域大月式、唐居等39国使节的驿站。现在从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银币、宝石、香料、典籍大多都是西方的舶来品,可见当时西方文化已经开始源源不断的渗透到中原文化之中。

除了使节和商人之外,东来传教的僧人和西行求法的中国僧侣也络绎不绝。在莫高窟第332窟发现的唐代《李克让修莫高窟佛碑》记载了莫高窟最早建窟的缘由:“(前)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尝杖锡林野,行止此(沙鸣)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乐僔和尚被此情此景感动,留在莫高窟修建了第一个洞窟。这是莫高窟最早建窟的历史,后来东来西去的僧人见乐僔和尚建造的洞窟,感受到了神意,故又在附近相继凿窟。所以莫高窟不仅最先接收外来思想,也是外来宗教传入中国的最初落脚点。

二、莫高窟的繁盛

唐代经济繁盛,社会和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往来频繁,至此,莫高窟已经成为前往西域的必经之地。而唐代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极盛时期。据《法苑珠林》记载,当时有寺庙1985所,僧侣236399余人;造像110430躯;译经82部。可见佛教在唐代已经盛极一时。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提到“西出阳关无故人”,为什么出了阳关之后就没故人了,因为往南出莫高窟是石山,环境恶劣,少有人烟,所以送行辞行的人往往都是走到莫高窟就不再前行。外出的人定要托神灵保佑一路平安,事事如意,大多都会给神酬某物作为许愿。待到返乡的时候,小有成就的人就会献上抄写的经书或者在敦煌开凿一些小洞,而那种功成名就的大如意者便会造大洞,以还神愿。敦煌在当时是中外陆路交通必经之地,外出经商的人非常多,当然发洋财春风得意的人不少,这也是唐朝敦煌石室发展盛极一时的原因。由此可知,扩建敦煌石窟的除了僧人、使节之外,都是一些商人,为自己祈福还愿捐善款修建的。迄今,我们还能从莫高窟石壁上看到浩浩荡荡的西域商队。可见,当时经济上的往来促进了文化上的飞速发展。

敦煌壁画最有名的飞天形象,是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典型。飞天最早出自公元前2世纪的古印度的雕刻和壁画中。随着佛教的东传,这一形象经过沿路各国各地域的发展,才最终在敦煌安家落户。而在中国“飞天”一词最早出现在《洛阳珈蓝记》。书卷二《城东》记载:“石桥南道又景兴尼寺,亦阉官等所共立也。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飞天伎乐的具体形象到底是什么样,目前已没法看到,但是在古代中国“飞仙”似有两个系统,一是中国本土的,指羽人,是神仙家思想的产物。其二是印度传来的天人。从莫高窟石壁上可知,这种天人不再是纯粹的羽人形象而是羽人和飞天结合的产物。由此可知,这一形象也是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本土文化交相融合,既适应了中国当时社会需要,又反映了中印之间的文化往来。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外来文化经过地域的吸收发展从而形成了新的产物。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既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又在此基础上作出改变,突破传统,推陈出新,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产物。

三、莫高窟的衰落

敦煌的衰落始于明长城的修建,这项浩大的工程持续了近170年,直到公元1539年嘉峪关建成,至此,敦煌就被“关到”了嘉峪关之外,莫高窟主人们纷纷迁往关内居住,此后莫高窟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当时王道士留了下来,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这里清理洞窟积沙,某天在他为洞窟清理淤泥积沙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莫高窟的藏经洞。里面保存几个世纪以来珍贵的佛教经卷、文书、刺绣、绢画等5万余件文物。然而这一足以震惊世界的惊天大发现却没有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后来敦煌发现藏经洞的事不仅在民间传开了,还传到了外国人的耳中,西方探险家对莫高窟文物进行了疯狂的剥夺。他们从王道士手中用低价买走了一件又一件珍贵文物,然而面对这样的大肆掠夺中国官方竟毫不在意。后来掠夺者多次来到莫高窟盗走了满箱满箱的经卷,自此敦煌莫高窟走向没落。幸运的是流出的文物被世界各大博物馆珍藏,以至于如今一提到莫高窟就让人想到中国敦煌,这个曾经丝绸之路上的明珠,这个全人类绝无仅有的文化艺术宝库。

文化的传播从来都不是单方向输入的,而是相互之间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兼收并蓄,最终共同发展。所以文化交流作为人类永恒的主题,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当代都是有益于全人类共同进步的活动。特别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之后,丝绸之路上的很多国家都纷纷投入到这项伟大事业中来,与中方一道传承丝路精神,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

【参考文献】

[1]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2]姜亮夫.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3]郝春文.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历史研究.1998.(01):111-135.

[4]彭金章,王建军.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一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5]陈垣.元也里可温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猜你喜欢
宗教莫高窟敦煌
莫高窟的诞生(上)
探访莫高窟
作品二
人间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
敦煌画师,I服了YOU
敦煌 敦煌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莫高窟里看藻井
敦煌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