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对外文化的传播功能

2020-09-10 00:22王文静
客联 2020年8期
关键词:传播博物馆功能

王文静

【摘 要】“博物馆”除了典藏、陈列、征集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以外,还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建筑物,也是对外传播文化的社会公共机构,在文化传承功能上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博物馆便在我们的生活中正默默无声地扮演着传播大使角色,发挥大众传播者的作用,将无声地文化遗产变得生动有故事。

【关键词】博物馆;对外文化;传播;功能

一、前言

博物馆遍布世界各地,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代表,传播属于他们特有的历史文化故事。在中国,全国博物馆总数5354家,馆藏品总量达4000余万件,共举办展览2.6万多个,教育活动近26万次,总参观人数已达11.3亿人次,可谓是精神文化上的超级满足。在举办展览和教育活动时,也带动了各类文创产品的畅销,带动经济发展,达到双赢效果。因此博物馆在发挥文化传播功能上有着有着与生俱来的传统和优势。

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2009年,四川博物院新馆落成于成都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与杜甫草堂相邻,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目前拥有14个展厅,包含书画、陶瓷、青铜器、民族文物、工艺美术、藏传佛教、万佛寺石刻、张大千书画、汉代陶石艺术等10个常设展览,其陶瓷和青铜器最具巴蜀文化特点,加上其地理位置(天府之国)优势,四川博物院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兼具,担任着传播巴蜀文化、汉文化的重要角色。在人类正处于大众传播的时代下,博物馆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传播功能。C.R.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959)中提出大众传播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同时在“社会化功能”中强调了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文物旅行中的文化传播使节

2018年12月四川博物院带着蜀宝赴《神与人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之约来到了美丽的意大利。此次在那不勒斯赴约的还有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博物馆等七家重量级博物馆,共展出131件/套珍品,使观众无不为之叹为观止,尤其是青铜器文物。如四川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象首耳兽面纹铜罍(西周),出土于四川彭县竹瓦街,青铜酒器,直口,双耳,圈足。盔形盖饰兽面纹,两侧间为蛇纹。器身四面铸有立体象首耳,下腹部为一兽形鋬。自颈至足以扉棱将器体分为四组相同纹饰,肩上为一蟠龙,两边间以顾龙纹,腹部饰张口蜷身之夔纹,通体以云雷纹为地。主体突出,图案瑰丽繁缛,对称布置,再一次突出体现中国的对称美。在这一次的《神与人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展览中,四川省文物局局长王毅表示,此次展览不仅是东西方两大古老文明穿越时空的一次对话,也寄托了两地文博人增进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相互了解的历史使命,是四川和意大利两地文化交流新的里程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四川文物一直保持着“走出去”的节奏。大批馆藏文物高规格地“走出去”,它们携带着古蜀文明的基因,把彰显着浓郁地域特色的古老文明带到世界各地,参与全球文明对话,加强与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博物馆此次的意大利之行发挥了其独有的文化传承传播功能,使古蜀文化在意大利同地中海文化一起,碰撞出璀璨耀眼的火花。

2019年7月8日,为纪念中日文化交流协定签署40周年,在国家文物局、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支持下,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九州国立博物馆、日本放送协会(NHK)、日本放送协会促进会社(NHK PROMOTIONS)、朝日新闻社共同合作主办了“三国志展”。四川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王朝的中心地区,在三国的历史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四川博物院作为巴蜀文化传播交流的代表,提供了7件(套)东汉时期和代表巴蜀文化的珍贵文物,涉及到了陶俑、画像砖等多种类型文物,诉说着中国故事,以帮助观众全面地了解三国历史。如在“三国志展”中陈列的“车马过桥画像砖”,是汉代巴蜀地区独有的画像题材,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跳蹬河。从“车马过桥画像砖”可以看到,桥面上有一辆二马四维轺车从左至右前行,前有御者,后有尊者头冠武弁端坐,其后跟随一位侍从。木桥下四排桥柱,每排四柱,排列非常整齐,桥面起始处略有坡度,桥侧面设有围栏,可以说刻画是非常清晰了。汉代巴蜀,被誉为天府之国,由于地势原因,水系分布密集,河道纵横交错,桥梁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建筑形态,因此在巴蜀地区的桥梁营造技术就变得十分发达。因画像中的桥出现在墓葬中,所以有的人认为这是连通阴阳两界的奈何桥,跨过它,就步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在古代人的认知里,人要通往天界,到达极乐世界就要通过这些河流,河流是人间与天界的界线。所以,能够平稳地跨过这座桥便是墓主人及其家人的期盼。因此也成为了墓葬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题材。通过博物馆展示文物,讲解员讲解文物故事,博物馆担任传播文化的桥梁,发挥其对外文化传播功能,带着东汉及巴蜀文物,走出国门,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

2019年5月笔者有幸参加四川博物院举办的“琴·心——四川博物院院藏古琴展”,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驱车前往,奔赴这场古韵盛宴,亲身体验古代的文艺气息。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今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苏轼是宋代蜀琴名家之一,不但善抚琴,更著有《杂书琴事》来表达自己对古琴的研究心得,将琴意、琴境推到最高境界。在笔者上学期间,也曾选修过古琴课,学习了解到古琴饱含了中国古人对天文地理甚至是世界的认知。我们可以先从琴身整体来看,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体上部呈弧形凸起,下部扁平,分别象征天地,与古时的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因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琴身还有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都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在这次展览中,先是观众随讲解员参观馆藏古琴,了解古琴文化,再便是欣赏古琴大师演奏经典代表曲目——广陵散。也有许多的爱琴人士,穿着中国的传统汉服,演奏着自己喜爱的曲目,使外国朋友驻足欣赏,这无疑是传播中国琴文化和服饰文化最好的表现形式。在四川博物院举办的“琴·心——四川博物院院藏古琴展”这一过程中,体现出博物馆大众传播中的社会化功能——传播知识,发挥其对外文化传播功能,使更多的域外朋友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三、小结

在我国的传统博物馆学研究中,将博物馆基本功能分为收藏、研究和教育三个方面,发挥其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公众文化生活、保藏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等作用,充分体现博物馆的对外文化传播功能,让更多中国故事“走出去”。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金瑞国.博物馆之传播学研究[J].

[4]刘卫华.博物馆与文化的传递、传播[J].

[5]馬乐.民族博物馆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云南民族博物馆为例[D].

猜你喜欢
传播博物馆功能
数学的翻译功能
博物馆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我有特异功能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露天博物馆
功能关系面面观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