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点亮学生的热情

2020-09-10 03:53白俊兰刘彦方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演示实验初中化学

白俊兰 刘彦方

摘 要:实验对于教师“教”与学生“学”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运用得到,能够激活学生的未知欲,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化学课堂“活”起来.本文中,笔者就“溶液的酸碱性和pH”实验生成性教学进行了反思,提出针对性地实施措施,为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实验课堂提供借鉴.

关键词:演示实验;生成性教学;课堂反思;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0)14-0078-02

收稿日期:2020-02-15

作者简介:刘彦方(1984.3-),男,陕西省神木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从事初中化学教学研究.

现阶段,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化学实验的价值,却未能够充分地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性,构建高效率、高质量的化学课堂,甚至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那么,如何借助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成为了众多一线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下文中,笔者就“溶液的酸碱性和pH”实验生成性教学进行了反思,针对性地提出了生生互动、教师点拨以及自主实验三策略,点燃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为化学课堂注入了“生命力”.

一、生生互动提出问题,水到渠成地深入学习

日常实验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采用“满堂讲”的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未知欲望,更不利于顺其自然地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而基于生成性教学理念的实验课堂,采用了“生演生讲”的方式进行实验,通过生生互动,提出具有个性化、针对性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思考”的状态,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未知欲,使学生内心充满着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水到渠成地进行深入学习.“溶液的酸碱性和pH”生成性教学的片段如下:

【教学片断1】师 :有请今天的“化学小导师”***同学为我们讲解“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历程”.

生 :大家好,我为大家讲解“石蕊试剂”的发现历程.在300多年前,英国一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使用浓盐酸试剂时不小心将酸沫飞溅到一束紫罗兰的花瓣上,为了清洗掉这些酸沫,他将花用清水进行了浸泡……他从石蕊苔藓中提取了一种浸出液体,当它遇到酸,颜色会变成红色;当它遇到碱,颜色会变成蓝色.这就是最早的石蕊试液,也被称为指示剂.今天,我们所使用的各类指示剂如酚酞试纸、pH试纸,都是依照波义耳的发现原理研制而成的.大家请看.(在稀HCl溶液和NaOH溶液中分别滴入一滴石蕊溶液)

生1:那么到底是紫罗兰中花瓣中的哪种物质让盐酸颜色发生了改变呢?

生 :不是盐酸的颜色发生了变化,而是紫罗兰花瓣的颜色发生了变化.许多植物的提取液在遇到酸性溶液或者遇到碱性溶液都有可能发生颜色的变化.

生2:pH试纸是否含有紫罗兰花瓣提取液呢?怎样制作呢?

生 :波义耳曾用紫罗兰花瓣的提取液把纸浸透,随后将纸烘干制作成纸片,检测时只需将纸片放入被检测的溶液中,就可以观察纸片颜色的变化继而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这种制作方法和简易的pH试纸制作方法大体相同,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做个小实验.

二、教师适时针对点拨,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的教学理念,其宗旨就是促进每位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基于生成性教学理念的实验课堂上,教师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扮演好“点拨者”这一角色,为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保驾护航.“生讲”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使当先不能够给予准确答案,甚至无力回答的情况,此时,教师就要给予适时点拨,使学生犹如醍醐灌顶,寻求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准确答案.如,在“溶液的酸碱性和pH”课堂上,学生提出“失去氢和得到氢的颜色如果相同的,那么如何判定溶液酸碱性呢?”这一问题时,讲述学生的脸上呈现了“疑惑”、“欲言又止”的表情,而笔者捕捉到了学生的“求救”信息,给予了适时点拨,使学生寻求到了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探索的路径.具体教学片断如下:

【教学片断2】生 :许多植物的提取液都能制作“酸碱指示剂”,例如紫罗兰提取液、紫甘蓝提取液、黑枸杞提取液等.

生3:石蕊试剂遇上酸溶液结合氢生成红色物质,致使溶液变红,遇上碱溶液失去氢生成蓝色物质,致使溶液变蓝.如果某种试剂失去氢和得到氢的颜色是相同的,那怎样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呢?

生 :这点我不是很清楚.(求助的目光看向老师)

师:这个问题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告诉大家答案呢?

(学生沉默)

师:不知道也没有关系.我们先来进行实验,有请做过这个实验的同学带上自己的植物为大家进行实验演示.同学们请注意看,他们所带来的植物在酸溶液和碱溶液中的颜色是什么颜色的?是否发生了变化?

三、学生自行实验比较,发现指示剂选择条件

在遇到实验探究路上的“拦路石”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并能够通过比较获取答案.如学生3所提出的“如果某种试剂失去氢和得到氢的颜色是相同的,那怎样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呢?”这一问题,其本质上是学生对“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能作酸碱指示剂”的质疑.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行实验比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学生实验的主动性,通过“生生互动”的实验方式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共同思考,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理清思绪,发现指示剂的选择条件,搬走实验探究路上的“拦路石”.具体教学片断如下:

(学生演示制作步骤、讲解)

生4:……将黑枸杞提取液滴在点点滴板A、B两点上,在A液滴中加入白醋、B液滴中加入肥皂水溶液.让我们一起观察实验现象.

生 :A液滴变红了,B液滴变蓝了.

师 :同学们对实验步骤都清楚了吗?如果没有疑问可以开始自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实验)

生5:我用的是紫甘蓝提取液,它遇酸变红,遇碱变成黄绿色.

生6:我用的也是紫甘蓝提取液,它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生7:我用的是胡萝卜提取液,不管遇酸还是遇碱都没有明显的颜色变化.

生8:我用的是莴笋叶提取液,颜色好像也没有明显的变化.

师:同样是紫甘蓝提取液,为什么学生5和学生6的实验结果会有差别呢?原来是因为紫甘蓝的颜色会根据pH的不同发生多次变色,它的变色范围很广.而胡萝卜提取液会变色,但是肉眼不一定能识别,莴笋叶的提取液没有发生变色现象.通过这些,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生:不是每种植物在pH变化的情况下都会变色的.

生 :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可以作酸碱指示剂的.

师(追问)你认为什么样的植物汁适合作指示剂?

生 :酸碱指示剂只有部分变色明显的植物提取液才可以作.

综上所述,实验生成性教学,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动”起来,能够促使学生的化学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值得注意的就是,要切实贯彻“以生为本”理念,使班级学生始终处于主体位置上,才能够促使学生“动”起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最终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實验课堂.

参考文献:

[1]吴燕.以情境为依托打造知识建构型化学课堂——以“基础实验7溶液的酸碱性”教学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8(06):28-29,34.

[责任编辑:季春阳]

猜你喜欢
生成性教学演示实验初中化学
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生成性教学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与运用
生成性教学视角下健美操教学的影响
探究“蓝瓶子”实验最佳的课堂演示反应条件
化学实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