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赤壁诗文中的儒释道思想

2020-09-10 07:22周霞
学生学习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念奴娇苏轼

周霞

【摘要】宋代是一個缔造“百科全书”式人才的时代,而苏轼无疑是这时期“百科式”人才中最为璀璨的一位。苏轼集政治才能、学术造诣和文学修养于一身,兼具官僚、学者和文士三种身份。苏轼的一生陷于政争,因才名噪,也因才祸起。在起起伏伏的宦海人生中,苏轼对生活和人世的态度有了自我的反思。黄州是苏轼的人生转折的关键点。本文将通过分析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赤壁诗文中重点篇目:《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浅析其精神世界中的儒释道思想。

【关键词】苏轼;《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儒释道思想

苏轼一生因才名噪,也因才祸起。在神宗元丰二年六月,一个御史把苏东坡谢恩表中的四句挑出来,说他蔑视朝廷而弹劾他。苏的政敌继而群起攻之。苏东坡于七月二十八日由官家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皇家监狱。新党们非要置苏东坡于死地,苏东坡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苏东坡最后侥幸逃了一劫,出狱后被贬黄州。黄州是苏轼人生转折的关键点,人到中年的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他的思想和心境有了新的变化。

1儒家的底色,忠君、赤诚、爱民之心

苏轼在黄州的时候,他其实对朝廷还寄托了很大的希望,希望被重新召回去,那个时候他正值壮年,所以还会有“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这样的感慨。他在黄州的时候,还曾评价杜甫为古今诗人之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他对杜甫的评价,其实也说明当时苏轼是非常提倡“忠”的,忠于朝廷,忠于皇帝。这是一个自小接受儒学教育的士人底色。正是儒家的底色让苏东坡终究不能彻底逍遥于世外。

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前赤壁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羽化而登仙。”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清风朗月,宛如仙境,在如此美景中,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然而在第二段,笔锋一转,由乐转悲,“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乐中之悲,其实是浸润在苏轼心中的悲凉,从一个前途无限光明,富有宰相之才的苏东坡,转而沦为阶下囚,被贬至黄州这个长江边上的穷苦小镇,心中难免有心理落差。美人而不得暗示了苏轼内心对不被重用,不得志的一种哀诉。纵使友人相随,美景相伴,也难抹去内心的失意。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也同样抒发了作者功业未成身先老的失意之情。

儒家之底色让苏东坡,不论处于什么职位,他都乐于做一些服务于当地、有意义的事情。被贬黄州期间,苏轼渐渐融入当地生活,由于情势所迫,他也一变为农夫,一变为隐士,有时与僧人一同吃饭,有时与友探胜寻幽,悠然自得。此刻的他是一位诗人、词人,亦是农夫、隐士。他欣赏陶渊明的躬耕生活,他从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在这里,苏东坡解决了内心的矛盾:功业不等于仕宦,我是可以回到民间的,不管什么地方,都可以帮老百姓办实事。

苏轼曾经自嘲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虽是自嘲,但诗中的“功业”却也是实实在在的。在黄州生活期间,在听闻岳州、鄂州一代“溺婴”的恶俗后,顿感心痛,他很快给好友、鄂州知州朱寿昌写信,希望他用官府力量改变这一恶习。后来得知黄州也有此恶习,苏轼便召集一批热心的朋友,成立一个叫育儿会的民间组织,募捐筹款,以救济困难家庭。诸如此类,苏轼还有许许多多,不在其位而谋其政的为民办实事的实例,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言而总之,在漫漫贬谪之途中,苏轼的底色还是一位儒者,他始终关心国家,心系民生。

2释与道,失意时的精神寄托

苏轼每被贬一次,他对人生的理解便更深入了一层。在黄州时,他开始大量阅读佛教和老庄的书,而且喜欢和僧人交往。他的文风也就开始有所转变,变得更加汪洋恣意、纵横驰骋。

《前赤壁赋》中,第三段写客的回答,表现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客的回答,其实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所谓的繁华一时,最终在历史滚滚长河中,都已不能寻其踪迹,而人又何苦苦苦追求所谓功名立世。《念奴娇》词不也说“人生如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惘。而佛禅对于苏轼而言是一种排忧解难的精神良药。

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其实亦是宽解自己。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自有一种老庄的清净无为的思想。

苏轼在佛庄思想中,在无常的宦海浮沉中,寻得了内心的解脱和平衡。当一个人无法掌控外物,他可以像内寻求,苏轼深入宦海便身不由己,几经贬谪,他已然在人生逆境中寻得了一种快乐自足之道。

3结语

苏轼坎坷传奇的人生经历,他的超人的才华,复杂的思想人格魅力,古今再无二人。随着一次次被贬谪,他对佛禅,对老庄的研究更为深入,可以说后期,佛庄的思想已深入其骨髓,成了他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但不可否认的是,苏东坡精神底色依旧是儒者,他修佛,却也从未真正皈依佛门,他崇道,却又不能像交往的道人那样,云游四方,过着完全隐于江湖的生活。他的一生终究羁绊于宦海。他的思想看似矛盾,却又十分和谐,儒释道思想在他身上呈现出一种融合互补的景象。苏东坡称得上是文化典范,也是自古文人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不仅因其博学多才,而且因独特的思想人格魅力,他的真实,出世和入世不再矛盾,入世为国为民,建立功业,出世则逍遥自得,自娱自乐。

参考文献

[1] 林语堂,《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06

[2]沈宗元,《东坡轶事》,商务

[3]李一冰,《苏东坡新传》,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5

[4]蒋勋,《蒋勋说宋词》,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第二版

猜你喜欢
念奴娇苏轼
苏轼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新解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念奴娇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探究
从《念奴娇》与《雨霖铃》中看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别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