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困生的思维能力

2020-09-10 07:22代小兰
学生学习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困生思维小学数学

代小兰

【摘要】在数学文化视域下,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提上日程,这正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的思维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更加灵动,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而学困生又是教师关注的重点群体。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研究视角,针对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困生的思维能力,提出点滴建议。

【关键词】学困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师讲生听,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旁听者。而这种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惰性和依赖性,逐渐磨灭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严重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新的教学改革形势下,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方法,给学生自由空间,放飞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思维灵动的条件和机会,尤其是针对学困生。那么如何让学困生的思维灵动起来呢?筆者在多年 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对培养学困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1走进学困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困生”顾名思义是“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的简称 ,是指那些对学习没兴趣,基础比较差,失去学习信心,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有明显缺陷的学生。有的学生在课堂中总是被动接受知识,很多学生懒于思考,遇到了问题也不愿提问,久而久之问题累积过多就会造成学习成绩差,丧失学习兴趣,恶性循环之后逐渐成为学困生。学困生越抵触数学,越不认真思考,思维越呆滞,学习成绩就越来越差。 而新课改要求,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基于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特别关爱学困生,主动走进学困生,与学困生构建起良好的交流互动关系,使学困生克服对老师的畏惧,敢于提出心中的疑惑。最终使他们的思维灵动起来,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制力差,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较差,一般在老师的监管下能好好地学习,但课后却草草地完成作业。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多了解学困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鼓励孩子,有效指导孩子学习,不在孩子身上贴“学困生”的标签,要让孩子知道在家长与老师的共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培养灵动思维,提高学习成绩的。

2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帮助学困生“解困”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基础,将激发学生的灵动思维作为切入点,让这部分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走进数学、感知数学、喜欢数学,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很多人以为学困生的智力有问题,不排除个别同学的智商不高,但是绝大多数学生是因为思维不够灵活导致。针对这种情况,不是给学生施压就可以解决的,相反,你给学生施加的压力越大,情绪越紧张,越难以发挥他的思维能力。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如何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灵动起来是关键。小学生“直觉”比较发达,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等实践活动点播、引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打开学生的思路。

例如,学习长度单位时,笔者让学生动手量铅笔,橡皮擦、书桌、黑板、教室的长度,对长度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为练习估算打下基础。另外通过摆学具,让学生用眼睛看,用手去摸去摆,用心去感受。这样对数字和图形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动性,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图形学具——角,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让学生通过制作了解各种图形的特点,对认识图形,为日后求各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都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2课堂导入灵活多样,激发学生思维

上课之前,教师都会精心备课,备考纲,备教材,备学生。为了能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思路更开阔,思维更活跃,我每节课都是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有意创设情境,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思考,把学生带入到有趣的教学王国中。在实际教学中,导入的形式不拘一格,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喜好、年龄特征来选择,好的导入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复习导入,谈话导入,游戏导入,故事导入,儿歌导入,直观演示等。这些导入方法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我教学12减几时,用谈话导入和情境导入:孩子们,你们喜欢什么动物呢?知道代老师喜欢什么动物吗?(猴子)今天代老师带孩子们去动物园看猴子,然后参加聚会,你们想去吗?(想)只要孩子们顺利通过关卡,就可以去了。这种激趣导入,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学习欲望。在二年级上册,我教学表内除法分一分时,采用故事导入:猴妈妈给三只小猴子带回来6个桃,猴大抢到3个,猴二抢到2个,而猴三却只抢到了1个,请问故事里小猴子们的做法公平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分?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有较好的课堂效果。

2.3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很有趣 ,而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很枯燥,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只有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性,才能培养学生的灵动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课堂,乐于回答问题。灵动的思维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局限于死记硬背相关的定义、定理、公式等,提问时不能生搬硬套,应该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排队问题和植树问题时,我总是通过画图,举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更直观,更容易掌握。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我们在教室里开展购物活动,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切身体验人民币的实际运用。在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我用到“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的游戏,孩子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3举一反三,激发学生思维灵动

低段的小学生思维较单纯,缺少变通能力。对于学困生而言,知识理解慢,应用更慢。整个思维活动没有很好地连贯起来,思维处于休眠状态。那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根本上讲,就应该先让思维警醒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注意练习题的设计。不仅仅是灵活多样,同时还要有不同层次、不同梯度的练习题,让学困生也有成就感。同一个考点,至少出三个同类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练习,当堂掌握。从学到知识到合理运用,到巩固形成自己的知识,再内化成智慧,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相信学困生也就不“困”了。

例如,在学习剪和据的问题,先举例,画图,让学生明白剪的次数和段数的关系,然后多出几个类似的题型,可以求次数,段数或者总长度,灵活多样,让学生反复练习,巩固掌握。学习乘法之后,看图列算式,也要从多方面考虑,用乘加,乘减,还是分步计算,不局限于一种方法,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

总之,学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只有重点关注这些学生,并通过各种方法培养他们灵动的数学思维,才能真正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抓住有利机会,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困生深入思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让学困生的思维真正地灵动起来。

参考文献

[1]李玉平.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考试周刊,2011(75)

[2]苏洁.浅析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4(1)

[3]杨莉亚.沟通心灵,激发兴趣: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J].成才之路,2013(36)

[4] 王玉霞.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J]. 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5(12)

[5] 陈幼儿.让学困生的思维灵动起来[J]. 新课程·上旬,2018(11)

猜你喜欢
学困生思维小学数学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