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音乐欣赏课堂构建

2020-09-10 07:22周雨梅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0年42期
关键词:学生观音乐欣赏核心素养

摘要:在当前时代“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之下,音乐欣赏课堂作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以及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年提高。同时,随着学术界对“核心素养”与“教学”融合的研究日渐加深,学科教学这一板块的教学挑战难度也显著提升。基于此,笔者在教育学原理“学生观”理论的指导之下结合教育实习期间的教学经验对音乐欣赏课堂的构建进行了探究学习。在本论文中主要分三个部分阐述:一、理论内涵;二、:音乐学科课程核心;三、音乐学科的课程实践。

关键词:学生观;核心素养;音乐欣赏

一、理论内涵

1、核心素养

张华教授在2016年于《全球教育展望》中发表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文中写到:“核心素养”是适应信息时代对人的自我实现、工作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新挑战而诞生的概念,是人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需要恰当处理素养与知识、素养与情境、素养与表现、核心素养与基本技能之关系。“核心素养观”是我国当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主要指向于构建我国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1]

核心素养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欧盟委员会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而提出的,二者对“核心素养”定义的总名称分别为“为了新千年学习者的21世纪技能和素养” ( 21stcentury skills and competences for new millennium learners) ,以及“为了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 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二者均旨在应对21世纪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挑战。

2、音乐核心素养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和过程后形成的具有音乐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2]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是“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后,音乐学科就如何达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回应。在该文件中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确定为三个主要方面:“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3、学科教学目标的转变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受前苏联教育影响,尤其以凯洛夫《教育学》为代表,强调“以系统的科学的知识武装学生头脑”,音乐学科教学也一直以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即“双基”阶段;而后“三维目标”的提出,逐渐淡化知识技能,转而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即更加强调音乐课程的实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最后,是随着2017年《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修订而确立的课程核心思想“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即,为学生终身学习以及可持续发展奠定素养基础,使学生获得面对未来社会生活挑战、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4、教育视野中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对教育场景中的学生的认识,是对“人”的研究在教育场景中的具体化。[3]学生观的内容及其更新过程可以给教师很多的启示,在学生观的重建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成长的可能性、主动性、具体性、综合性以及复杂性。

学生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尊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在根据教学大纲以及教材内容教学的同时做好学情分析,充分了解教材及其可挖掘的深层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课堂教学内容。

二、音乐学科课程教学核心

1、突出音乐主体,关注学科综合

随着“审美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地位的提高,音乐学科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也在逐年上升,但部分农村及偏远地区学校依然存在占用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进行文化课教学,音乐课堂在这部分学校仍然处于似有似无的课程阶段,对音乐课程的内容更是全无要求。

音乐课堂作为学校教育中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引导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体会乐曲中乐句乐段及音符变化,引起自己情感共鸣的過程,而音乐欣赏课作为音乐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模块,更是学校审美教育中不可或缺也是音乐课程模块中最重要的审美传播途径因此,音乐欣赏课堂的课程内容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资利萍教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科核心素养产生的背景、释义分析及其课程实施》一文中提到:“学科的定位和特色是通过各自的强项和独特性凸显出来的,不是为了迎合核心素养的要求变成面面俱到的大杂烩,而是要提炼和研究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厘清学科核心素养,清晰地界定和描述本学科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体现本学科对学生成长的独特贡献。”[2]也就是说,在音乐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音乐的主体性,关注音乐本身,而不是将核心素养的要求笼统地搬到课程教学中来,让音乐课程失去了它本来地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也即课前做好学情分析,做到分析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以及学生当前心理发展阶段等。

在以往的研究论述以及一些教师的教学课例当中,笔者发现“音乐教师”这一群体,在音乐欣赏教学这一模块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例如,采用视频、图像等方式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采用律动、舞蹈等方式促进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等等。但不难发现这些教学策略的创新都坚持着一个原则——即始终以“音乐”为主体,而不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丢失了自己变成“舞蹈课”、“影视赏析课”等等。

2、以听觉为主导,审美为核心

审美教育在学校教育地位的提高,主要体现在“音、体、美”课堂在学校地位的提高。同时伴随着教育改革大潮的推动作用,各类教育工作者对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索与钻研,对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进行了进一步的革新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音乐教学的方式与手段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音乐欣赏方式也从以往的单一“听觉”作用变得更加的多样化,较为常见的有运用“图片”“视频”等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主题的印象,以达到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

这种以视觉刺激辅助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方式主要体现于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设备,将音乐形象与内容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本身听觉作用的同时,运用图片、画面、视频等方式对学生加以视觉刺激,帮助学生创建一个更加良好的音乐鉴赏氛围。

当然,在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音乐中听觉作用与画面性、具象性的视觉作用结合既是音乐欣赏活动的主动革新,也是社会发展大环境下的必然结果。随着电影、电视等等画面性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视觉”作用在现代社会中的热度与地位也是只增不减。“视觉”类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可否认的给社会各界带来了积极作用,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也不例外。“视觉”媒体与音乐欣赏活动的结合,有效的将“音乐”这一抽象艺术“具象化”,帮助听众更好的理解音乐形象,是一场迎合人们精神需求的音乐欣赏革新。

三、音乐学科的课程实践

1、对教学内容更深层次的挖掘

艺术源于生活,是艺术家根据客观世界进行主观改造的产物。不管是音乐、舞蹈、美术作品还是其他的艺术形式,只要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就蕴含着其创造者的思想以及想要表达的情绪与情感。例如,维也纳古典主义代表音乐家贝多芬先生的九部交响乐作品,其中著名的《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以及第一部加入人声合唱声部的《第九(合唱)交响曲》,虽然没有描绘具体的音乐形象,但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作曲家的个人情感,或歌颂英勇的战斗英雄或描绘幽美恬静的田园生活,总之每一部作品都有其鲜明的主题。因此,提升音乐鉴赏能力就要具备提炼音乐主题与形象、把握好乐曲情绪的能力。在课堂開始时适时采用具备联觉的教学方法——如音乐小游戏、音视频导入以及律动等等导入课堂,为学生对乐曲情绪的理解以及乐曲形象的塑造做铺垫,使得课堂后续内容进行得更加高效自然。

2、关于有效教学策略的建议

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音乐鉴赏能力,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与意象,了解音乐及其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与音乐特色,感受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差异与魅力。

在音乐教学过程进行中,可以适当加入除听觉外的其他感官共同感受音乐语言,有意引导学生激发自身的音乐联觉能力,适当运用“动听”“视听”“意象”联觉等,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添上精彩的一笔。除此之外,还可以适当加入地区介绍、当地特色风俗、特色节日等的探讨,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差异性,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自信。在已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充分挖掘其价值与内涵,调动学生感官的联合运用,营造出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论核心素养的内涵》.张华.(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4期.

[2]《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学科核心素养产生的背景、释义分析及其课程实施》.资利萍.《中国音乐》2018年5月.

[3]《教育学原理》.叶澜杨小微.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推荐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7.

作者简介:周雨梅(1999.01.12-),女,籍贯:湖南浏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音乐)。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0)

猜你喜欢
学生观音乐欣赏核心素养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
外籍教师课堂典型用语及其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措施背后折射出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孔子学生观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启示
《外国小说欣赏》的写作价值研究
关于解决大学生上课玩手机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