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的新时代涵解

2020-09-10 07:22艾红梅韩莉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基本原则

艾红梅 韩莉

摘 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文明是绵绵不息的历史淬炼,是灿若星辰的思想宝库。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建构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奔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批判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对其进行全面性和创造性的转化,以适应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并体现其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巨大价值,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和谐、安乐的生活,形成向真、向美、向善的力量。本文阐述了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探讨转化的基本原则,如批判与继承统一、面向人民大众等,分析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的新时代价值,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助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基本原则;新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4-0003-02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华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的创造性转化”(JJKH2018053752)

道德不仅是一种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而且是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软实力。在多元文化冲突碰撞的时代,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受到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冲击,道德建设也呈现出价值取向混乱、信念标准扭曲等弊病。因此必须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出发,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品德的向往,使中华传统美德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前行的力量源泉。

一、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道德规范体系,既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社会美德,也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修身美德。在文明的演进中,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关系和谐的纽带。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优良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经过历史的扬弃和时代的批判,至今仍然具有不被时光消褪的光芒。但是,时代在进步,形势在变化,中华传统道德体系庞杂繁复、良莠不齐,需要在时代洪流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比如“孝”是中华传统美德,而像晋代郭巨那样“为母埋儿”的“愚孝”在封建社会是被统治阶级大肆宣扬的束缚民众的镣铐,在新时代则是要果断抛弃的糟粕。因此,唯有中华民族道德体系中的精华部分,才能转化为滋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沃土。中华传统美德是现代社会与时俱进的文化基因,它的相对滞后性与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超越性之间的矛盾是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的内在基础,也是道德发展规律的必然体现。因而,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是在保证传统美德赓续传承的基础上,经过时代理性筛选,不但要满足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还要取得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

二、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从原则高度上提出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立场。凡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绝不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1]。这个形象的比喻,向人们清晰地讲述了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的思路,阐明了传统道德体系再创造、生活化的一般规律,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传统美德批判与继承的辩证统一态度。

(一)批判与继承统一的原则

批判中有继承。批判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在科学分析的前提下,进行道德价值的勘验甄别。如“孝”,当今表达孝心不必像“彩衣娱亲”般迂腐,但是孝亲友悌的精神是应该弘扬的。勤奋,今天也无需“凿壁借光”般艰苦,但那种发奋刻苦的精神是值得传颂的。在现代社会,经过批判的传统美德,可以有力推动人们之间的和谐互助,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比如,“讲诚信”对于经济社会的调节功能、保障功能和维护功能,“讲公正”对于现代人们行为的指导功能、矫治功能等。这些美德的嵌入与内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正向的作用。

继承中有批判。继承不是全盘接受,而要时移世易,對传统美德进行时代界定。为传统美德赋予新时代的内容和定义,使其得到大众认同,形成人民群众积极靠拢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尊重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2]。总而言之,传统道德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会丧失时代价值,失却了导人向善的功能,没有传承的必要;而那些通过时代整合与历史扬弃,仍然具有时代价值的优良道德传统,应当弘扬光大,形成符合现时代要求的道德价值。

(二)面向人民大众的原则

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它的实践对象是历经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民众。因此其创造性转化必须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得以大幅提升的现实状况出发,才不会变成“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简而言之,就是三个面向,即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向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愿望。唯有如此,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才能切中时弊,矫偏纠正,并得到可持续发展。中华传统美德只有对接人民群众,点点滴滴融入民众微言微行的生活中,才能形成有效的自我进步机制,进而自觉构建全民性的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机制。

(三)博采众长原则

中华传统美德是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冲撞中形成的,是多元文化积极碰撞的结果。如同南宋朱熹《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思辨之问。一种文明得以发展进步的进程表明,多样文化发生交流和冲突后,可以积极地融合保证文化持续的生命力,文化的兼容并蓄是文明进步的标志,是文化飞跃的一般规律。只有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吸收养分,才能推动自身繁荣发展,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如此。只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才能如同参天大树“浴膏泽而秀于林”,彰显文化的软实力。

三、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的新时代价值

(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增强文化自信,是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需求。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身的普遍性、独特性、深度及广度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气。如勤俭节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4]。再如诚实守信,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外国友人讲过,巴基斯坦认为“诚信比财富更有用”,中国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两国传统文化理念契合相通[5]。可见,在经济化全球化的时代,通过中华传统美德在世界范围内的共通共用及价值力量的展示,才能够提升我国在全球的国际地位与威信,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二)助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入学习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个人生活和行为。2014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生活中处处有价值观,我们需要把自身从家庭、长辈那里继承来的优秀传统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起来,从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角度考虑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价值判断。这表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根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涅槃再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中华传统美德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更为贴近大众、贴近风俗、贴近生活,让民众更易理解、更易感知、更易领悟、更易恪遵的行为准则,进而提高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化内涵。

(三)推力国家经济稳定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市场资源配置的“公平、自由、效益、竞争”为特点,兼顾秩序和规则的公平经济。但由于自身机制的无序性、自发性、趋利性也引发了诸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种种不良现象,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恰似辨证施治的治本良剂。弘扬整体意识与仁爱精神的优良品质,有助于消弭极端个人主义;宣扬“先义后利,见利思义”的价值标准,有助于抵制拜金风气;奉行 “勤勉节约”的生态准则,有助于摒弃享乐奢靡的生活方式;传承“诚实守信”的纯美操守,有助于推动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离不开中华传统美德的引导、凝聚、调节与评判的功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可以服务并助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效发展,使其成为公平经济、诚信经济、道德经济。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人民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EB/OL].[2019-01-27].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127/c419242-30591776. html.

[3]中国新闻网.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6-07-01].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7-01/7924310.shtml.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新华网.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EB/OL].[2015-04-21] http://www. xinhuanet.com/world/2015-04/21/c_1115044392.htm.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基本原则
探究以现代法治精神推动行政诉讼法修改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关于创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基本原则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扬弃·创新
如何推动企业文化的实施落地
中华美学精神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