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目标及当代意蕴

2020-09-10 07:22闫亚男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

闫亚男

摘 要: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内容丰富且意义深刻。本文探讨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形成的背景、来源,经过把自然共同体作为共同体思想的开端、抽象的或虚幻的共同体、最后达到真正共同体的三阶段转变阐述其内涵,分析价值目标及当代意蕴。马克思认为社会只有进入共产主义,人才能实现自由且全面的发展。当前,要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应该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一个方向本位。

关键词: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价值目标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4-0037-02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形成经历了巨大的社会现实冲击,英国工业革命、法国政治革命、社会化大生产等矛盾爆发,使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更加尖锐,资本主义和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马克思丰厚的文化底蕴、家庭的传统教育和希腊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有着巨大关联。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背景

十九世纪初期,英、法、德建立起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必然会出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此来支撑社会发展,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优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工业革命的出现,再加上先进的技术水平,使人们看到了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劳动生产率获得了极大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新突破。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产生了相应改变,寻求不同利益的阶级层次也区分开来。资本家在利益驱使下,无情压榨工人的劳动力。沦为廉价劳动力的小资产阶级深受打击,社会其他阶级都遭受到了资本阶级的压制。工人的生活水平每况愈下,基本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阶级矛盾由此开来,工人为改变这种民不聊生的现状,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进行了英勇反抗。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是最好的证明,新的社会阶层——无产阶级出现在了历史长河中。工人阶级逐渐觉醒并且看到了社会主义的曙光,作为一个联合体站到了社会发展的前沿。

(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来源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城邦共同体”是共同体思想的开端。它的出现大大改变了当时二元对立模式的状况,是对当时二元对立模式的批判,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对这种模式进行了重构。马克思曾高度评价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的开篇提到,所有城邦都是某种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这种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1]。即城邦共同体的出现是优于家庭和个体存在的,体现着一种社会本能。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深受传统习惯的影响。马克思的好友海涅实现了自我意识上的突破,把新教作为信仰。而他的另一个朋友赫斯是一个无神论者,赫斯坦然承认自己的信仰,不受任何其他思想的影响。他们的信仰是根深蒂固的,伴随着生命的始终。马克思深受海涅和赫斯的影响,特有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这种自我意识以无形的方式存在着,影响着马克思的成长。这是一种信仰的延续,生活传统的继承。这种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以至于其目标始终如一,从未改变过。

二、价值目标——从“自然共同体”到“真正的共同体”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纽带的形式把共同体思想与其联系起来,他所追求的是表现人的意志的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可以分成“自然共同体”“抽象的或虚幻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发展的过程,目的是达到马克思所提及的共产主义。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1.自然共同体

家庭和扩大成为部落的家庭或通过家庭之间互相通婚(而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2]。一方面,人类自身生存的联合,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另一方面,土地作为一种物质基础而存在,是人们生活和定居下来的地方,又为人们提供劳动材料。血缘和土地就构成了自然共同体的基本条件,这一共同体是在物质财富极其低下的状况下产生的,伴随着个体为满足自身的温饱问题而与其他个体组成的联合。

2.抽象的或虚幻的共同体

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2]。政治共同体是从国家角度出发阐述共同体思想,马克思认为这是用虚幻的外表来蒙蔽其他阶级,以寻求统治阶级自身利益。虚幻的共同体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并且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这是一种具有资本主义社会性质的政治共同体。资产阶级只认可这种政治共同体,其他的共同体根本不存在,这完全是利己主义的表现。对工人阶级来说这就是一种虚幻的形式,是与现实相违背的状态,只是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工人阶级民不聊生的生活状态充分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这是部分阶级作为一种整体而被资产阶级掠夺国家发展成果的现实状况。

3.真正的共同体

马克思在谈到共同体思想时认为,从单个现实的个人观点出发,是因为那个脱离了个人就引起个人反抗的共同体,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的本质[2]。在这里人的本质站在较高的位置上,这是马克思对此问题做出的明确阐释。在此基础上他又对真正的共同体作了科学阐释,指出真正的共同体是一种经济状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对这一经济状态最深刻的阐释,并且这种经济状态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马克思近一步指出真正共同体是一个联合体,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基础,可以说这种形式的联合体是社会真正共同体的终极追求。

(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目标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处于社会中的人,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具有先导性,掌握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以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这一个基本的观点出发。人的自由和发展成为社会的中心问题,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把人的地位放在首位的。

只有在共同體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2]。由此可以得出,人们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完全展现个性与自由,这是共产主义社会人所共有的特征。共产主义社会为个人的自由发展打下了充足基础,人与社会融为一体,在社会中进行生产劳动,长期的物质财富的积累是实现人真正价值的基础。

马克思追求的真正共同体的目标就是共产主义,人们具有高度一致的思想目标,社会和谐发展。高度契合的共产主义,独特之处就是与旧有的生产关系割裂。这种割裂不是强制性的,是人们自发进行。为了实现这个真正的共同体,必须把私有制瓦解,把国家消亡。

三、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意蕴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正确地把握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基于社会发展存在的种种问题,从中国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综合各方面考虑,以人为主体,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全球化的又一次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最直接的理论源,站在了全人类的角度,主体是社会中的人。这也体现了马克思对人学思想的追问,其思想是对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大突破。社会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部分出现了问题都不利于社会发展,只有把人类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出发做出的判断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科学性等特点,符合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这一理念是对社会问题回答的最强音。一种思想是具有否可持续发展性,应该从实际出发,考察是否符合人们的共同愿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科学的部分,是对共同体思想的新发展。中国再一次站在世界的舞台,发表了推进整个社会发展的新见解。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德]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小老鼠马克思下动物园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和马克思差多远?
别开生面的描绘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