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信息“圈层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启示

2020-09-10 07:22赵杨严海艳王明蕾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

赵杨 严海艳 王明蕾

摘 要: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愈发呈现出“圈层化”趋势。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圈层化”的表现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探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以及通过内容选择上,重视学生的“使用与满足”需求,内容生产时,重新编码,传递价值等方式突破“圈层化”影响,走出思政教育的困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圈层化;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4-0038-03

基金项目:2019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媒体时代下信息“圈层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201910879012)

一、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新特点

新媒体的界定是在不断变化的,在理论与科技的双重标尺下,它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但其内在核心之一——媒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正无可置疑地催生着改天换地的变化。5G时代的来临,技术的变革拓宽了媒介领域,而媒介又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传播的发展。多种多样的媒介形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信息的传播更加多元和多维,时空的界限正在消弭,网络新媒体时代随之到来。

从信息传播容量来看,新媒体时代下,信息已经不再局限于时空和版面、频率、频道等限制,共享的媒介环境让受众轻松获得了大量信息资源。从信息传播方式来看,人们在浏览信息时不再只是单方面地被动接受,新媒体提供的互动交流平台,让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自由发表意见;群体之间也可以通过传播载体相互讨论,交流心得。从信息传播的权威性来看,当下每个人都可以是媒体,都可以作为信息的共享者、传播者。但媒体人的素质良莠掺杂,网络平台的监督体系也有待完善,一些虚假不实的信息就会趁虚而入,并且迅速发酵扩大,很容易影响人们的生活。人们对新媒体的权威性和信任度也在不断降低。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信息传播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接受信息、传播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它在促进媒介变革和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信息“圈层化”的问题。

二、关于信息“圈层化”

(一)信息“圈层化”的定义

圈子最重要的属性是凝结力,凝结力是成员兴趣与利益的延伸。每一个有高度凝结力的圈子都有一个核心价值点,它使群体维聚在一起,让成员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俗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好印证了这一现象[1]。科技的发展、技术的变革正在打破以往信息传播中固有的信息屏障,信息爆炸意味着受众拥有更加广阔的信息获取渠道。在此背景下,广大受众于时代共性下渴求彰显个性、表达自我,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需要,在获取信息过程中,更加青睐于对爱好信息的选择。与此同时,基于当下新媒体独有的交互性和共享性,受众得以将选择的信息在具有相同文化特质的圈子(如二次元圈、街头文化圈)自由且即时地分享、传播。受众在这种聚集与交互中形成了内核及其稳定的圈层。每个圈层内部的传播内容、信息获取方式等都存在差异。信息在圈层内的传播速率、传播效果等都会受到影响,被称之为信息“圈层化”。

(二)信息“圈层化”的特征

1.私密性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人们出于个性需求作出的选择,往往与个人喜好有关,且受众对信息获取的主动性随着媒体发展与技术更新越来越大,受众的选择是基于个人爱好,圈层外的言语很难对其选择产生较大影响,这使信息在圈层内部的传播逐渐呈现出私密性的特点[2]。

2.封闭性

受众对信息的不断获取,慢慢形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是与其个性密切相关的。即受众对某一类信息的获取需求不断增强,而其他信息类型逐步削弱,需求空间有固化的趋势,信息进入圈层的种类会逐渐单一化。与此同时,圈层内部成员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又是较为接近的。久而久之,圈内的信息不免变得封闭和滞后,容易形成“信息茧房”。

3.波动性

人们在选择信息的时候往往对个人兴趣有较大考量,而个人兴趣是一种主观状态。信息时代的快速更迭,兴趣网的交织错杂,人们与多个信息圈层存在交点,对具体某一圈层的关注度和地位排序也会随着时间推移出现变化,导致信息传播的精准性出现波动。

(三)信息“圈层化”的影响

1.产生从众现象

当信息传递到有关圈层,个体在圈层中常常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动上,表現出与圈层中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这种从众心理的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圈层的凝聚力,凝聚力越高,个体对群体的依附越强烈,很容易限制独立人格的发展。

2.容易导致圈层的泛娱乐化

在信息全球化的当下,泛娱乐化是圈层的产物。而在同一文化特质的圈层内部,娱乐是最能与大众建立一定利益相关性的传播内容。长此以往,群体会逐渐减少对正面主流信息文化的关怀,享乐主义、消费至上、颜值比才华更重要、成名要趁早等不良价值观念分散受众注意,容易与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相冲突甚至对立。

3.圈层思想固化

长期封闭处于自己所在圈层,不仅会固化思想,认为自己的圈层是典型代表,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圈内权威的影响,对复杂信息不能很好地作出辩证的判断。他们更容易被声音高的一方所影响,沉默的螺旋导致一些大学生越来越弱化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看法,失去主动的思考判断,不利于自身价值观的形成[3]。

4.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

一定时期内是稳定排列的,长期而言,会因为身份变化、需求变化组成新的圈层。如果要做到信息的开放,就要关注群体的共性特点,找到共有连接,渗入击破圈层壁垒,由此形成圈与圈的立体网状结构,信息的传递效率会显著提高。

三、信息“圈层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课堂上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多样。大学生可以实时在虚拟网络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想法。高校也逐渐开始利用网络开展新型思政教育,但媒介平台与信息传播方式不断丰富使得网络环境日益复杂,信息的“圈层化”表现明显,大学生的思想更加难以掌控和引导,让大学生思政教育陷入了新的困境。

(一)“跟不上”

大学生圈层种类繁多,由于学生的猎奇和娱乐心理,对抵抗虚假、不良信息的能力较弱。短时间内这些信息的真伪性无法得到快速验证,无壁垒的肆意传播,学生群体很容易受到圈内熟悉人的影响,进一步加速信息的流动,这无疑造成了“火越扇越旺”的局面,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难度,即“跟不上潮流”。

(二)“看不懂”

最近很火的饭圈用语“zqsg”“xswl”席卷网络,很多人都表示“隔圈如隔山”,这就是圈层之间典型的私密性。饭圈女孩用类似的个性化拼音缩写在自己圈层交流意见,获得认同感。诸如此类的圈子还有很多,内部形成的独特文化表达方式极具个性,教育工作者很难及时了解这些内容,造成了“看不懂干着急”的局面,自然而然就被挡在了圈层外部,无法对学生思想进行进一步监管把控。一旦问题发生,思想教育工作很难渗入,造成了“圈外人”的尴尬窘境。

此外,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不够,做不到完全与时俱进和换位思考,缺少与社会的联系,缺乏对学生的关怀。高校主流的宣传平台提供的内容和体验相对单调和匮乏,创新性不够,大学生很容易对其失去兴趣,无法提高他们的关注度。

四、如何打破圈层,让大學思政教育成为“圈内人”

笔者就圈层文化对蚌埠地区的4所学校在校生展开调查,问卷数量达400份。调查显示:84.7%的学生有自己明确感兴趣的圈层,这些学生中近7成活跃于不止一个圈层;78.2%的学生对思政不感兴趣;68.4%的学生对学校的思政工作有自己的建议和想法。这表明青年群体愿意在自己喜欢的圈层里即时表达态度,对自己喜好需求都有着强烈的主观选择。学生虽然认为思政教育是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对于说教式、直白式的思政教育存在抵触情绪。基于对问卷调查的分析,结合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缓解甚至是解决信息“圈层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

(一)内容选择上,重视学生的“使用与满足”需求

“使用与满足”是指站在受众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体的使用动机和获得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果,该理论强调了受众作用和受众的地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学生、传递价值时首先要了解圈层成员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和心理结构,制造与圈层有关联的文化内容和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思想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对圈层各个击破,将主流思想传达给学生。在杭州女童遇害案中,当不少诡异失实的故事版本甚嚣尘上时,《新京报》在调查了解受众的心理和行为后,发表的一篇名为《被租客带走女童遇难:比猎奇更重要的,是“哀其不幸”》[4]的文章道出了生命的厚重,引人感慨深思。这就提示人们在开展教育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有针对性地定制信息。

(二)内容生产时,重新编码,传递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枯燥的理论难以进入学生各个圈层,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首先是要摆脱“圈外人”的标签,将各种知识重新编码再造,绝不能居高临下,傲然睥睨。在保证内容本质不变的条件下重新包装改头换面,可谓绕道进入圈层内部,让学生更有代入感地参与话题讨论,塑造“圈内人”的形象,再造圈内的生态信息。如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出品的二次元动画《领风者》就很好地将马克思传奇的一生进行了重新编码,马克思变成了为了信念一往无前的“高富帅”。全剧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取得了各圈层的一致好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就是将所要传达的信息重新编码,换汤不换药,以其他形式实现思政工作的创新。

(三)传播过程中,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意见领袖”是指在大众传播效果形成时起着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并能左右多数人态度倾向的少数人。当信息进入各个圈层时,底层成员更为信任那些影响力高、关系亲近可靠的人。这就给思政教育工作指明道路——培养各圈层的“意见领袖”。借助“意见领袖”的强大人际关系和正面影响力打破圈层壁垒,在各圈层内部传播正能量的价值观[5]。在高校思政工作中,不局限于班委成员,各社团负责人、兴趣爱好带头人都可以作为思政活动开展的“意见领袖”。与此同时,“意见领袖”还能给思政工作起到反馈作用,让思政教育工作者即时了解圈层内部成员的思想动态,随时“掐灭不良小火苗”。

(四)打破主客体隔阂,强化创新教育意识

传统的思政话语和形式都有着严肃、固定化、规范化的特点,而青年学生所在圈层呈现出轻松、自由化、多样化的特点。这就自然造成了主客体的隔阂,教育信息无法进入学生圈层当中。创新教育的新模式,加强人性关怀。可以以新闻时事、社会热点为主题制作互动H5,节省学生时间落实主题教育的同时还不失互动性和趣味性;建立多种多样的心灵树洞、影评专区,通过评论即时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活动,并进行互动和交流;设立快闪主题活动,打造本校的思政产品,寓教于乐;开展思政教育的创新比赛,让学生主动创作各个思政主题的文案、短视频,切身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中。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信息“圈层化”现象显著,大学生的思想更加难以掌控和引导,主流思想更难传达给学生,传统教育观念和社会价值认同逐渐被消解,种种不良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对此,高校要整合网络平台服务的内容资源,再造圈层内的生态信息,引导大学生对圈层文化进行重塑和完善,规范大学生的行为素质和观念认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刘牧时.“青年圈层文化”现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8(10):28-31.

[2]吴晓利.“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对策分析[J].高校辅导员,2017(6):56-58.

[3]王贺.大学生网络交往“圈层化”的困境及对策[J].江苏高教,2017(3):94-97.

[4]新京网.佘宗明(媒体人):被租客带走女童遇难:比猎奇更重要的,是“哀其不幸”[EB/OL].[2019-07-14].http://www.bjnews.com.cn/opinion/2019/07/14/603141.html.

[5]仝泽民.“圈层化”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8,50(3):63-67.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