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跨校修读智慧学习影响因素及成效研究

2020-09-10 07:22初铭畅罗松林姜传国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智慧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影响因素

初铭畅 罗松林 姜传国

摘 要:近年来,各个高校积极开展了跨校修读智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在跨校修读智慧学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提高跨校修读智慧学习的成效,分析影响因素尤为重要。本文对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跨校修读智慧学习进行了概述,对实行《人力资源管理》跨校修读存在的学生线上线下课前复习、课后预习、教学视频的接受程度、习题与案例的效用、内容的吻合度和课程输出的技术支持等问题及成效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跨校修读;智慧学习;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P3;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4-0065-02

基金项目:2018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编号)

2014年5月,在精品资源课的基础上,以网络教学平台为载体,辽宁省教育厅对跨校修读智慧学习进行了试点。按照规定这是一种学生可以对相应课程进行学习并修得学分的新型教学模式。跨校修读智慧学习对推进高校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不断推动跨校修读工程的建设,是当代教育發展的必经之路,也是高等教育优质资源高效流动的重要平台[1]。辽宁工业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2015年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经过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积累,在辽宁省本科教学网络平台上被广泛选用,服务了辽宁化工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和辽东学院等多所学校的学生。但是在课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研究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跨校修读智慧学习的影响因素已经迫在眉睫。

一、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跨校修读智慧学习

(一)跨校修读智慧学习流程

在不同学校修学分,可以缓解部分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尤其是部分选修课采用不同学校的优势课程,可以节约在该课程上师资力量的投入[2]。 对教师来说,可以从繁重而低效的授课任务中解脱出来,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的解疑答惑和前沿的探索上,此举必将大幅度提升教学满意度和教师的幸福感以及学生专业素养[3]。 于学生而言,诸多大学将优势课程共置同一平台,可以轻松获得聆听诸多名师讲解课程的机会,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4](见图1)。

(二)跨校修读智慧学习的形式

第一,经过讨论选定某高校的优质课程后,由被选中课程的任课教师团队和选课教研室共同组建联合教学团队。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学习该课程的理论知识,由联合教学团队共同承担课程线上、线下的答疑工作。

第二,选课高校利用开放课程平台完成课程的共享,实现学生在线上课、教师跨时空授课。

第三,由选课教研室设定考核方式并负责成绩和学分的认定工作。

二、《人力资源管理》实行跨校修读智慧学习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它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现代新兴学科,不仅要深化学生的管理思想和理论指导,而且还要培养学生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灵活应用和创新能力[5]。将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资源共享课应用于跨校选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进行了相关的调研。

先后实施跨校修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校有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东学院、大连交通大学以及沈阳体育学院等学校,并对学习的学生进行调查。在本次调查中发放电子问卷150份,回收135份,回收率为90%。

(一)课程线上线下课前任务完成情况对学习成效的影响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线下课前预习:30.12%的人从来不预习,学习缺乏成效;有37.35%的人偶尔预习课本,学习成效一般;24.1%的人能够利用网络资源预习,学校学习成效较好;只有8.43%的人能够将课本和网络资源相结合对课程预习,学习成效良好。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对跨校修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预习情况不好,没有充分地完成线下课程预习任务,直接影响了学习成效。

对于跨校修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课上学习:有42.17%的人线上课件基本认真听讲,偶尔溜号,学习成效较好;32.53%的人只听一部分课程,只记重点,学习成效一般;只有10.84%的人能够全神贯注听讲,边听边思考,学习成效良好;而14.46%的人完全不听,应付了事,学习成效不好。大学生对于跨校修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线上课程学习情况一般,直接影响了学习成效。

(二)线上线下课后复习情况对学习成效的影响

对于跨校修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线上课后复习,有55.42%的人线上会偶尔复习,只复习重点部分,学习成效一般;只有10.84%的人经常复习,能够结合资料复习要点和难点,学习成效良好;而33.73%的人从不复习,学习成效不好。对于跨校修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线下课后复习,有34.18%的人线下会偶尔复习,只复习重点部分,学习成效一般;只有15.76%的人经常复习,能够结合资料复习要点和难点,学习成效很好;而50.06%的人从不复习,学习成效不好。

以上说明大学生的跨校修读复习情况线上相对线下好一些,总体来看课后及时复习并不太好,影响了课程学习成效,以后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三)线上线下课程内容吻合程度对学习成效的影响

54.22%的调查对象认为跨校修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与本校课程内容大体相似;15.66的调查对象认为高度吻合,内容吻合度高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效果;1.69%的调查对象认为部分重合;仅有8.43%的调查对象认为相差较大,对学习效果没有帮助。可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跨校修读智慧学习与本校课程基本吻合,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四)课程技术支持学习成效的影响

61.44%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平台运行稳定、安全;40.96%的調查对象认为教学平台会出现功能性错误;45.79%的调查对象认为校园网速慢、教学视频播放不流畅、影响学习效率。综合来看,调查对象对于跨校修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技术支持比较满意,课程的输出效果良好。

(五)教学视频满意度对学习成效的影响

59.74%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视频内容丰富完整、容易理解;55.84%的调查对象认为课程安排合理、与教材同步;49.35%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视频时长合理;46.75%的调查对象认为讲师教学风格接受程度高。大多数调查对象对教学视频的接受程度高,教学视频直接影响着学习成效。

(六)习题与案例满意度对学习成效的影响

60.66%的调查对象认为课程的习题与案例题量适中;57.38%的调查对象认为课程的习题与案例题难度合理;59.02%的调查对象认为跨校修读课程的习题与案例对掌握课程内容有帮助。由此可知,习题与案例满意度较高,对学习成效有影响。

(七)跨校修读智慧学习成效

44.58%的调查对象认为跨校修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对提升专业知识比较有帮助;40.96%的调查对象认为比较有帮助;7.23%的调查对象认为帮助一般;2.41%的调查对象认为基本没有帮助;4.82%的调查对象认为丝毫没有帮助。由以上数据可得,跨校修读智慧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对提升专业知识还是有一定的作用,学习成效明显。

三、结语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课程线上线下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课后复习情况、线上线下课程内容吻合程度、技术支持、教学视频满意度、习题和案例满意度都影响着学习成效。其中学生线上线下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课后复习情况对跨校修读智慧学习成效有直接的影响。

学生线上线下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课后复习情况不是太好,主要因为跨校修读智慧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大一部分学生倾向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只是单纯刷学时,并没有认真学习课程内容。此外,跨校修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主动在线上进行提问的学生人数较少,授课教师不能准确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情况和上课状态,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失去了跨校修读项目进行的初衷。

在线视频授课打破了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跨越时空进行专业的学习[6]。这种跨越时空的学习模式,也就是称为碎片学习法模式的一种应用,但目前部分章节的课件时间较长,学生很难在众多干扰因素下长时间进行课件的学习。为此今后将进一步细分各章的知识点,做到讲课内容层次分明、内在知识结构逻辑清楚、授课视频内容更加简洁精炼。

参考文献:

[1]孙晓琳,姜海鸣,李晓红.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教学模式改革与问题解析——以《会计学》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28-31.

[2]杨天明,杨天舒.基于“互联网+”理念的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调整与完善[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55-58.

[3]章木林,孙小军.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8):81-87.

[4]江红霞,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研究与实践——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7):68-71.

[5]谷洪波,廖和平,张笑秋,周志强,王文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3):102-104.

[6]王丹丹.浅谈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3):78-80.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智慧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影响因素
“智慧学习”提升党员教育的科学性与信息化水平
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云班课实现智慧学习
智慧学习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智慧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浅析省级人才市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珠三角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浅析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