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实现的有效途径研究

2020-09-10 07:22王国宇吕琳华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生社团育人功能有效途径

王国宇 吕琳华

摘 要: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是高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殊的影响力使其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重要平台,更是形成自身理想信念,坚定价值追求、健全道德品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基于此,本文阐述学生社团是以人化文的重要途径、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平台等育人功能的必要性,结合社团的实践教育、群体规范等育人功能的体现,提出强化前期引导、开放专业指导等育人功能实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4-0101-02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18-2020年度立项课题“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有效路径研究”(18SZGZ22)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资源组成,为实现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资助开展活动的群众性组织[1]。高校学生社团直观反映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是高校学生发展的第二课堂,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高校资源优化、拓展资助渠道、拓展育人思路的有效举措。发挥高学生社团育人功能,有利于构建立体化的高校综合育人体系。

一、探索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必要性

(一)学生社团文化育人是以人化文的重要途徑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2]。以文化人的实质是育人,就是用文化教育人、熏陶人、感染人,让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由内而外地提升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

社团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社团文化和精神内核,形成了特殊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管理制度和发展理念,沉淀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氛围,因而在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引领、人格塑造、匡正价值观念、素质养成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学生社团文化育人是以人化文的重要途径[4]。

(二)学生社团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平台

高校的学生社团是以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的自发性组织,社团里成员间关系更容易有一个深入发展,从而在社团内部更容易形成和谐的氛围。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向着同样的目标努力,彼此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比较,互相促进。社团成员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同学组成,有专业的老师指导,由水平相对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引导,通过层出不穷的社团活动来实践和提升,为参与社团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升各方面素质的平台。近些年,高校社团的数量、种类、组织形式不断增多,规模也不断扩大,发展和展现自我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社团在师生共同运营下制度更加完善、体制更加健全,形成了一个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育人平台。

(三)学生社团育人的良性机制

社团育人的本质是大学生在社团文化氛围下,成员之间思想的互动、交融、影响,将社团的文化内涵转化为自身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品行和综合素质的过程[4]。大学新生作为作用受体,老一代社团成员通过引导和敦促新人的代际传承方式有效引导社团成员的学思践悟。学生在社团内的言行举止都会无意识地参照彼此的价值取向、情感偏好、认知水平与文化倾向,内化学习,自我启迪,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素质养成。社团育人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探索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是一个助人成长、教人成才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机制下育人作用将得以强化提升。

二、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体现

(一)社团的实践教育功能

实践育人是高校社团育人的出发点。在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社团作为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从德育角度讲,个人在社团中会不自觉地将社团群体的优秀素质品质纳入个人的行为规范当中来,通过社团活动不断消化吸收磨练成为个人的素质品质。从智育角度讲,学生是因为兴趣而加入社团,因此,具有相当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更强的学习动机。在社团中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内化提升。从体育角度讲,社团内部多为同龄且志趣相投的人,更容易形成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在此基础上,社团的各类活动,尤其是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身体健康水平和保持心理健康,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美育角度讲,社团通过开展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各类活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美的认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提升修养。

(二)社团的群体规范功能

学生社团成员由于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和近似的人生目标、相当的自律性,所以自然形成的规范也更容易受到成员的普遍认同。在此基础上,群体规范更容易发挥对成员的群体动力和行为导向、推动个体社会化。

从群体动力与行为向导角度讲,群体规范会被群体成员自觉地用于评价自我和他人行为的标准和依据[5],群体规范更容易内化成为整个群体的行为准则。与此同时,群体规范的存在也将赋予社团成员行为压力,不遵守规范的个体会被社团主体排斥,这也引导着个体在认知、思想和行为上不断参照着社团群体规范进行调整,进而形成基于群体又兼具个人特色的行为规范。

从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控角度讲,群体规范为社团成员提供了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控的标准。社团成员会不自觉地以这一标准来衡量自我、评价自我、提升自我,进而形成对自我全方位认知,并进行多方面的调控。由此看来,社团的群体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调控。

(三)社团的文化育人功能

社团文化育人的本质是在大学生与社团文化的互动、交融、影响中,将社团文化内涵逐步转化为自身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品行和综合素质并将其传递给他人的过程[4]。

第一,社团文化育人具有思想引领作用。现代大学是各种文化和思想汇聚碰撞的地方,这在增强大学生可塑性的同时也带来思想上的困惑和迷思,作为大学的第二课堂,社团可以起到思想引领作用,引导学生走出精神颓废、道德迷惘、价值紊乱的误区,消除负面情绪。

第二,社团文化育人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代表,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而且社团文化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很容易在学生间形成一种文化风貌,进而感染他人。

第三,社团文化育人具有社会辐射作用。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而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社团文化是其中最活跃、最具感染力的文化。通过这一群体,向社会输出文化精髓,打破层次和地域限制,互相辐射影响,促进文化繁荣。

三、高校社团育人功能实现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前期引导,优化学生自我认知,实现社团文化育人

高校社团依附丰富的组织形式、丰富的社团类别、强大的创新能力,在学生群体里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在学生进入社团之初,强化指导老师的引导作用。

第一,在思想认知上,匡正社团的指导思想,强化社团成员的观念认同。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坚定价值追求、健全道德品行,提升综合素质,提升成员对社团组织和文化的认可,从而提升社团的凝聚力和行动能力。

第二,强化社团行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划清社团组织行动的界限,明确社团活动的基本标准和行为的界限,给出更加明确的自由空间,从源头着手,拉紧界限,释放空间。

第三,鼓励更多、更广泛地开展具有社团特色的组织活动。鼓励社团从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活动宣传以及活动交流等多个方面创新,提升社团影响力,扩大影响对象的覆盖面,走出“闭门造车”的误区。以此在社团内树立标杆,优化成员的对社团的认知,进而通过内化机制来影响社团成员的自我认知,完成内化过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社团文化,实现社团文化育人。

(二)開放专业指导,提升社团专业性,实现社团实践育人

高校社团的专业性直接影响社团成员以及学生群体对社团的认同,影响社团活动的质量以及影响力。因此,要做好专业指导,提升社团的专业性。

第一,从社团管理上着手,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打造适用于学生团体的可持续运营模式。从软件方面提升社团的管理和运营专业性,进而提升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和执行力。

第二,从专业技能上着手,为社团提供专业的技能教学指导,并根据自身条件强化硬件,提升社团技能专业性。

第三,强调纪律,依据社团特色,鼓励进取,大胆创新,将社团打造成一个学习型、创新型团体。

通过以上措施,完成一个不断认同、不断学习反思和选择的深化过程。以此来提升社团全方位的专业性,进而影响社团成员提升其专业性,并反作用于社团,形成良性的循环,完成深化过程。打造机会丰富、层次分明的良好实践平台,实现社团实践育人。

(三)做好品牌建设,提升社团影响力,实现社团组织自育人

组织活动是社团的展示窗口,是释放社团影响力的平台。因此,打造旗帜鲜明的品牌活动和社团文化是提升社团影响力、提高社团认同感、强化社团示范效应的最佳途径。

第一,立足社团特点,着力打造具有自身独特品质的特色品牌活动。从社团性质和特点着手,引导社团结合当前社会和校园形式,挖掘热点,做好结合,凸显出自身特点,彰显社团专业性。

第二,立足社团组织,打造凸显自身特色的品牌活动。从活动的形式、内容、宣传上着手,层层把关,做好结合,自身特点放在突出位置,要敢做别人不敢做、不能做的事,彰显社团特色。

第三,立足学生群体,为了学生群体量身打造可接受度高、参与性强、吸引力大的亲和型特色品牌活动。办出社团成员有成就感、学生群体有认同感、指导教师有回馈感的好活动,把活动品牌、社团品牌树立在学生心里,彰显社团影响力。以此来形成良好的社团组织生态,实现社团组织自育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EB/OL].http://www.moe.gov.cn/jyb_ xwfb/s5147/201601/t20160113_227746.html,2016-01-13/2020-02-24.

[2]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3]李鑫.文化发展重在以文化人[N].人民日报,2012-04-25(3).

[4]陆凯,杨莲生.以文化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文化育人机制研究.思想教育研究[J].观察与思考,2017(9):101-104.

[5]王德华.基于群体规范与自我意识辨证视角的学生社团建设思考[J].高教探索,2013(3):147-150.

[6]张琳.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N].科教文汇:教育管理,2016(3):153-154.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学生社团育人功能有效途径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中职语文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发挥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微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与时俱进推动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效途径探究
国际法务会计应用现状研究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完善职校职业生涯规划育人功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