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路径探析

2020-09-10 07:22李文敏谈笑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新时代

李文敏 谈笑

摘 要: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探索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路径,从思政课堂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三方面进行探究,希望全面实现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努力培养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4-0119-03

基金项目:2018年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青岛黄海学院‘立德树人’的文化创设与强化实践研究”(M2018X128);山东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青岛黄海学院新时代中国平衡与充分发展研究基地研究成果”(鲁社规字〔2017〕6号)

党的十九大报告分析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各大领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盛行的传统式课堂教学也必将进行改革,因为在网络信息化到来的大数据时代,基于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纯理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2000年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高校大学生处于青少时期,正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想还不成熟,意识还不深刻,正确的“三观”还没有完全确立,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教师上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需要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发展趋势的教育教学路径,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激发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潜能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思政课教师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改革,不断探索“上好每一节思政课”,抓住教材、教法、教师三大关键要素,守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中教书育人的责任,大力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创新。

(一)抓准教材

抓准教材就是教师在全面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准确掌握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社会热点和疑点问题,设计好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更好地实现课堂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开设“基础”课、“纲要”课、“原理”课和“概论”课四门必修课和“形势与政策”一门选修课。教师可以用集体备课,公开课展示,校内外培训学习等方法来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系统地分析各门课程教学的侧重点和立足点,使用问题导入法将学生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握丰富的知识体系能更加自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疑惑。同时,对社会热点和疑点问题不能避而不谈,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尤其是在多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当下,教师可以通过明晰当前盛行的多元文化思潮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主要特征、表现形式、发展趋势等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明辨是非善恶,更自觉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1]。

(二)抓好教法

抓好教法就是教师在掌握大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因势治教、因需施教、因人导教的教学方式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改革中,应改变传统式的“灌输”和“圈地”教学方法。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教学,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三因”教法强调教师要因课堂内外教学环境不同而设计好教学,因大学生学习志趣和学习能力不同而实施教学,因个别学生的思想脱离主流思想而单独教导。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可以将教师讲授与课堂活动相结合,向“研究型”“启发式”教学形式转变,通过课堂辩论、小组讨论、主题演讲、网络答疑等多种活动调动大学生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互动。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启发性教育,在不断启发中让大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三)抓稳教师

抓稳教师意味着高校必须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民办高校,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工资待遇偏低,导致教师流失率大,而教师短缺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加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2]。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政治信仰,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才能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觉悟高尚的时代新人。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上看,整体上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但是,仍然可能会有个别教师的思想过于激进,冲破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导致坏的影响。因此,提高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严肃课堂教学纪律管理等,对于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显得尤为必要。其次,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必须建设一支年龄结构(老、中、青),学历结构(本、研、博),职称结构(助、讲、副)等方面合理的思政教师队伍,以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相互促进,保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动态发展。再次,提高思政课教师授课艺术水平。对于大学生不感兴趣的抽象和晦涩的理论知识,思政课教师能借助经典案例摆事实、讲道理,使用富有说服力的语言技巧或“接地气”的语言讲课,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的认可,但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政治性、科学性和清晰性。最后,创新思政课教师培训平台。开展或参加国内外、校内外的实地培训或网络培训等来开拓教师视野,创新教學方法,思政课教师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对搞不懂弄不清的问题进行纵横比较后,能自觉地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有针对性的培训不仅能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提高科研能力。

二、发挥高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作用

高校开展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大学生能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吸收和消化学到的知识,从而能认同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原则。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是把理论与实践、课堂内与课堂外结合起来,通过“看”“听”“说”“写”“做”等具体活动,使大学生获得体验和认知,并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活动。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典型的实践形式,两者各有优劣,需要有机融合才能互为补充,相得益彰[3]。

(一)课堂实践活动

课堂实践是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通过课堂师生互动讨论、专题辩论、视频录播、学生自主讲课、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等活动,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实践活动实施起来相对容易,只要教师采取灵活的授课形式、新颖的教学方法,就能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并且实施不受时间、空间、资金、人数、安全等因素的限制,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采取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但不能很好地实现大学生直观体验和感性认知的教学目的。

(二)课外实践教学

课外实践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组织大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调查研究的实践教学形式。一般是利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法定节假日或寒暑假期到當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企事业单位、社区、纪念馆、博物馆等地进行实践。这种校外实践性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体验社会、了解国情,发展自己的才能,并激励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格和坚强毅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新中国站起来不易,富起来不易,真正强起来更不易,从而在情感、思想上更加坚信社会主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刻响应国家号召,传承中华民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自觉承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比较复杂,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但最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三、构建高校思政课网络学习共同体

随着网络全面覆盖和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使用,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重要力量。高校思政课网络学习共同体从广义的角度看,是指在基于网络的虚拟环境里,一个由学习者群体和助学者群体(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学习团体,其特点是打破了区域限制,具有完全的开放性、交互性和高效性。从狭义的角度看,就是基于本校网络技术的基础上,由大学生和思政课教师+党团委+学生处+教师共同构成的网络在线学习团体,其最大的特点是凝聚学校教育力量为大学生服务,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设立思政课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目的是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的新需求,实现大学生希望在学习中既能彰显个性有所创新创造,又能体现自身的自主感和价值感的愿望。

(一)建设一支专业的网络思政课教师队伍

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能够熟练地掌握和使用互联网技术,正确引导、监督、管理网络舆情走势,承担起以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网络阵地的任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及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沟通,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二)建立特色的思政课教育网站

网站可以结合校园传统文化或特色文化进行构建,弘扬大学生优秀的精神,滋养师生的个性品格,提高精神境界。另外,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地传播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能第一时间上传社会重大事件、焦点现象、热点问题、社会最新资讯、思政课的重要理论知识等,形成与时俱进网络平台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引领,做到师生共同抵制错误思想和反动言论的传播,严格遵循“学术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要求。

(三)创建新媒体传播载体

可以建立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传播载体,采用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方法,增强网络信息的政治性、知识性、丰富性、时效性,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和使用新媒体。比如,本校思政课教学中通过使用超星“学习通”来进行课堂考勤、辅导答疑、讨论、测试等,很好地创新了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渠道载体。

(四)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育人模式

高校需要完善网络教育的配套机能,并将网络宣传与课堂内外教学、社团活动组织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党委—思政课教师—学生、党委—团委—学生、校办—学生处—班主任、辅导员—学生、校办—教务处—专业课教师—学生与网络结合的网状互动式教育模式,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实现网络上全员辅导、全程监督、全方位引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语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大学生对新媒体热爱程度及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要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路径,做好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同时也必须积极分析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变化和思想特点,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

[2]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http://news.cctv.com/2019/03/18/ARTIQfuAgYriqdIP8wfUszCe190318.shtml.

[3]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Z].教社科〔2018〕2号文.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新时代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