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选文研究》中“劝进表”的几点补充

2020-09-10 01:53李志恒王大恒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李志恒 王大恒

摘 要:李乃龙先生的《文选文研究》对《昭明文选》诸多文体进行了详细解读,见解精妙周瞻。其对“劝进表”的分析,笔者认为尚有可补充之处。分别从劝进表的定性与定义、后世劝进表必备四要素、劝进表的历史发展三方面分析,可以获得对劝进表更全面的理解。

关键词:劝进表;李乃龙;《文选文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2;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4-0137-03

李乃龙先生所著《文选文研究》对《昭明文选》中“文”类的二十种文体进行了详细的辩体与解读,其中第五章“表”将《昭明文选》中的表文分为六种类型,“劝进表”即是其中之一。李乃龙先生认为劝进表是“政治游戏的衍生文体,生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卒于太平二年(557)”注1,只存活于汉、魏、晋、南北朝易代之时。对此观点,窃以为尚未圆照。不可否认,中国历史上大多数至今留存的劝进表都产生于汉、魏、晋、南北朝的易代之际,但在这之前或之后,都能找到其滥觞或余绪。

一、劝进表的定性与定义

以《昭明文选》所收录的“劝进文”而论,劝进表只收录有刘琨《劝进表》一首,而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和任昉《百辟劝进今上笺》虽也是“劝进文”一属,却非是劝登基皇位。以此观之,“劝进文”可分为两类,一是劝登王位,二是劝登皇位。

李乃龙先生认为“这类勸请篡位权臣即皇帝位的章表称为劝进表”注2,然“篡位权臣”之词似有偏颇。就《昭明文选》唯一收录的刘琨《劝进表》而言,劝进对象晋元帝司马睿从来也不能算“篡位权臣”晋惠帝时,政局动乱,司马睿“每恭俭退让,以免于祸”注3,南渡之后王导还感叹:“琅琊王仁德虽厚,而名望犹轻。”注4刘琨与段匹磾联名上表请求司马睿即位是因时局所迫的真诚行为,因为前线战争需要一个稳定团结的大后方,而有王氏一族支持的司马睿正是最好人选。由此观之,劝进表的定义应为“劝请某人即皇帝位的章表”。

辨清劝进表的定义对于探寻劝进表之滥觞稍有裨益。从现存史料来看,三代以前无“劝进”可考,秦汉政局交替主要靠战火,而现存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劝进表”是汉初宋昌的《劝进代王议》。

宋昌为汉文帝刘恒(时为代王)的中尉。刘邦死后,吕后擅权专政,大封戚族为王,刘氏江山危殆,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共诛吕后一族,谋立代王。消息传到代王耳中,其属臣商议,大多认为这是乱臣欲诱杀所有刘氏皇族血脉的阴谋,断不能赴京,只有中尉宋昌进言驳议,认为这是“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而代王戒心犹未已,又是跟母后商议又是占卜,还派人提前打探消息,几乎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地赴上登基之路,最终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汉文帝。

宋昌的进言被严可均编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并命名为《劝进代王议》。题名为“劝进”,毋庸置疑必为劝进文,而观宋昌此文的内容及影响,虽未完全消除代王的犹豫,但客观上确实起到了劝进表“劝请某人即皇帝位”的职能。或以为此文为“议”而非“表”,因此难以归类至“劝进表”一类。然严可均将此文命名为“劝进……议”事实上正是已经认定此文归属“劝进表”。《昭明文选》卷三十七“表上”李善注曰:“三王以前,谓之敷奏,故《尚书》云‘敷奏以言’是也。至秦并天下,改为表。总有四品:一曰章,谢恩曰章;二曰表,陈事曰表;三曰奏,劾验政事曰奏;四曰驳,推覆平论、有异事进之曰驳。”注5

“表”下分“章表奏驳”四种类型,驳又曰议注6,而不论是“议”还是“表”都是“言事于王”的文体。

二、以《劝进代王议》为例,显现后世劝进表必备四要素

作为劝进表的滥觞,《劝进代王议》与汉魏六朝易代时逐渐规范模式化的劝进表有很大不同,但后世劝进表所必备的各要素在《劝进代王议》中基本都已显现。

后世劝进表所必备要素主要有四点:时势、德行、图谶符瑞、血统。以《昭明文选》所收录的刘琨《劝进表》为例:第一,时势,刘琨运用近半笔墨,追述从有皇至今,着重讲述如今胡虏寇境、皇室崩摧、万民无主的紧迫形势迫切需要司马睿登基;第二,德行,“抚宁江左,奄有旧吴,柔服以德,伐叛以刑,抗明威以摄不类,杖大顺以肃宇内”注7意在显示有德有功,恩威并施,百姓诚服;第三,图谶符瑞,“一角之兽,连理之木,以为休徵者,盖有百数注8”夸饰之数无算;第四,血统,“且宣皇之胤,惟有陛下”注9,理应继承大统。

值得说明的是,根据劝进表的诚恳程度,四要素在劝进表中的比例是不同的:越是诚恳,对时势的用笔越多;越是虚伪,越是拼命用图谶符瑞矫饰。如刘琨的《劝进表》之所以能成为《昭明文选》唯一一篇劝进表,就在于此文的诚恳度在汉魏晋南北朝中名列前茅。因此在刘琨的《劝进表》中,时势着墨最多,时势和德行占了较大比重,图谶符瑞和血统仅仅一笔带过。而如汉献帝禅位曹丕时,群臣所上《劝进表》满眼具是五行符瑞之语,如苏林的《劝进表》,时势体现在王朝五行相克的必然,德行体现在岁星的授命,就连血统都牵扯到“魏之氏族,出自颛顼,与舜同祖”注10。可见“禅汉”的掩耳盗铃是如何牵强而让人无话可说!

相比之下宋昌《劝进代王议》与刘琨《劝进表》还是更相似一些,若论诚恳程度,甚至比刘琨《劝进表》更进一步。《劝进代王议》的绝大部分都是用来论述时势的。宋昌开篇就陈述刘氏皇族依然稳固的三大理由,又从反面假设即使有叛乱之臣在如今的形势下也丝毫不敢轻举妄动。图谶符瑞方面,宋昌没有像后世劝进表一般用祥瑞堆砌,而是将陈平、周勃平定擅权诸吕的行为归结为“此乃天授,非人力也”注11。德行方面,代王“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注12。血统方面,刘邦只有淮南王和代王两个嫡子,而代王又年长。总而言之,从各个方面劝代王放宽心前去登基。

三、劝进表的历史发展

自隋以后,或是史文缺载,文献无征,或是《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也只止前唐,学界对此后的劝进表存续与否很少关注。事实上如果查阅史书,便可稍见端倪。

《旧唐书》卷十《肃宗本纪》载:“裴冕、杜鸿渐等从容进曰……上曰……冕等凡六上笺。辞情激切,上不获已,乃从……”注13虽然《旧唐书》用的是“上笺”,但显然指的就是劝进表。此外,《旧唐书》还有唐高宗、唐文宗、李密、王世充等即位前的劝进记录。

《旧五代史》卷四十六《唐书·末帝纪》载:“时六军勋臣及节将内职已累表劝进……冯道等上笺劝进……”注14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既有“累表劝进”,又有“上笺劝进”,充分说明了二者互通。卷一百二《周书·恭帝纪》载有陈桥兵变后,周恭帝的禅位诏书,但是否有劝进表无考。说明“劝进表和禅位诏是孪生物”注15未必尽然,可能有劝进表而无禅位诏,如唐肃宗在未得唐玄宗许可的情况下登基;也可能无劝进表只有禅位诏书,宋太祖当晚突然兵变黄袍加身,“是日”周恭帝就下诏禅位,应当没有留下群臣写劝进书的时间。此外,《旧五代史》中还有唐庄宗、唐明宗等即位前群臣的劝进记录。

《宋史》卷二十四《高宗本纪》载:“耿南仲率幕僚劝进……邦昌权尚书左仆射率在京百官上表劝进……皇后手书告中外,俾帝嗣统……百官再上表,又不许……百官三上表,许以权听国事……群臣劝进者益众……”注16南宋高宗的登基做足了姿态,劝进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为史上之罕见。

此外,《辽史》有辽太祖、辽天祚帝等即位前的劝进,《金史》有金太祖、金世宗、金宣宗等即位前的劝进,《元史》有元世祖、元武宗、元英宗、元明宗、元顺宗等人即位前的劝进,《明史》有明太祖、明成祖、明世宗等人即位前的劝进。

《清史稿》有清太祖、清太宗即位前的劝进。《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五《陈名夏列传》载其顺治二年“入谒睿亲王,请正大位”注17,睿亲王即多尔衮,然多尔衮并未采纳其劝进皇位的建议。1650年多尔衮去世后,先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后被顺治帝追论谋逆罪削爵。史论曰:“名夏劝进虽不用,以此邀峻擢。”注18

《清史稿》中记载最后一例劝进表的例子当属吴三桂。《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吴三桂列传》载:“……三桂年六十有七,兵兴六年,地日蹙,援日寡,思窃号自娱。其下争劝进,遂以三月朔称帝,改元昭武……”注19卷四百八十《王夫之列传》载:“康熙十八年,吴三桂僭号於衡州,有以《劝进表》相属者,夫之曰:‘亡国遗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注20吴三桂的劝进表有人托王夫之代写,这正是古来劝进文撰写的一般模式:请名士甚至是国手来写。这说明吴三桂称帝时模式还是很规范的,可想而知必定是“群臣”多次上劝进表,吴三桂假意推辞最后登基。

南北朝后史书中劝进表的事例基本如此。从中可以看出,汉魏晋南北朝时形成的固式“劝进与禅位”模式被打破,被劝进者的身份地位多样化,但其“政治游戏”性有增无减。隋以后史书中竟见不到一篇被大段引述的劝进表,恐怕史书撰写者也认为不值废这汗青墨渍吧!

四、结语

由是观之,劝进表几乎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相伴始终。其上可远绍至汉初汉文帝登基前宋昌的《劝进代王议》,其下可追溯至清中叶吴三桂称帝前属下的劝进。劝进表在南北朝之后依然普遍存在于历朝历代,但几乎只存在于史笔的三言两语,详细文献无征。绝大多数时候劝进的确是“政治游戏”,但极偶然地也有比较誠恳的劝进表出现,如宋昌的《劝进代王议》和刘琨的《劝进表》;劝进表和禅位诏并非总是相伴出现,单独出现劝进表或禅位诏都是有史可证的;劝进表的典型范式产生于汉魏晋南北朝的易代之时不假,但还有一大部分劝进表并无所谓“易代”,只是继任的君王或有些“名位不正”,自然有臣下“为君分忧”,主动献上劝进表。这就是笔者对李乃龙先生《文选文研究》中“劝进表”的几点补充,猥以陋识,附骥雅作,望诸贤指正。

(责任编辑:林丽华)

注1 李乃龙:《文选文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80页。

注2 李乃龙:《文选文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79页。

注3 [唐]房玄龄等:《晋书·元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43页。

注4 [唐]房玄龄等:《晋书·王导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745页

注5 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684页。

注6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03页。

注7 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701页。

注8 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702页。

注9 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702页。

注10 陈延嘉等主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三册第294页。

注11 陈延嘉等主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一册第379页。

注12 陈延嘉等主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一册第379页。

注13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肃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39页。

注14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末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625页。

注15 李乃龙:《文选文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80页。

注16 耿相新等责编:《二十五史·宋史·高宗本纪》,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6页。

注17 耿相新等责编:《二十五史·清史稿·陈名夏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278页。

注18 耿相新等责编:《二十五史·清史稿·陈名夏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279页。

注19 耿相新等责编:《二十五史·清史稿·陈名夏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968页。

注20 耿相新等责编:《二十五史·清史稿·王夫之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8年,第2 0 2 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