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社会控制思想实现途径初探

2020-09-10 01:53程了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性善论仁政

程了

摘 要:孟子身处纷乱的战国时期,为了解决矛盾丛生、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他设计出一套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立足于性善论,提出仁政思想,并强调道德教化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希望通过多种途径结束动荡的社会状态,恢复和重建社会道德秩序,进而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控制。本文阐述孟子社会控制思想的理论基础,并从经济做到制民之产、取民有制、用民以时及政治做到为君者以身作则、任人唯贤、省刑慎罚等方面对实现途径进行探究,力图提出新的思考与见解,求得突破与创新。

关键词:社会控制;性善论;仁政;道德教化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4-0141-02

战国中期,各诸侯国之间征伐不断,原有的社会秩序逐渐崩溃。同时各诸侯国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为各国学者思想解放和相互交流在客观上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之下,过去单纯而明确的社会秩序崩溃,以宗族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关系变得日趋复杂,如何建立一个共同而明确的社会秩序成了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李禹阶教授在《秦汉社会控制思想史》一书中指出“在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中,国家、天下、社会之‘治’是各阶级、各阶层都关心的重大问题”。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说派别无一不是将消弭战争,达到邦国、天下“大治”作为其思想学说的主旨纲要。而如何结束乱世进而到达“大治”这一政治理念首先需要的是重新恢复或者建立社会秩序,这也是战国中期以后各派思想家非常热衷的话题。孟子身处纷乱动荡的战国中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孟子立足于性善论的角度,提出了“仁政”思想,强调治国为政要遵循“先王之道”,结合善心与善法,施行仁义之道,以求结束动荡的社会状态,恢复和重建社会道德秩序。

从概念上来讲,社会控制理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早来源于涂尔干、斯宾塞等经典社会学家的思想,后由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正式提出,并对其意义作出了较为系统的阐释。罗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社会控制进行论述,认为社会控制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统治。他把社会控制分为对意志控制、情感控制、判断控制三类。虽然身处于两千多年前的孟子不可能对现代社会学概念作出严密、清晰的界定。但是从孟子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其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控制思想。他对于社会秩序的恢复与建立、治国为政、社会的控制与整合都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

一、孟子社会控制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要理解孟子社会控制思想的实现途径,首先要理解的是孟子社会控制思想的理论基础。在人性论上,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孟子社会控制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性善的,“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在《告子》一章中孟子将性善定义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即为仁、羞恶之心即为义、恭敬之心即为礼、是非之心即为智。仁义礼智这是人生来具有的,并不是由外界赋予的。只是由于人们不去思考和体悟,逐渐失去了自己的良心本心,孟子通过孺子将入于井的特殊场景说明了“四心”为人所固有的。而人性中恶的产生是受到了周遭環境和利欲之心的影响。“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因此,可以看出在孟子看来,人性之恶并没有独立的来源,仅仅是人本心的流失,这也从侧面论证了孟子性善论的思想。

但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并不主张人生来即有完整的善性,他认为人虽然生来即有“四心”,但这只是仁义礼智之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只有将这些端倪进行扩充和发展,才能发展成仁义礼智四心这种完整的善性。由此可以看出,孟子将性善看作一个过程,人只有在后天的不断实践中保持良心本心,做到存心养心、反诸求己才能成就自身道德,实现人性善的天性。

孟子认为性善论是社会运行的依据,也是人实现自我道德成就内在的要求,因此要想改变礼崩乐坏、王纲崩坏之后的混乱局面,重建社会秩序,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就要将人的善性加以扩展,重建人们内心的道德秩序。

二、孟子社会控制思想的实现途径——“施仁政,行王道”

孟子继承了前人的民本思想,在性善论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政治思想,即仁政思想。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不忍人之心”即善心,“不忍人之政”即仁政。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认为战国时期天下纷乱从根本上是因为人们内在道德秩序的崩塌,因此他更倾向于从道德角度来解决社会秩序失范的问题,希望通过重建人们内心道德秩序,同时要求统治者施仁政、行王道来实现社会控制,进而恢复到原有的社会秩序。仁政是孟子社会控制思想实现的具体途径。

(一)在经济上,做到制民之产,取民有制,用民以时

制民之产即为民众提供一份固定的产业。孟子认为,民众有了固定产业,思想就会稳定,没有固定产业,就会思想混乱甚至违法乱纪、无所不为。因此要让百姓有稳定的思想,就必须保障他们有固定的产业。“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份固定的产业对于农民而言就是土地,而解决土地最好的办法孟子认为是实行井田制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从善,故民之从也轻。”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认为通过井田制可以便于分田制禄、纯和乡风,达到“恒产”进而产生“恒心”这一内在的道德驱动力,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众生活上有了保障才能维护基本的伦理道德秩序。同时孟子认为统治者还要做到取民有制、用民以时,即轻徭薄赋。孟子认为,薄税是保证民众基本生活的必要手段,所以在经济上的原则是主张薄税,即实行“什一”之税。另外为了减轻民众的生活负担,他认为动用民力要照顾时节,不能耽误民众从事生产,希望通过强民政策解决民众衣食等基本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进而为王道政治的实现提供可靠的经济保障。

(二)在政治上,为君者以身作则,任人唯贤,省刑慎罚

在政治上孟子强调社会分工和等级秩序。为了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强调居上位者应对整个社会进行层层控制,在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之下,孟子主张为君者要做到以身作则,施行仁义之道。孟子认为,行仁政必须从当政者自己做起,以身行道。作为统治者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才能作为民众之典范,从而将仁义之道推行到社会中。在官吏任用上面,孟子认为为君者要做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做到能者任其职才能保证社会的有效运行。此外孟子虽然重视道德教化,但并不反对法治,“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他的法治思想体现了“德”“法”并行的原则。他意识到法的作用,提倡省刑慎罚,认为通过法的外在强制作用来强化道德的内在约束力,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三)重视道德教化,教民孝悌

孟子认为民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教化,为了强化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控制,使民众形成一种内在的、强有力的自我约束力,他十分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道德教化是孟子社会控制思想中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树立道德模范,以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作为社会成员道德评价的最高标准,希望通过道德教化的形式实现思想控制,从而维持社会稳定。在儒家学者看来,教育中伦理道德的份量比较重,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提出“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进而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通过仁义之道对民众实施教化,通过强化儒家思想中的纲常伦理,要求人们都以仁义为共同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三、结语

通过了解孟子社会控制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途径,可以发现孟子虽然身处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但是其社会控制思想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他为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套具体方案。孟子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大胆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口号,体现了封建社会中难能可贵的民本思想。虽然由于时代局限,孟子的社会控制思想仍然充满了乌托邦式的理想。但是其社会控制思想仍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当代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李禹階.秦汉社会控制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

[3]葛兆光.中国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4]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王其俊.论孟子的社会控制思想[J].东岳论坛,1991(1):85-89.

[6]郑庆权.孟子的社会控制思想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13(5):118-120.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性善论仁政
论孟子的天下观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诠释
从孟子“性善论”看“好为人师”的当代意义
孟子说仁德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论孟子人性论发衍
论孟子性善论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