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语格局下高校文化译介教学研究

2020-09-10 01:53林秀琴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教学策略

林秀琴

摘 要:大外语格局赋予外语教学新的使命和契机,中国文化走出去与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促使文化译介教学内容进行再调整、再认识。多元文化共存下的译介教学路径研究需要从译介选材、实施策略和动态评价上更加开放、高效、包容,以实现中国文化传播的意义。

关键词:大外语;文化译介;教学策略;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4-0157-02

基金项目:2019年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项目“大外语格局下文化译介的分类分层教学研究”(2019ZDJGLX013)

2019年初,第四届高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聚焦高等外语教育改革,提出大外语的时代发展使命。高等外语教育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国同世界各国交流互鉴,更关系到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建设。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力不仅得到了翻译界、文学界、学术界的重视,更引起了高校外语教师对文化译介教学的再认识。中国文化走出去,与异域的他者文化进行平等交流成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下英语教学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基于此,高校外语教学需要不断调整文化译介教学内容,实行多元教学模式和手段,建立动态教学评价体系,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当代大学生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进而构建以中国故事跨域书写为蓝本,多领域、多层次的文化译介模式为抓手的多元文化教学格局,扎实打开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之窗。

一、大外语格局下文化译介教学现状分析

国内对“大外语”概念一直停留于模糊的认知状态,尚未出现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很难对高校大外语教学以明确的指导作用,高校教师更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才能明确教改方向。大外语观指出大学文化是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语言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學习的过程,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同源、共生、互通,不可分离,不能割裂,更无法取代。

文化译介就是要将中国文化翻译和推介出去,实现文化走出去,抵抗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宏伟战略目标。但目前高校教材基本单一选用国外素材,造成中国文化在高校外语教学中长期缺位的现状,中国文化要普遍走进外语课堂,还有相当的距离,同时教材的编写比较零散,缺乏完整体系,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急需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使中国文化融入全球文化,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

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必然将强势文化无意识地向弱势文化译介。正确理解和全面认识到通过文化译介促成中外文化全面深入的交流,是一项长期的事业。让学生在有序、规范的文化译介选材和多元教学实践中相互切磋翻译技能,取长补短,使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都能获得满意的译介体验和文化熏陶,进而彰显民族文化自信力。

中国文化走出去根源于全球文化共生、共存、同发展的多元文化时代背景。借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推出的“熊猫丛书”“大中华文库 ”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出版工程”等系列中国文化书籍推广效果甚微之事实,高校教师要深刻思考其中的原因,在中国文化译介教学实践活动中,扮演好文化使者的角色,既要有本国大众的生活阅历、思维习惯、文化特性和观察视角,也得深谙西方读者的审美情趣、文化需求和思维差异,不能以自身的喜好和研究专长进行文化译介推广工作。

二、文化译介教学路径研究

文化译介应该通过译介学理论,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的软实力传播,在异质文化的多元视角审视下,彰显民族个性,传播中国文化,扭转文化弱势现状。不能用语言翻译代替文化译介研究,从事文化译介教学的教师要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译介自信意识,在中国翻译理论及实践体系下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和话语软实力,最终让中国特色的文字、话语及文化传播世界。实际上,各国的交流一直都是在“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文化自觉在提升文化软实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此,要成功地达到文化译介的教学目标,可以从译介选材、教学策略和动态评价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译介选材

译介选材,通俗点说,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文化译本或内容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对象。从译介学理论角度来说,“介”的本质是传播,翻译只是译介的出发点,有效传播给目标对象才是任务的终点。如果译介对象不接受,这个传播是不成功的,必须充分考虑目标对象的接受度。同样,不能因部分中国文化元素材料水土不服,随意迎合目标对象的接受体验而生搬硬套一些非中国文化材料作为译介教学内容,失去了中国元素,中国文化传播也就无从可谈了。

当下,起源于中国武侠小说的玄幻小说方兴未艾,可以作为网络文化传播的主要译介内容,以满足目标对象的大众文化需求。玄幻小说包含了灵异、奇幻、魔幻等诸元素,既吸引了中国武侠小说的忠实读者,又带给异域文化读者一种游戏体验,从而征服了这两类读者。以《盘龙》为例,没有刻板的中国文化元素,主人公林雷拥有不同于西方文化中对普通人类命运的关心与慈悲的中国情怀,他斗天、斗地、斗命运的形象很好地诠释了游戏体验式的叙事风格,完美地搭建起一座中西读者的文化桥梁。这类译介作品激励了目标对象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浓厚兴趣。

中国经典传统文化一直是译介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就要求在对外传播中国话语体系文化时,首先做好正本清源,“正”好价值观之“名”才能明确译介哪些典籍、译介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语言。凝练、简洁、意象是中国语言突出的特点,用最少的文字传递出最全面的意义,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意境。如上文蕴含着道家思想的“道友”文化,传诵经典可以不拘一格。同样,以《道德经》为选材蓝本,它文字凝练、思想深邃、哲理性强,可以和古希腊的柏拉图思想相媲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倡导无为、自然之道和天人合一,这与英语为载体的世界基本信仰上帝相左。例如,众人皆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译介,因译者接受的思想文化不同产生了风格迥异的译本。如“生”有着“give birth to”“produce”“beget”等译法,不考虑文本负载的思想文化,任何一个都可以表达它的意思,显然,于中国特色文化而言,beget一词具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在译介中,可以有意识地进行选择性文化传播。“万物”不能简单的理解成“creature”,普遍意义上指“all things”“everything”,如果注释上“the Yin and Yang”定能极大地激发目标受众探讨“道”文化的本源,拓展了他们的文化视野,有效地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译介学视域下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二者之间的交流,减少了文化隔阂与文明冲突。还关注到传统经典在异域的接受、传播效果,以及在文化层面上给目标对象所带来的影响。

大外语格局下的文化译介要求每一名大学生能够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和践行者,仅仅通过经典文化、网络小说是远远不够的,应全方位地借助精美图片、音视频、微视频、微电影、纪录片及各种应用程序和学习平台译介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二)教学策略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英语学习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英语文化译介教学策略,力求教改、教学、学习相互促进。基于教育生态理念的文化译介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满足了当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展开实际的教学工作。

1.多元教学策略

“多元共生”教学理念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又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个性化需求,能实现人人得以进步的目标。多元教学策略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成功衔接译介教学的“学”与“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习行为习惯、思维能力和跨域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并转化成一种译介品格。

2.竞赛教学策略

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研究表明,应充分考虑到竞赛激发人类向上学习的自然属性,系列教学中制定主题竞赛、游戏升级式竞赛、小组竞赛、大学科竞赛为主题的竞赛活动,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竞赛内容相关的译介学习,目的性和方向性确定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得到极大开发,真正实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3.情境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具有真实性、多样性、启发性特点,而文化译介教学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有效衔接跨域文化中的思维差异,打开各自的闭环文化禁区。在现实文化译介教学中情境教学可以营造生动、逼真、有趣的教学氛围,问题情境、对话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影视情境等策略增加课堂趣味、活跃气氛、学以致用和转变思维,使艰涩甚至思维意识里相左的文化得以理解并流畅地表达出来,传播出去。

(三)动态评价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应该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环境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因此教师应做好学生知识建构的助力者而非填鸭人。在文化译介教学评价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習的过程性评价,充分挖掘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能力,如译介学习兴趣、态度、思维习惯、学习策略、自信心、合作精神等,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评价过程中获得较全面的综合评价。

文化译介教学评价不仅要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还要采用观测法、座谈法、档案法等一系列主观、开放、灵活的评价方式,教师根据动态掌握的信息,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最终形成涵盖课堂参与、学业测试、网络作业、自我反思、小组讨论、文化赏析等的多元评价考核方式。

三、文化译介教学的文化传播意义

文化译介教学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动态传播当代中国特色文化,精准译介不同领域不同地域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元素与汉语言符号主动接轨世界话语体系。在新的历史阶段,与时俱进,让不同宗教信仰、多种价值体系多元并存,在矛盾和碰撞中进行交流、探讨,实现文化强势国家对“文化自觉”的自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译介学习中,教师和学生要发扬互补、合作精神,既要保住中国文化元素的精神风貌又要兼顾异域目标对象“倔强”的固化思维和文化主场事实,在不断地碰撞、沟通中求同存异,形成多元文化体系间的良好互动、和谐共处,以“润物细无声”的大国情怀传播中国文化,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吴岩.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论坛[EB/OL]. http// www.moe.edu.cn,2019.

[2]梁勇.译介学理论视角下《道德经》英译研究[J].西安翻译学院学报,2017(3):59-62.

[3]张勇.文化译介视域下高校外语课程设置与教学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7,14(4):158-160.

[4]高彬.跨域书写: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译介模式探索[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7,17(1):46-51.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