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译论史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策略

2020-09-10 01:53薛睿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应用

薛睿

摘 要:英语翻译的实践与理论是辩证对立且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为有效探析英语翻译的理论应用路径,必须从我国传统译论史层面出发,通过探寻不同时期的翻译理论及实践路径,明确英语翻译理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策略。现阶段,针对英语翻译的理论纷繁复杂,有从文化层面解析英语翻译的语境问题,有从篇章角度探析英语翻译的结构性与完整性。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何种理论作为主导理论依旧是学界主要探寻的问题,本文结合传统译论史的发展历程,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传统译论史;英語翻译;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4-0166-02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逐渐加强对外贸易、文化宣传及教育教学等层面的外宣翻译工作,旨在通过英语翻译,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全面而完整地呈现给西方发达国家,使中国逐渐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我国英译人员所采用并实践的翻译理论错综复杂,难以形成统一的整体,无法使英译人员根据固定的翻译机制,满足我国跨文化交际的需求。因此,本文从传统译论史的角度出发,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构建出全新的翻译手段。

一、传统译论史的发展历程

翻译研究是系统而科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涉及翻译理论、翻译经典、作品翻译及翻译历史、批评等多个层面。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翻译体系拥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我国从东汉到明清时期的翻译研究主要包括佛经翻译、科技翻译、文化翻译及文学翻译等内容。而在五四运动期间,我国针对国外的思想著作、理论学说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大量而细致的翻译。然而无论是开辟我国翻译历史先河的玄奘、道安和支谦,还是开辟科技翻译道路的徐光启、林纾、严复、钱钟书、傅雷等人,都是从翻译经验及实践中提炼并总结出了能够推动中国英语翻译发展的理论成果,使我国翻译理论及翻译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进而形成系统统一的翻译理论机制。

(一)佛经翻译

东晋道安被梁启超称为“译界宗师”,拥有着佛经翻译家、得道高僧等双重身份。在佛经翻译层面,僧人道安先后提出了“三不易、五失本”的翻译学说,并且还构建并参与了佛经的译制工作,对后世的佛经翻译发挥了拨云见日、指点迷津的作用。因此梁启超先生对僧人道安如此评价:“荷坚鸠摩罗,建议于道安,荷坚于译业,主持于道安”,可以说,僧人道安在佛经翻译中的见解及理论体系是对实践经验的提炼。我国社会大众所熟悉的玄奘法师在佛经翻译层面上也做出了难以磨灭的突出贡献。他先后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六慎思”等翻译理论,体现出玄奘对佛经翻译独特的见解。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玄奘法师翻译的佛经高达八十六部三千四百二十一卷,翻译规模达唐朝翻译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在西行过程中,所闻所履,带回的佛经典藏便有六百余部。可以说,玄奘法师在佛经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贡献,可见一斑。

(二)科技翻译

伴随西方传教士的到来,我国逐渐接触了到西方先进的科技理念及文化产品。传教士也各尽其能,先后获取了精英阶级及士大夫阶层的尊敬与信赖。因此学术传教的理念便在传教士德玛科的脑中逐渐形成。但传教士的传教目的却在学术传教过程中成就了中国的科技翻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主要有李天经、徐光启、李之藻等。在此期间,我国专家及学者相继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翻译见解,譬如翻译目标。徐光启在通过合译《几何原本》,延伸了我国数学研究的理论内涵。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徐光启并不精通意大利文,却在与西方传教士的交流中,实现了对科技文献的全面翻译。在1643年,他先后提出了“超胜”与“会通”两大翻译思想。

(三)学术翻译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念至今影响并推动着我国的翻译产业。从实践层面来分析,“信、达、雅”是英语翻译中较为困难的部分,同时也是严复对学术翻译的标准。在该理论及思想提出后,“信、达、雅”逐渐成为我国翻译界评价作品优良的标准。在明清时期,虽然很多翻译家对“信、达、雅”提出了诸多的见解,但始终没有否认它是翻译工作者的最高境界。虽然该理论及思想只有三个字,却是通过实践考验得出的思想理念。严复曾在译书局充任译员职务,翻译过大量的学术经典,因此他所提出的翻译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发展价值,是难以替代的真知灼见。而与严复相比,林纾在翻译界也有较高的成就。根据相关记载,林纾曾先后翻译了一百多部西文小说,并在《译论》中提出自己独特的翻译思想,即“怡神、步境、神会”等。虽然林纾对西文的精通程度有限,但其所翻译的作品却得到了极佳的评价。林纾的译文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评价,主要在于其将译本置于创作思维之中,通过语境分析,拓展并创作出全新的翻译生态。这对我国近现代的意译方法具有极大的影响。

(四)翻译浪潮

五四时期是新文化运动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翻译运动兴起的特殊时期。在文化翻译层面的代表人物有傅雷、林语堂、茅盾、周作人、钱钟书及鲁迅等人。鲁迅先生对西文直译提出了诸多的见解,倡导翻译要结合实际,要符合“洋人”的生活情境。而茅盾先生对文学作品的重译、复译、转译等层面的思想理念做出了重要的阐述,指出文学作品的翻译要突出“其独有的审美性,人文性及文化性”,必须对我国现有的文化环境进行深刻分析,才能有效地翻译出符合国民思想理念的翻译作品。林语堂先生在翻译工作中,提出了“美感、通顺、忠实”等译文标准,并且对明清时期的“信、达、雅”思想进行了补充。此外还有钱钟书的“化境”思想、傅雷的“神似”理论等。因此可以说傅雷、林语堂、茅盾、周作人、钱钟书及鲁迅等人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思想为我国后世的英译工作指出了鲜明的发展方向,推动了我国翻译理论体系的构建进程。

二、传统译论史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一)“怡神、步境、神会”的应用

根据上文所述,我国从两汉时期开始便形成了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翻译理论,然而伴随时代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不少理论及学说逐渐被淘汰。譬如,林纾“怡神、步境、神会”的思想,便难以应用到现代翻译理论中,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翻译体系日渐完善,英译工作者所掌握的英文理论及英文知识更加牢固、扎实。在英语翻译中,会严格根据英文的原始含义进行翻译,从而导致英语翻译工作缺乏创造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国部分出版企业俨然打破了传统翻译的限制,将“怡神、步境、神会”应用得炉火纯青。譬如我国某出版社曾邀约《十里春风不如你》的作者冯唐,对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经典著作《飞鸟集》进行重译。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冯唐先生不仅将《飞鸟集》的核心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更将自身的创作理念与泰戈尔的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在网络术语的装饰下,使《飞鸟集》焕发出全新的魅力,深受现代青年读者的追捧。因此林纾先生的“怡神、步境、神会”在现代英语翻译中依旧有巨大的社会价值。譬如《飞鸟集》第三篇“The mighty desert is burning for the love of a blade of grass who shakes her head and laughs and flies awy”,冯唐先生的译作“大漠的狂沙因痴恋绿草而日渐憔悴,草笑、草摇、草飞”。

(二)“超胜”与“会通”翻译思想的应用

“超胜”与“会通”思想与“怡神、步境、神会”理论相似,却对英语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理论层面来分析“超胜”有超脱与元胜之意,旨在结合英文原始文本的内涵与意义的前提下,从文化的层面探析英文翻译的技巧与方法,而“会通”则具体指译文要浅显易懂,使读者能够抓住原文作者的主体思想。因此在实际英语翻译工作中,“超胜”与“会通”主要指英语翻译中常用的意译,即对难以直译或影响译作“信、达、雅”标准的翻译词汇进行二次创作。然而该理论的内在宗旨是对词汇的意译,而非整个篇章及篇幅的意译。以铁观音为例,如果在英语翻译过程中,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形成这样的翻譯文本iron Goddess of mercy,在词汇及表达层面上既不流畅,也不自然,因此可以从文化的层面解析铁观音的文化内涵,即吉祥美满,所以可简单翻译为Jesus tea。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国翻译工作者仅仅将“超胜”与“会通”作为简单的翻译工具,没有从理论内涵及人文思想的层面,探析该翻译理论的基本宗旨,即创造性。翻译者只有结合文化、语境、地理、民族等多个文化要素,才能翻译出符合严复“信、达、雅”及林语堂“美感、通顺、忠实”标准的译文作品。

(三)构建并完善翻译理论体系

虽然根据我国传统译论史的理论思想,能够有效提升并推进英语翻译工作的质量,但是如何帮助翻译人员整合纷繁复杂的翻译理论,形成独特的翻译理论体系,则需要从传统译论史的发展规律及实践情况出发。

首先,明确传统译论史的发展规律。我国翻译理论的形成源于佛经翻译,在理论层面上主要对翻译内容进行了限定(玄奘及道安);到明清时期,相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以我国现有的文化体系、科技基础为前提的,即要求翻译者结合自身的文化环境进行翻译;到鸦片战争后期,相关翻译思想主要集中到二次创作的层面,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林纾;此后,翻译理论逐渐得到了完善,并形成了以“信、达、雅”为核心的翻译标准。因此可以说我国传统译论史是从内容选择到二次创作的演变过程,翻译理念是对我国现有的文化体系的有效结合。

其次,明确西方的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理论主要有语篇翻译理论、目标需求理论、描写翻译理论、语料库翻译学、生态翻译学等。其中生态翻译学理论与我国传统译论史中的发展规律相契合,都是构建在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基础上的翻译理论体系。

最后,以我国传统翻译思想为根基,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补充并整合现代翻译理论,以此构建出系统统一的现代翻译理论体系。

三、结语

我国当前的译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方翻译理论的梳理与应用,对各类题材的翻译标准的界定与制定,俨然忽视了传统译论史在英语翻译中的作用,极大地制约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翻译理论体系的形成。因此,相关学者及专家应深入研究传统译论史的时代价值与社会功用,从而构建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及思想性的翻译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芳.反思中国佛经译论史之“文质之争”——以“文”派支谦为例[J].中国翻译,2018,39(3):28-33+43+127-128.

[2]陈丕.西方翻译理论史之文化视角透视——苏珊·巴斯奈特翻译史研究思想述评[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2):116-121.

[3]柯飞.译史研究,以人为本——谈皮姆《翻译史研究方法》[J].中国翻译,2002(3):33-34.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应用
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
带压堵漏技术在检修中的应用
行列式的性质及若干应用
癌症扩散和治疗研究中的微分方程模型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