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中职学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

2020-09-10 01:53于文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教育

于文

摘 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很多优秀的道德教育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成长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中职学生成长,本文在阐述弘扬爱国思想、提倡民族气节、崇尚仁爱思想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把中华民族优秀思想道德和各科教学紧密结合、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古典文学教学相结合等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4-0254-02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传统优秀道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人们如何做人做事。这些大多都蕴含在文学典籍和历来备受传诵的典故中,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精髓。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被中华民族所继承、发扬,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这是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也是以前在教学中所忽略的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中,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时候,必须从客观角度出发,创造性地转化、古为今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才会在当代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1]。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源泉,是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支撑。当前,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实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学生真正学懂、弄通,才能进一步坚定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

第一,弘扬爱国思想。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遗产中,很多优秀传统直到今天仍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爱国主义精神——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核心,比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至理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古往今来广大的仁人志士对国家的热爱、忠诚和献身精神,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这些崇高的爱国思想的传承是分不开的。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从古至今都是先国家、后个人,时刻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最高处,把个人的安危和生死看得极其淡泊,为了国家和民族可以奉献自已的一切,包括生命。当代青少年应着力学习这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思想,并身体力行,践行爱国主义[2]。

第二,提倡民族气节。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无数仁人志士有崇高的精神向往和追求。为了中华民族前仆后继、不畏牺牲、英勇奋斗。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岳飞、文天祥这些民族英雄,千百年来以他们特有的中华民族气节感召一代又一代后人前仆后继,为国献身。

第三,崇尚仁爱思想。儒家思想的创使人孔子强调人之所以值得爱是因为有道德,他提出了仁爱思想。同时儒家还非常重视“和”,孔子提倡和为贵,推崇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仁爱既是为人的准则,也是处世的方法。孔子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管仲的“善人者,人亦善之”,曾子的“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这些关于仁爱的优秀道德传统,对于当代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矛盾、处理问题、为人处事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提倡立志修身。儒家提出人要立志修身,孔子提倡克已修已,孟子也提倡修身养性,这体现的都是立志修身自省的思想。苏轼的“生死穷达不易其志”,曹操的“有其志必成其事”,诸葛亮的“夫志当存高远”,曾国藩的“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些都提到立志、修身养性的重要意义。一个人立志、修身养性最重要的是要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就要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身人格,将来为国家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

第五,树立优良学风。孔子十五岁志学,终身不辍,谦虚求学、态度严谨,他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精神,入太庙,每事问,学无常师,刻苦、勤奋的治学精神影响着他的学生和一代又一代后人,千百年来被尊为从师的典范、学习的楷模。孟效的“人学始知道,不學非自然”,陆游的“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以及古人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骨、匡衡凿壁偷光等上进苦读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好学不辍,直到现在每当提及这些话语和故事都会激励着学生发奋学习,不断探索和攀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世代传承是夯实中国文化根基、提高现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对于当代职业学校学生良好学风的树立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第六,注重真诚交友。古人主张交朋友要真诚,交朋友的目的是共同增长见识,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话说明交朋友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孔子的“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效的“结交非贤者,难免生爱憎”,庄子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以及管宁割席、杵臼之交、莫逆之交、鸡黍之交等故事从古至今,给当今青少年树立了交友的范例,那些唯利是图、互相猜疑的朋友及酒肉朋友都不是学生应该交往的。当今青少年学生当中,哥们义气、小团体主义等十分严重,更有一部分学生思想涣散,组织纪律性较差,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较大。诸如辽宁省本溪市体育运动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正当的交友方式,学生三个一群,两个一伙,过生日或节假日互相请客送礼,吃吃喝喝。在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交友方面的教育,让青少年学生学会辨别、真诚交友,促进学识和思想共同进步。

第七,孝敬爱护父母。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孝敬爱护父母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儒家讲百善孝为先,可以从青少年学生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和方式来看学生的道德品质,也可以看出他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3]。孟效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李商隐的“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孔子的“事父母,能竭其力”,都告诉我人们应该如何对待父母。反观当今社会,有些青少年孝敬父母、尊敬師长的良好品质欠缺,因此职业学校应该在教育教学时着重向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使青少年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健康地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八,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是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青少年学生应格外珍惜。朱子家训中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还有从小就熟背的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都教育人们要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果实,不浪费粮食。现在学校食堂里随处可见吃了一口的馒头,满盘的菜肴被学生倒掉。不理智的网购,购买很多不实用的商品,有些连商标都没剪,包装袋还没拆开,就随手丢弃了。还有些孩子父母辛辛苦苦工作挣钱供其上学读书,孩子却虚荣攀比,手机换了一个又一个。因此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珍惜劳动成果教育笔者认为是适时和必要的。

二、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第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首先自己应该是一个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情操高尚的人,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成为一个不但知识渊博而且道德高尚的传道 、授业、解惑的人师。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培养、教育学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第二,要把中华民族优秀思想道德和各科教学紧密结合。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德育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例如:各年级可以结合所学知识摘抄箴言、警句、绝句、名联等,也可以进行优秀传统道德的知识竞赛、书法比寒、诗歌诵读、话剧表演等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教育。

第三,要把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古典文学教学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从中国古典文学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融汇在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中,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识别真、善、美,区分假、恶、丑,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辨是非、知荣辱,按社会公德、人类美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弃恶扬善,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第四,职业学校应把对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中职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不能用呆板的说教。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应该是潜移莫化、润物无声地进行。中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文学名著篇章,唐诗、宋词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很好的素材,作为一名教师要结合运用适当的形式,例如:可以组织故事会、参观古迹、人文景点,也可以通过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进行传统道德教育,还可以在讲解相关课文的时候组织学生观看传统剧目、听古典音乐等形式进行传统思想道德教育。

第五,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起来。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主阵地,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只有三者相互结合,使学生时时处于受教育、受熏陶的环境和氛围中,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结语

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有利于建设和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要古为今用,活学活用。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提高,使自已成为一名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道德的师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鲁洁.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黄钊.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叶飘然.国学经典[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教育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新著
季札挂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热热闹闹过大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