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内生机制研究

2020-09-10 01:53胡文俊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系统论意识形态安全

胡文俊

摘 要:高校意识形态是国家意识形态至关重要的一环,保证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意识形态从来就不是单独存在的,我们应该走出就高校意识形态来论高校意识形態的传统思维,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考察,新时代背景下以系统论为研究视角,挖掘并激发各种有利因素,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指导地位。本文着重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入手,分别从强化党委领导、加强课堂阵地建设、加强理论创新建设、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几方面展开具体分析,并将意识形态工作、思想宣传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统一,以此来建设、巩固好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

关键词:系统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4-0292-03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论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对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影响研究”(JAS170317)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意识形态的统率作用是否有效发挥,关系着培养的人才能否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在行政命令的指引下,沿着既定的轨道顺利前行。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社会转型的加剧、青年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互联网迅速发展对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催生出不小的影响。党的相关文件指出,高校要拓宽主流思想宣传渠道,占领重要阵地,发挥意识形态在高校育人育才的重要作用,凝心聚力办好新时代的教育。

作为一项现实指向性很强的工作,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工作方式来审视21世纪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意识形态从来就不是单独存在的,我们应该走出就高校意识形态来论高校意识形态的传统思维,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考察,以系统的方法论,整体、系统的视角研究,挖掘并激发各种有利因素,发挥意识形态在高校的引领性作用。

一、坚守底线思维,严格区分学术研究与思潮传播的界限

底线,顾名思义就是某种范围的临界值,越过了这个临界值,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习近平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1]。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画一条红线,旗帜鲜明地告诉广大师生,什么东西可以公开宣传,什么东西不可以公开传播。在校园中、在课堂上,就是要旗帜鲜明地讲马克思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巩固和维护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核心地位,并以此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基本原则。

办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培养适用于新时代国家发展的人才。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借助不同的载体在高校范围内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引领作用,关系到青年政治意识及人格的养成。各类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影响比较突出的方面,主要集中在西方经济自由主义、政治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思想意识形态。他们以中国社会发生个别负面事件否定中国整体发展成就,以西方民主政治作为普世价值观、抹黑和曲解中国英雄、中国共产党党史等。企图以个别事实否定整体,以部分历史否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如此鱼目混珠的做法极具迷惑性,尤其对还不具备较强辨析能力、而且情感丰富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更容易产生影响。因此,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意识形态宣传既要注重过程、载体,也要注重内容与方法。多元社会思潮在校园内的传播,固然有互联网因素的影响,但是更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研究这些思潮的高校教师。对于马克思意识形态以外的思想或者学术研究与多元社会思潮的传播,二者易混淆,具有很强的迷惑性,较难区分。特别是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是难上加难。要在课堂授课、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环节上坚守底线思维,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多元社会思潮二者的传播界限,尽可能从源头上减少对中国改革和发展不利的不良意识形态的传播,旗帜鲜明地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毫不动摇地宣传和贯彻中央有关精神、政策和指示。学术研究严格限定在具有独立分析和批判的学术群体内进行,决不允许在课堂中开展。否则极易被别有用心之流,以借学术自由之名行传播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实的事情发生。

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事关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否牢固。筑牢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基本保障。没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就不可能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者。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比如,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方面,主动发声不够、发声不响亮、不够坚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倒逼发声”的不利局面。一些单位、部门存在“不敢发声”“不会发声”的情况,严重削弱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鉴于此,高校应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系统谋划。以系统的方法论和思维为指导,加强从党委领导、课堂建设、理论创新、网络管理在内的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一)强化党委领导,支持宣传部门敢于“亮剑”,发出正确声音

坚持党委的领导是高校发挥意识形态作用的“灵魂”,决定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指向。实践证明,学校党委尤其是主要领导决定了该所学校意识形态阵地的生死存亡。倘若高校领导忽视其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则高校在这一领域的阵地就面临失守的局面。因此,应该树立党统管宣传、党主管意识形态的意识,坚持贯彻党委的主体领导地位。如果说党委领导是强化意识形态的“灵魂”,那么宣传部门就是“动脉”,担负着具体工作。宣传部门应该在高校党委的正确统筹下,敢于“亮剑”,发出科学之声,旗帜鲜明地公开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统领作用。

(二)加强课堂阵地建设

课堂是高校宣传主流思想的主战场,是青年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青年学生正是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关键阶段,可教育性强,可塑性强,具有很强的被引导的空间,但同时思想还不够成熟、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师的言行,而教师的言行主要又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载体表现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课堂上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养成。目前,市场经济高效发展,西方等国家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其主要思想,方式多样,目的一致,试图影响高校师生,个别教师政治意识较弱,职业道德缺失,在公开场合发表反党言论,将西方国家的错误思想带进高校,严重削弱了高校课堂的引领作用和育人功能。因此,高校教师应该牢固树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观念,并将课程思政贯穿到课堂中。《辽宁日报》头版刊登的《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一文,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强烈反响,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前高校课堂建设亟待加强。加强课堂阵地建设,我们应该坚持以“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讨论有纪律”为指导原则,严格规范高校教师的课堂言行,确保高校课堂成为传播主旋律的主要阵地。

(三)加强理论创新建设

影响高校在主流意识形态上做大做强的因素很多,理论创新滞后是其重要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改革的深水区,也是我国矛盾突出、分歧凸显、利益多样、价值多元的时期。理论创新的相对滞后这一客观实际必然会映射到高校青年大学生的主观意识中去,进而使其对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产生怀疑、动摇。高校的理论阵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就会去占领[2]。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为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仍存在现有的指导思想还未完全占有高校开展观念形态的主要阵地的现象,高校理论工作者要以新思想为指导,以解决中国社会发展转型的问题为主线,把指导思想与中国改革、发展、创新的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符合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理论成果推陈出新。

(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

互联网是新时期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一经诞生,就以其信息容量大、传递速度快等特点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影响,高校也不例外。21世纪以来,网络影响着青年的学习、生活乃至行为方式,“青年无处不网络,网络无处不青年”是青年和网络关系的生动写照。高校要正确看待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不能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拒不接触,也不能将其视为灵丹妙药包治百病。互联网应当作为一种技术工具手段,目的是为人类服务,我们对互联网的态度也是按照从怀疑—接触—熟悉—掌握—自信的发展规律来进行的。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一是要通过法律手段、技术手段设置网络防火墙,过滤隔离那些对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利的信息;二是要把网络这一技术手段应用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利用网络传播规律,宣传主流思想,加强高校的思想引力作用,凝聚生力军力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3]。

三、意识形态工作、思想宣传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统一

在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仍然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动的”“滞后的”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模式,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各自为政与教育合力的矛盾;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分离;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对立;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的碰撞[4]。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法,以系统论的思维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将其与宣传思想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最大程度上发挥教育的合力。环境的同一性、目标的一致性以及手段的共通性是意识形态建设、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的决定性因素。

(一)外部建设思想统一性

第一,外部环境的同一性。三者的建设在高校这一相同的大环境中进行,无论是高校物质环境,还是师生的精神状态或是校园文化建设,三者都是统一的。

第二,培养目标的一致性。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思想工作宣传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各自有其不同层次的目标,但这些目标有交集,其最终目标都是为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具有一致性。

第三,建设手段的共通性。由于三者所处外部环境相同,在某些方面培养目标一致,再加上教育对象和目标基本一样,这就必然决定了建设手段有某种共通性。环境的同一性、目标的一致性以及手段的共通性要求三者的建设必须要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资源共享、方法共通。

(二)意识形态建设建议统一性

在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宣传思想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高校党委强有力的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意识形态引领,相关宣传部门要发挥主要作用,领导干部要挑起大任。集体要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实践,要成为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先锋。

第二,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育人育才功能。特别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部门应该效用最大化,以主流思想影响师生。

第三,辅导员的作用不容忽视。新时代,虽注重强调打造大思政育人模式,但目前大思政育人模式还未普遍覆盖全国,因此在较为封闭的地区辅导员的思想引导尤其重要。同时也是各项活动的直接实施者。

第四,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对象涉及高校师生,促进理论学习显性化,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巩固学习成果。

第五,立足新时代,创新宣传方式。以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相关工作,对于存在疑惑的对象要开展答疑解惑,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引导师生,环环相扣,以达到强化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目的。

四、结语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内外部、软硬件等各方因素的影響,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类有利资源,加强意识形态内涵建设、巩固好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同时,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持续性长久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当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社编辑部.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学习参考编写组编.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1).

[4]黄世虎.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高教,2012(5):132-133.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系统论意识形态安全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系统论视域下的高校实验室发展探讨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基于系统论视角下的园本教研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