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强地方志宣传 提升方志文化影响力

2020-09-10 13:12徐敬国唐露
巴蜀史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武侯区方志文化

徐敬国 唐露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李克强总理对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可 见,方志文化对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支撑。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新 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地方志事 业得到长足发展,方志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进入21 世纪以来,科技创新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地方志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局面,机遇与挑战并存,竞争与发展同在。不断改善的社会环境和日益发展的经济水平,为地方志事业提供了更便利的发展条件;而网络化、信息化的急剧变革,以及外来文 化的涌入,给地方志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构建方志大数据库,通过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平台和新媒体应用等普及地方志知识,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地方志的认识,提升方志文 化影响力,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功能,为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存续一方文脉,固守城市之根,已成为新时期方志事业 发展的主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志工作者不能固步自封,必须抓住时代机遇,转变思想观念,改 变工作思路,让地方志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一、提升方志文化影响力的必要性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三者记载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成为凝结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自西汉以后的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地方志编纂从未间断,是历朝历代存历史之智、资当下之政、育社会之民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成为世界文明独有的文化现象。

(一)地方志是记录地方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在世 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地方志作为传承中 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客观全面地记录了一个 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情况,内容 广泛多样,与其他历史文献资料相比,地方志具 有无可比拟的传承性、广博性、海量性、真实性、可靠性,其述而不论、中立客观的特性为后世用 志,准确了解一方之貌提供了可靠来源。明清以 来,众多学者利用地方志资料进行社会学、历史 学、民俗学、地理学等各方面研究,并取得不俗成 就。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主持中国科学院地震 工作委员会编纂《中国地震资料年表》,查阅了5600 余种志书,参考了部分志书中的地震记录; 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竺可桢编纂的《中国近五千 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不仅查阅了历代史 书,还参考了许多地区的地理志以及个人旅记等 资料。

(二)地方志是治国理政的智慧源泉

记一方之事,明区域之情,晓发展之要,“資政”是地方志的重要功能之一。古往今来,地方志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行政区划变更论证、大型项目立项等提供了大量资料。

近年来,各地越来越重视地方志在社会经济、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著名作家茅盾曾建议从地方志中汇编名胜古迹资料,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1985 年贵州省在编制景区规划时, 查阅了《大定府志》《大方县志》《黔西州志》等志书,发现大方县和黔西县杜鹃资源异常丰富,于是规划打造了“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江苏省扬州市参考旧志中的图卷以及新编《扬州市志》中的资料,对扬州名胜瘦西湖进行保护性修缮开发,使其成为著名旅游景点,并在新城区建设中注重对瘦西湖风貌的整体性保护;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北川县志》为新北川的灾后重建、重点产业确定和旅游资源挖掘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地方志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承千年文明,扬中华美德。地方志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是宣扬爱国爱乡、自强不息、守望相助等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手段。晚清民国时期,包括巴蜀在内的全国大多数地区都编纂了乡土志,作为小学乡土史地知识教育的教材,大力倡导振兴商务、发展实业、兴办教育、改良民俗、普及科学知识,以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开启了中国近现代乡土教学的先河。这些乡土志大多以稿本或钞本形式保存下来,弥足珍贵。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通过编纂《新疆通志》为自治区“去极端化”和坚决反对“三股势力”提供了历史佐证和现实依据,扩大了全社会对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认识,对促进新疆各民族团结和地区长治久安,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方志文化传播现状

地方志作为官方文献,虽其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但一直以来在社会大众中的普及度和认知度并不高,利用程度与其他资料相比更是相形见绌,真正使用者多为相关专业人员。为让地方志真正发挥作用,助力社会发展,全国各地地方志机构都在不断探索,积极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建设方志馆作为宣传方志文化的阵地

方志馆是收藏研究和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 宣传展示国情、地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方 志文化的集中展示基地,同时也是重要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人们在这里看志用志,感受方志文化 中的精神力量,接受传统美德洗礼,接受爱国主 义教育。建设好方志馆,全面发挥其功能作用,对提升方志文化影响至关重要。

本着以人为本、立足地情、突出特色、服务社会的原则,为更  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都市武侯区于2015 年5 月建成了成都市首家方志馆——武侯区方志馆。武侯区方志馆收藏有全国各地富有区域文化代表性的志书、年鉴等地情资料,以及体现区域和时代特色的物品等,集中展示武侯地情。 由于馆藏不断丰富,武侯区方志馆已逐渐成为机关部门、街道、社区以及科研院所和企业查询区域历史资料的首选之地,全国各地的方志同行以及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师生相继前来参观查阅。

(二)开展公益文化活动让方志走进群众

受众少、社会认知度不高一直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一大阻碍,只有知志,才能用志。因此,为避免方志走向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命运,让群众知志用志,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每年定期开展方志进社区、进机关、进单位、进学校等活动,使群 众可以在学校图书馆、社区等地方轻松查阅地方志。2019 年,武侯区地方志办积极参与四川省地方志办主办的“辉煌七十年,方志伴你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街头宣传活动,在武侯祠、锦里、四川大学等人流密集区开展方志宣传,赠送《巴蜀史志》《成都精览》《华西坝 记忆》等地方志成果,普及、介绍方志文化和工作成果,社会反响较好。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宣传地方志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高、网络技术的迭代升级,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已经普及,微信、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也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傳播方式在不断变化。地方志机构顺应时代潮流,通过传统方式和应用新媒体平台相结合,积极开展方志文化宣传和方志成果开发利用。

以成都市武侯区为例,志书年鉴等书籍出版后,则刻制光盘随书附录,及时将电子书上传至武侯区政府门户网站,方便读者在线阅读和下载浏览。近年来,武侯区地方志办通过与今日武侯、成都日报、四川交通广播电台等媒体合作,为他们提供武侯区地情资料,通过扩大方志成果应用的方式提升方志文化影响力。此外,武侯区也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方志文化,2018 年武侯区地方志办开通微信公众号“方志武侯”,发布武侯地情相关资料及文章。为增加粉丝粘性,2019年与四川交通广播电台合作,在公众号新增音频栏目,开设《走进武侯》栏目,将《丞相祠堂忆往昔,锦观深处品三国》等文章转化成生动的语言,让方志可看、可听,多方面满足受众需求。自“方志武侯”微信公众号开通以来,粉丝和阅读量都呈稳步上升趋势;《九眼桥,从古至今浸润着成都人的生活》等多篇文章被“学习强国”“方志四川”等其他新媒体平台转载,方志宣传颇有成效。

三、方志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国各地地方志机构在提升方志文化影响力和作用力上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与问题。

( 一)方志类型单一无法满足多元需求

目前,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方志成果都以文字资料为主,辅以数字化,而音频、视频等方式成果较少,只有少数先进地区做得比较好。在通过以智能手机为主获取信息的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常态,沉闷冗长的“大部头”地方志书无法吸引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年轻人,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内容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二)未能建立完整的地方志数据库

移动通讯5G 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云存储和云计算等科技快速发展,让信息共通互享变得更加便捷;地方志数据库是实现地方志全媒体传播的基础,加快地方志大数据库平台建设已刻不容缓。构建地方志数据库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大量人力、财力及技术支撑,现阶段还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未能真正实现全国各地、各领域、各单位、各终端之间的数据共享,彼此形成数据孤岛,限制了方志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利用。

(三)未能真正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

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志文化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必不可少的手段。虽然大多数地方志机构已建立相应的网站、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但基本都处于推送、查阅、复制、下载等初级阶段,并没有开发更多的特色功能。有的文章语言文字错误较多,质量参差不齐,转发内容过多而缺少原创;同时由于相关的账号管理运营等由地方志工作者兼任,缺乏营销意识和推广手段,与用户之间互动不足,发布的内容没有针对性,不能吸引新用户留住老用户,也无法得到有效反馈,最终让方志在新媒体传播中落入窠臼,流于形式。

四、进一步提升方志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提升方志文化影响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全面提升地方志质量

打铁还需自身硬,准确、翔实的地方志资料是弘扬方志文化的基础,因此地方志工作者必须精益求精,切实保障地方志成果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一是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方志工作,翔实、准确地反映在党的领导下各项事业的发展情况;二是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以及全国各地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定,结合各地实际,从研究、编纂、应用、推广等方面着手,制定合理的工作推进办法,切实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快速发展;三是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通过讲座、培训、外出学习考察、交流锻炼、脱岗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方志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和精神奖励,以减少人才流失。

(二)方志成果类型多元化以满足不同需求

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以大量文字资料为主的方志成果已无法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实用性不强。方便快捷、生动有趣是影响人们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地方志必须与时俱进,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并存,满足各年龄段、各文化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按照不同行业和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分类整理志书年鉴等资料内容,做成“口袋书”“行业应用书”,方便读者快速查阅;通过沙盘模拟复原地情地貌,让观众更直观清晰地感受和了解区域状况;将保存的口述音频和视频再创作,以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人们的目光。

(三)积极建立地方志数据库

由于地方志数据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对人力、技术、资金等硬件设施,以及管理、运营等软件设施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地方志机构、科研院校的支持和配合。

一是要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规划和统筹设计,包括平台架构、数据接口等,避免各地开发不同平台,平台架构、数据接口不一致,形成数据孤岛;二是方志资源涉及面广、数据量大、整理难度大,需要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保障人员配备,同时统筹协调各单位各部门,打破相互之间的数据壁垒,真正实现数据共享;三是地方志机构应当将数据库和数据平台理念引入到组稿编修、资料保存、开发利用等工作环节中,探索建立大数据平台工作模式。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力量传播方志文化

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呈现井喷之势 。 根 据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信 息 中 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 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8.6%,互联网普及率达 59.6%。2019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提出:“媒体融合发展不仅仅是新闻单位的事,要把我们掌握的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因此,地方志机构应将不断探索新媒体平台应用作为今后方志文化宣传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一是地方志机构要积极建立新媒体平台,及时开通微博、微信、知乎、抖音等新媒体账号,并打破常规思维,对地方志工作人员进行方志文化宣传和新媒体营销思维等相关培训,树立新媒体应用意识;二是充分发挥地方志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与各平台用户互动,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制作发布有针对性的内容;三是深入分析各平台的呈现方式、活跃时间等特点,制作更符合平台特性的地方志内容,增加粉丝粘性和活跃性,扩大受众范围。

在新的历史起点,地方志作为传承了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面对机遇与挑战, 不能固步自封。地方志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提升方志文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才能开创新时代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作者单位: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猜你喜欢
武侯区方志文化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和爸爸一起回到童年:唤醒你,治愈我
谁远谁近?
武侯区中小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的“七步”实践策略
成都市武侯区:科技治理“微腐败”
设置方志学专业硕士学位探讨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