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旅游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保护

2020-09-10 07:22马丽娅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0年2期
关键词:旅游经济经济发展

马丽娅

摘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开发旅游产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主要特色是:第一、少数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以及民族文化的神秘感;第二、少数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手工艺品、有别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第三,部分少数民族还保有传统的节日习俗、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这些对于人们来说,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出现冲突,大量游客的到来,民族文化市场化的运作,导致民族文化的过度开发,对其造成一定的破坏,在旅游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将民族文化保护作为旅游发展的原则,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旅游经济;开发旅游;民族文化保护;经济发展

一个民族的文化历经千年的文化传承,包含了古人的智慧以及文化的结晶,是民族发展的见证,以及民族自豪感的来源,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民族文化注重的是原生态保护,在旅游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融入过多现代元素的民族文化,已经不能称之为传统民族文化,可以描述为现代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过度的商业化包装,以及现代的解读方式,侵蚀了民族文化的原始形态,失去了民族文化保护的意义,影响了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1.旅游经济发展背景下民族文化保护现状

1.1民族文化失去严肃性

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当地人民的经济收益,在利益的激励下,将民族文化变成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在开展旅游业的同时,将民族文化进行了商业化的操作,比如大理白族的民族歌舞,是白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歌舞内容非常的丰富,可以让人们领略到这个民族的淳朴、热情,独具特色的白族歌舞,被局限在商业化的舞台之中,很难展现民族歌舞的乡土气息。在旅游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歌舞成为调节气氛的节目,只是一种歌舞表演形式,游客没有充分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也没有领略到其中的文化内涵。民族文化在发展旅游的背景下,被过度的商业化,使民族文化失去了文化内涵以及历史底蕴,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1.2 民族文化的仪式感缺失

民族文化的神秘特质,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民族文化的地域特征非常明显,部分少数民族聚集区相对封闭,保持了原始的生活状态,形成独特的民族特质,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发展旅游的背景下,以游客的角度去开发旅游项目,将民族文化进行包装,形成一个商业化的旅游节目,将具有庄严、神秘的民族仪式,进行日常的表演,削弱了民族文化存在的价值,变成天天可见的娱乐节目。民族文化的开发,对民族文化来说也是一种保护和传承的形式,为游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感受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但是部分地区会出现对民族传统仪式的过度解读,比如,在大理白族旅游过程中,部分白族人会扮演白族族长,打扮的非常庄重,在舞台上表演白族传统歌舞,对白族民歌进行了改进,唱词中加入了现代语言,当地为了使民族歌舞表演更具吸引力,使用现代的表演形式,对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包装,使传统的民族文化中蕴含了过多的现代气息,成为了程序化的表演,不能展现出真正的民族风貌。

2.旅游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保护对策

2.1确保民族文化的严肃性

首先,民族文化保护的意义是为了保护民族文化的原始风貌,也就是最真实的民族生产和生活的样貌,不能过度的现代艺术加工,使人们不能了解到真正的民族文化;其次,民族文化重在淳朴,是现代化生活所缺少的元素,民族文化包含了民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民族的民风和民俗,为人们展现民族的发展历史;再次,民族的神秘性,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吸引着世人的好奇心,民族神秘性,激起人们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也是吸引廣大游客的主要原因。很多民族旅游地区,已经意识到民族神秘性的重要性,正在积极的采取补救措施,对民族建筑、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艺等进行保护,使其保持原始的风貌,成为旅游项目的热点,例如,云南大理的崇圣寺景区,经过多年修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保护和使用的范围达到了5.68平方公里,其修葺过程中,注重的是生态性、文化性、特色性,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突出白族宗教文化的特色,将崇圣寺的历史、文化脉络作为旅游营销的痛点,突出民族的神秘性,实现旅游收入的逐步增长。

2.2制定长期的旅游开发战略计划

在旅游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要坚持适度开发、科学管理、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风民俗、坚守民族特色,方可实现民族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平衡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在两者共同的作用下,保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进步,为民族文化保护构造良好的空间环境,实现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保护。建立长期的旅游开发战略,注重民族文化保护的同时,维持民族的原始特色,是中国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需要,同时也是少数民族的意愿,民族文化保护贯穿旅游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突出民族文化原始特色,在旅游经济活动中,要考虑到景区的容量范围,接纳过多游客会造成民族建筑的损耗,不利于民族建筑的保护,要充分考虑景区的承载能力,以及民族文化旅游的长期发展战略。在旅游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部分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投身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吸引众多游客的前往,但是,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出现了很多问题,非常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由于当地注重开展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了民族文化保护问题,没有建立长远的开发计划,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造成民族文化的过度开发,致使少数民族地区维持良好的原生态文化,遭到一定的破坏,所以在开展民族文化旅游时,要树立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将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作为开发旅游的基本原则,实现民族文化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

2.3政府的积极引导

政府部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监督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开发旅游经济的指导者,在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旅游经济之中,政府部门具有协调两者之间关系的作用,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政府部门要制定发展旅游经济的政策方针,组织旅游开发者、管理者以及专家学者,就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制定一项长期的工作计划,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增强两者的互动,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旅游开发者注重的是经济利益,政府要指引旅游开发者的发展方向,增强其民族文化保护意识,防止民族文化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加强人才的培养,为旅游业培养专业的导游以及管理人员,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专业化的旅游服务,积极引导游客认识本土的民风民俗,政府部门对旅游从业人员和开发人员的积极引导,树立人们民族文化保护的意识,提升服务的质量,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制定民族文化的长远保护计划,建立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旅游的经济收益,实现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2.4树立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意识

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意味着当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过度的开发,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生态环境遭到了人为的破坏,对珍稀动植、文物古迹、森林都造成一定的影响,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逐渐失去原始的形态,影响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保护民族文化,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受到现代主流文化的浸染,民族文化保护关系到其独特性是否可以持续保留,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民族文化逐渐被现代文化改变,不断的蜕变,甚至是消失。民族文化需要得到应有的全面保护,关系到地区的繁荣和稳定,所以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树立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意识,制定民族文化的保护措施,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实现民族文化的经济效益,同时提升其社会效益。现阶段,部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正在逐步失去其独特性,比如大理白族,在旅游开发的背景下,白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白族传统文化习俗面临着衰退变迁,最具特色的白族调、宗教节日、白族扎染布等,都已经商业化运营,失去了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游客感受更多的是现代化的文化气息,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白族的民族文化特色将会进一步的消退,健康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良好的民族文化保护并重,方可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结语

在旅游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对发展旅游经济与民族文化保护的辩证分析发现,旅游经济开发,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当地的旅游增收;保护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特色以及神秘感,形成对游客的吸引力,提高旅游的客流量,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相辅相成,两者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从全局进行掌控,对旅游行业进行积极的管理和引导,限制旅游行业中的各项因素,建设一个科学的市场秩序,实现民族文化的合理开发。

参考文献:

[1]吴芳梅,郑建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保护与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11):165-169.

[2]李留新.城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研究[J].成都電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2(2):60-63.

[3]李玲.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原生性开发理论与实践[J].贵州民族研究,2018,205(3):171-174.

猜你喜欢
旅游经济经济发展
论生态文明格局下江西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中国城镇化发展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
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湘西州浦市古镇发展旅游经济的思考
我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蚌埠市智能旅游与人文环境多元化调研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