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究

2020-09-10 16:55冯洁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实践探究传统文化高职院校

冯洁

摘  要: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已经将传统文化教育纳为必须教授的一门课程。传统文化知识的讲授比较简单,但要真正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并非易事。基于此,论文主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欣赏课程改革作为案例来进行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究。首先对当下我国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改革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然后找出如今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最后根据发现的困境,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以期为我国当下高职院校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4-0060-0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城市国际化水平提高,各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成为常态。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双重冲击,浮躁的社会文化在不断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很容易让学生受到“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入高职院校的课堂很有必要。然而,如何让学生认同和接受传统文化,引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也成了一项重要的课题。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本文对当今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考察,深入挖掘其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找出相应的改善策略,能让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上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现实困境

(一)对传统文化缺乏重视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文化观念上的转变,一部分人认为能够创造经济价值的文化就是优秀文化,因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高职院校为了帮助学生毕业后掌握更多更好的求生技能,因而大都只重视技能、能力培养方面的知识传授,忽略了对培养学生德行、价值观方面知识的传授,尤其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知识。这也是当今社会重视实用知识,轻视内在修行的文化知识的大环境所致。除此之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前人无数岁月的精华积累,大多数内容需要学生用心体会,沉下心去琢磨、研究、同化。但是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们更喜欢“快餐”文化,学生很难做到沉下心学习传统文化,也会导致传统文化被学校和学生忽视。除此之外,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也会在传统文化教育课堂上表现出来,学生会认为在高职院校只要学好了专业课的内容,掌握了娴熟的操作技能,将来就足够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1]。这种观点是偏颇的,人才虽然可贵,但“德才”才是在社会立足和发展的根本。

(二)教学内容过于粗浅

当下我国的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因此纷纷在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但是从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上来看,存在于表面的内容较多,导致学生只能接收到粗浅的表面上的传统文化知识,无法真正认识和感知到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内在价值。当下部分高职院校基本上只教授学生理论方面的传统文化内容,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和记诵知识点,不要求学生深入了解文化的内涵,对一些艺术类的知识简单地一笔带过,没有深入精髓,根本无法让学生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无法将文化内化到学生自身的情感和价值观中。

目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课所使用的教材中的内容很大部分都属于文学内容,这些内容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生活实际,需要学生静下心来去反复地学习、研究和感悟,也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当下许多学生无法做到的。除此之外,课程内容中的生活部分内容较少,如民风民俗、姓氏文化、家训家风等生活中的日常文化并不多见。这是由于学校对于传统文化课程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课程内容体系,导致实际教学中理论框架不充实,无法让学生内心深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情感。这些脱离生活的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枯燥和乏味的,很难被学生认同。

(三)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在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中还出现了教学方式单一化的现象。通常该课程的老师只是简单的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老师课上教学的方式进行。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學生课前预习环节的预习效果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很多学生课前就是简单的翻看一下,甚至连看也不看。其次,教师课堂讲授的形式单一,效果不佳。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课老师往往喜欢采用“PPT”的方式为学生讲解知识,但形式上往往会形成照着“PPT”读给学生听的现象,整个教学方式较为枯燥且乏味。最后,学生在知识接受方面收获少。一是由于课前根本没有好好的预习和了解课堂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二是老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瞌睡”,提不起学习的热情。由此可见,在当下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课堂中,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进行多样化的改变。

二、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改善策略

(一)提高对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视度

毫无疑问,对当下的学生来说,知识和技能学习是尤为重要的,但在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要重视起传统文化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和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虽然看重人才,但德才更为可贵。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欣赏课程改革中就已经体现出了高职院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在不断地提高,不仅在教学经费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提高,还在传统校园文化打造和教学师资力量建设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2]。高职院校通过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教学资源提高、管理制度完善来提高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由于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建筑风格偏向现代化、西方化和科技化,缺乏古典文化的意境美,导致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圈子里感受不到环境中的传统文化之美,接收不到来自环境的熏陶,所以学校应进行校园环境氛围的建设。此外,高职院校也应积极加强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团队,通过专业且优秀的老师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设备、活动经费上给予极大的支持,让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更充盈,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更多样。最后,高职院校为了提高传统文化的教学质量,还要有完善的教育制度,以此来保障教育活动良好的开展,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提高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目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课所使用的教材中的内容很大部分都属于文学内容,这些内容较为脱离生活实际,需要学生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静下心来反复学习、研究和感悟,学生很难做到,因此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欣赏课程改革表明,高职院校已经深刻地认识到现在的教学内容的弊端,改革后的内容提高了情感上的升华,加强了与当代生活的联系性。如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述》这一章节就通过多个优秀文化事例来引起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的认同感。在《生活与文化》这一章节里加入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茶文化、酒文化和饮食文化,同时增加了姓氏文化和家风家训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对生活的感悟中、在对身边时刻发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中提高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构建传统文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高职院校在以往的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欣赏课程改革中对此采用了很好的应对措施,带来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值得一提的是,该课程改革不光重视显性教育的作用,同时极大地肯定了隐性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隐性教育职能,通过打造传统文化校园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方方面面受到熏陶和教育。除此之外,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在原有的讲授方式基础上,进一步开创了观摩学习、讨论学习、时间学习等多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传统文化实际的教学效果 [3]。如在《姓氏文化》和《家训文化》的章节中就通过教师的教授、学生在探索中实践学习、交流讨论学习心得等方式进行。教师带领学生追究自家的姓氏文化、家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交流学习其他家庭的文化,最后回归课本,学习传统优秀的姓氏文化和家风文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方面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进一步帮助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價值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三、结语

立德树人始终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使命。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通过对校园传统文化氛围的打造来发挥环境对学生的隐性教育职能,帮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感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意志和品质,内化到自身的生活行动上。在对课程的内容改革上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衔接、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吻合,如此方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中的情感和价值,才能促进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审美能力。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式的改进中要注意方式的多元化,讲授只能传授最基本的知识点,只有引导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才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并以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的发展作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 向秀清,黄迎春等.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欣赏[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

[2] 史铁杰,余妍霞. 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J]. 江淮论坛,2015(02):185-188.

[3] 李国娟. 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逻辑[J]. 思想教育研究,2015(04):64-69.

[4] 何思锦. 优秀传统家训家规传承路径创新研究[D]. 合肥:安徽财经大学,2017.

(荐稿人:温云兰,重庆安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强)

猜你喜欢
实践探究传统文化高职院校
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探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